2006 (100)
2007 (142)
2008 (123)
2009 (93)
2010 (67)
2012 (58)
2019 (57)
2022 (100)
2023 (112)
2024 (86)
2025 (6)
在上一個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裏,世界上出了兩個科學偉人。一個是舉世聞名的現代物理學的鼻祖愛因思坦,另一個則是並不那麽有名,但卻也是現代心理學鼻祖的弗洛伊特(Sigmund Freud)。
愛因思坦以"能量守恒"和"相對論"等理論對高能物理,航天航空,以及當代的以信息傳媒為主體的高科技(IT)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他改變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弗洛伊特的重要著作《三篇關於性的論文》(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發表在一九零五年,距今正好一百年。而他的另一個重要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也在其後發表。弗洛伊特對現代人類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公共關係學,廣告產業等都是在其影響下的產品產業。別的不說,單就他的這些著作被稍後的納粹德國列為必讀作品,我們從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對人類的重要性了。
下麵,筆者試著對弗洛伊特的理論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在弗洛伊特以前,心理學家們一般認為人是一個理性的動物,而非理性狀況的出現僅止於在病態的狀況下。那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如果你對一個人說理,隻要你準備得充分,論據十足,你就一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看法。而弗洛伊特則認為,人是一個非理性的動物。雖然理性在無時不刻的約束著我們,但我們還是不斷的掙紮在理性和非理性的鬥爭的旋渦中。在人的潛意識裏,人類的本能(instinct),欲望(desire)等非理性的意識是會暴露無遺的。
弗洛伊特認為人類的理性意識是在其在成長過程中,在不斷的接受外界的各種教育和訓練下,逐步建立起來的。而非理性的,潛意識卻是代表著人的本能和欲望。雖然非理性的潛意識在常態下是不斷的被壓抑著的,但也很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和行為。在弗洛伊特的眼中,性欲(sex),侵占和占有欲(aggression),安全感(security),懷舊和守舊(self-preservation)是人的理性意識和非理性意識的四個掙紮的重點。所以,在這四個方麵,人類的本能和欲望是最容易暴露出來的。
更進一步的說,在弗洛伊特的理論下,你心裏到底想要什麽,決不是聽你嘴上說的。而是要看你的行動,聽你的語言,在通過與你深入的交談後,心理學家才會知道你心裏到底想要的是什麽。他們認為,在常態下,對一般人而言,一個人心底裏到底想要的是什麽,其實他或她自己並不一定很清楚的知道。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心理學家們常常使用"誘導入眠法" (Hypnosis) 和病人溝通。
經過弗洛伊特以後的這一百年來的實踐,今天的心理學家們已將他的理論更進一步的發揮得淋漓盡致。現代心理學家們認為,與其用說理的方式去說服一個人,讓他或她接受你的觀點,不如用誘導和刺激(stimulation)的方式,使他或她將其欲望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將一個人從沉重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才能將其內心的痛苦釋放和消除。
筆者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壓抑得越強越久,他或她內心中的掙紮也就會越激烈,這個人的痛苦也就越深重。而一旦釋放出來時,其爆發的力量也就越強烈,對自己和對別人造成的殺傷力也就會越大。所以,千萬不要過分的壓抑自己的那種屬於本能和欲望的東西。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59644
弗洛伊德這個人真的是非常有趣。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出版九年後在德國再版時,弗洛伊德抱怨說九年間他的新的理論無人問津。他說,如果科學領域也允許報複的話,那麽作為報複,對於這九年裏出現的相關文獻,我也不理!
嗬嗬,是不是有點象是今天的網絡寫手:不給老子捧場,俺也不給你增加點擊。
麵對若幹完全沒有讀懂或是充滿了誤解的評論者,弗洛伊德的建議是,再去看一遍他的書,或者幹脆說:看一遍他的書!
