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生在沈陽,長在朝陽;求學青島,定居澳洲;愛好園藝,喜歡探險;癡迷足球,業餘攝影;崇尚藝術,欣賞美食;討厭冗贅,主張精簡。
個人資料
我的庭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遊江南名勝-采石磯

(2023-07-27 13:51:14) 下一個

采石磯,位於安微馬鞍山市長江右岸翠螺山麓。三國孫權赤烏年間於廣濟寺所在地掘井得五彩石一塊,因而得名采石,又因為突入江中,故名采石磯。它與湖南嶽陽的城陵磯、江蘇南京的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采石磯以其雄、奇、秀、險集於一體而居於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稱。采石磯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到來,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唱詠,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登臨此地,在此留下了60多首的名篇佳作。當代著名的古建築園林學家陳從周曾評價到:“國中園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絕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園者獨采石磯矣!”


  采石磯的景點有太白樓、李白衣冠塚、燃犀亭、蛾眉亭、三元洞、赤烏井、廣濟寺、橫江館、翠螺軒、醉月齋、三台閣等。


  采石磯方圓5公裏,山高江闊,鬆蒼柏古。唐代詩人李白曾多次在此遊居,留下了《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橫江詞》等著名的詩篇。詩人在晚年受李璘兵敗之累,被流放夜郎,雖後來獲大赦,但身體已每況愈下,最後投奔族叔當塗(馬鞍山轄縣)縣令李陽冰,次年病死並葬在當塗大青山。後人為了紀念李白,在采石礬上修建了太白樓。太白樓初建於唐元和年間,以後各代都曾整修。它是一座宮殿式的三層樓閣、重簷飛閣,鬥拱畫梁,琉璃黃瓦,甚為雅致。樓內有兩尊黃楊木雕李白像.其中立像仰頭遠跳,神采飛揚;臥像左手撐地,右手持酒杯,形象自然逼真。采石磯現有李白衣冠塚,民間傳說李白身著宮錦袍,在采石磯頭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漁人撈起葬於采石江邊,立碑為“唐李翰林衣冠墓”。唐白居易寫有《李白墓》詩, 應該寫的就是李白的衣冠塚,詩雲:
采石江邊李白墳, 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隴窮泉骨, 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 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萍溪藻猶堪薦, 大雅遺風已不聞。


1972年, 在江邊的“李翰林衣冠墓”被遷入翠螺山南麓,當代草聖林散之題寫“唐詩人李白衣冠塚”墓碑。


  “江天一覽”燃犀亭,此亭在臨江絕壁之上,遙對天門山,俯視大江,到此一觀.頓覺江天無垠。


  蛾眉亭也在采石磯上,唐時即有此亭。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詩中描寫道:“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終日合顰緣底事? 隻因長對望夫山。”說的是東西梁山像終日微笑的淑女,遠望采石磯北邊的望夫山。也有人在蛾眉亭得到的是另一番感受:“女娟煉石乾坤寶,為鎮長江立兩鼇。”一是“兩眉”,一是“兩鼇”,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


采石磯最高點是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是1999重建後的建築。站在三台閣,北眺大江奔流,南望天門中斷,東攬新城風光,江山嬌嬈,景色宜人。作家餘秋雨在《三台閣題記》中所說:“長江流到這裏,已足可證明自己具有世間一流的文化品相。此閣居高臨下,俯瞰蒼茫,應該比別處更能讀懂萬裏長江。”


  三元洞原為一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有一個雲遊僧路過采石磯,看中此洞,遂在此供起了天、地、水三元神位,“三元洞”由此得名。三元洞分兩層,洞內有洞。下層有神龕,供~平江王神像。現如今,三元洞已被修繕為廟宇,臨江有窗,陷窗可望天水一色。石壁東有一小洞,題額“龍宮”,下通長江。上層洞明亮寬敞,是遊人品茗咀嚼采石茶幹的好地方。


現在沿江修有步行棧道。棧道淩空飛架於臨江的懸崖峭壁之間,南起三元洞,北至蝸牛尾,全長約800餘米,依山就勢,起伏蜿蜒。沿途設有鐵索橋、拱橋、穿山隧洞、觀景台、休息廣場等景點。遊人穿行於沿江棧道,仰觀絕壁、俯察江流,探奇懷古,思飄天地之外。從棧道可以走入江邊,看絕壁拔江而起,看江水拍擊石壁。我在絕壁下的石灘上撿了一塊扁平的山石,留作紀念。回到家後,切割,研磨平整,刻“采石磯石”四字於上。
遊罷采石磯,乘興吟詩一首:


采石磯懷古
開啟天門引水東,采石磯上築高亭。
太白一去無狂客,此地千秋多盛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soine2' 的評論 :
謝謝提供信息,這段曆史還不了解。
insoine2 回複 悄悄話 嗯,渡江戰役下遊方向江陰炮台起義的確很重要。

從北方打南京,很少正麵打,一般是從上遊和下遊2個方向。 渡江戰役是7兵團在上遊,10兵團在下遊,從南京的2翼渡江, 在深遠的後方皖南郎溪廣德地區合圍,兜住了從南京往浙閩方向撤退的國民黨軍。

鎮江江段在渡江戰役期間,發生了解放軍炮擊英艦事件,雙方互有傷亡, 23軍一個團長陣亡,英艦艦長重傷。 被扣的擱淺英艦, 紫石英號,趁一民用客輪經過之際,解除了上英艦監視的解放軍1個排武裝, 然後與客輪平行航行逃跑,解放軍炮兵開炮都打到客輪上了,客輪沉沒,死了估計有上千平民旅客。紫石英號逃出後,把那一