很多時候,關於弗洛伊德理論的討論讓弗洛伊德本人完全沒有辦法回應,因為討論的內容完全不是他的理論。
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最大的問題。
首先要區分的,是心理學和心理分析學。
心理學屬行為科學,包括很多不同的方向和多如牛毛的小方向,譬如我所在的學校就有認知(cognition),發展(developmental),神經(neuro-behavior),臨床(clinical),社會人格(social personality)。總的來說是實驗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在生物神經社會文化心理等等方麵的原因,其中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後來出現的所謂犯罪心理學,應當是從社會人格衍生出來,但我的感覺實際操作上更偏向於社會學而不是心理學。
從廣義上講,心理分析屬於臨床心理學的一種。但是我更傾向於後來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解,盡管弗洛伊德本人也聲稱他是一個心理學家,但從他往後的這一支和心理學已經沒有關係了,因為無論是研究的對象還是研究的方法,都全然不是心理學的套路。
而心理分析有作為臨床的心理分析和作為哲學的心理分析,後者對於結構主義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對於哪一種,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發現,是潛意識(the unconscious)的存在。它所探索的不是夢境的內容,而是夢這種形式。注意弗洛伊德所用的詞不是夢(dream),而是夢的機製(dreamwork),這一點非常關鍵,需要仔細地說明。
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夢的結構是三重的:夢的內容(manifest dream text),夢所反映的潛在(不是潛意識)的思想(the latent dream content or thought),和潛意識中的欲望(the unconscious desire)。
如果我們從夢境所反映出來的想法來理解夢的秘密,那麽我們其實什麽都沒說,因為這些都太“正常”了,最多是因為社會心理的因素而讓人不爽而已,所謂白天被“壓抑”的想法,完全是意識層麵的東西。把夢歸結為被壓抑的想法的反映,雖然沒有錯,但是等於什麽都沒說。
夢所反映的想法是從屬於潛意識的,但是,這種從屬關係不是直接的意義上的對應,而是通過強化壓縮和置換(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後成為文本化的夢境。夢,對弗洛伊德而言,無論多麽荒誕,是完全符合語言結構的,它真正的秘密,在於它所指向的潛意識。
而弗洛伊德所說的“壓抑”,是潛意識中的壓抑。這種在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和我們心裏想的什麽根本沒有關係,不是說我想什麽說什麽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釋放出來的,因為它根本就無法被化減為正常的語言表達(或思維中的語言表達)。潛意識裏的欲望,一個人是根本無法選擇不壓抑的,它是在嬰兒時代就形成的,從一開始就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這種壓抑可以說是主體性形成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潛意識的欲望是夢產生的條件,同時也隻能附著於夢而存在。隻有當這個被壓抑在潛意識裏的願望附著在夢這種形式上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正常的(也就是意識範圍內的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思想以非正常的夢的機製表達出來,我們才能捕捉到潛意識存在的依據。這種潛意識驅動下的表達其實是一種掙紮,因為被壓抑的欲望是不可表達的,所謂夢中的表達,其實是在言說那不可言說,或者說,釋放那不可釋放的努力。也正因此,才會產生我們可以追蹤潛意識的線索。簡單地說,對心理分析而言,一個人“真正”怎麽想,其實不過是潛意識的一個症狀罷了,區別隻是這些症狀是否被主體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容納。如果沒有,也就產生了瘋子或精神病。
澄清了基本的概念,再來看文化走廊裏金筆和托尼福的帖子以及眾人的恢複,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當人們說潛意識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說意識,始終沒有脫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層麵。即使是在談論自我本我或超我這些與潛意識有關概念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出溜到了意識的範疇,用的固然都是弗洛伊德的詞匯,但是觀點都是相反的。譬如用自我本我超我來支持犯罪心理學中的各個類別,或者說夢境是id和super ego都缺席的時刻,或者勸人們不要太壓抑自己雲雲。這些觀點的邏輯,其實都是弗洛伊德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的最開始就反駁過的,沒想到有人說弗洛伊德,繞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起點,真是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另外再說句題外話,因為提到了弗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有人回帖也提到了馬克思,居然講馬克思在社會科學的貢獻不象一般中國人想象的那麽大,更居然把馬克思和韋伯(Max Webber)比較而列為其下,相當有趣。
馬克思在哲學,經濟學,社會理論,乃至六七十年代英國興起的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影響都是結構性的,當然,隻讀過中學或大學課本裏的馬克思的同學大概不會理解這種影響,所以說,無知才能無畏。如果要把馬克思和韋伯放在一起比較,韋伯是一棵參天大樹,令人仰視歎服一番,繼續趕路;而馬克思是一座山,是研究社會科學中很多問題都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你可以說他不重要,但是就像研究心理分析的人可以說沒讀過弗洛伊德一樣,因為覺得不重要,也沒什麽關係,博眾人一笑,玩兒嘛,隻要論壇裏熱鬧,這點事情,又算得了什麽呢?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59101
剛讀了“金筆”兄關於弗洛伊德的文章,忍不住也來聊幾句。
中學的時候曾經在某雜誌上零零星星讀到有關弗洛伊德(Sigman Freud,又譯弗洛依德)釋夢的文章,覺得非常生澀難懂,直到大學裏接觸了他的人性三元論,才豁然開朗,以前釋夢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弗洛伊德,同馬克思、愛因斯坦並列為人類近代史上的心理、社會、自然科學的學術泰鬥,巧合的是三人同是日耳曼國家中的猶太人。而在對西方人思維方式方麵,弗氏的影響力是後二人無法比肩的。毫不誇張的講,白人的腦子三分之一是被弗洛伊德占據的(另外的三分之二是文藝複興和世界大戰,尤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弗洛伊德之於西方人的思維有如孔孟之於中國文化,但這並不說明弗洛伊德學說自始即受西人的接受和歡迎,恰恰相反的是,他的學說在當時的西方亦被斥為大逆,此一現象一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學說的最初遭遇,與東方先哲孔子生前鬱鬱不得誌也有的一比。
這使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則故事,有人對他說,有一百位科學家說你的相對論是錯誤的。愛因斯坦博士從容的回答到:為什麽要一百個,隻要能證明我錯了,一個就夠了。從另一個角度講,之所以能引起這麽多人的反對,本身就說明其影響力了。當我們激烈地反對一個人,不知不覺中已被他所左右了。由此想來,對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來說,毛澤東在我們心裏投下的影子遠遠大於孔子,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看看如今人們對他的評論,愛的人、恨的人都是充滿了少有的激情,這種激情恐怕是兩千年前的秦始皇都無法享受到的。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人類千年難解的難題,孔子和荀子就有著不同的解讀。至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據我所知並沒有給過一個明確的答案,隻是籠統的指出主張人性本惡的人至少比主張人性本善的人更加深刻。而弗洛伊德的人性三元論則把這個看似對立的問題統一了起來。
呱呱落地的嬰兒,之所以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恐懼。當他分清了自我和外界的區別時,第一個能給他安全感的就是母親。母愛的偉大正應著嬰兒與生俱來的自私,這種人類最原始的私欲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id”。這種和父親爭奪母親的衝動理所當然被視為亂倫,由此弗氏理論也被當時的社會歸為邪說。
父親的出現使得嬰兒須索無度的原始私欲最初遭到了製約,這個威嚴的角色就是弗洛伊德所稱的“superego”。但弗氏的這個理論用在女嬰上就有些解釋不通,也算是一個最大的缺陷吧。
當一個人知書達理之後,自然而然的就又產生了人性中的第三個特質,那就是ego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平衡心理的表現正是以上三個特質鬥爭的結果,一如物理中分力和合力的理論。
用一個心理學中經常用到的形象比方:ego 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溫文爾雅的紳士,恬淡自得的在樓上書房中讀書,id 則是個要衝上樓去無理取鬧的蠻橫之徒,superego 則是把住樓梯口的忠實侍衛。
這套人性三元論被廣泛運用於犯罪心理學上:受教育的人之所以能抵擋住犯罪誘惑,是由於所謂的理智分析後的決定,也就是ego的功勞。沒有受過教育但是有著良好家教的人同樣也能抵擋犯罪的誘惑,那就是superego (嚴父)的功勞。也就是說雖然他不懂why,但是他懂得 what。這個what 就是小時候他做錯事時挨父母打的經曆。就是後來每次在犯錯誤前腦子裏都會產生的原始的“條件反射”:犯錯等於挨打。照此邏輯就不難得出另一個結論,那就是一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到很薄弱的人就易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換句話說,當受到誘惑的時候,他的ego 和 superego 都不足以抗衡他的 id。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男人比女人更身負道德責任,緣於所謂的男人潛在的“閹割焦慮症”,換言之,男人比女人更俱於“嚴父”的“閹割”震懾。
正常人的id 到底有多強呢?或許應該說正常人到底還有沒有id 呢?在物理中,證明分力存在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它所有的分力都撤走。同理,要看清id 的本來麵目,就要等 ego 和superego都不在的時候,而這個時候就是弗洛伊德指出的入睡的時候。那時正是潛意識(id)複原的時候。也就是弗洛伊德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理論之基礎,好比物理中的合力與分力的理論:人在日間的舉止隻是id、ego與superego 三者合力之結果,若要還原人之本性(id),最好的辦法就是撤去其它兩個分力,也就是睡夢中。所以“正人君子”們往往會被自己的離經怪誕的夢景所嚇壞。
在明了了弗洛伊德的人性三元論後,再看他的“釋夢”,自然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了。當然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至今仍被很多人視為異端,因為弗洛伊德堅持夢的一切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力比多”(libido),倘若翻成現代英語,就是sex drive。
以後如果有空再聊吧――已經半夜十二點了,我也該“入夢”去了。
去查查你的悄悄話好嗎, 我的EMAIL 地址在裏麵. 謝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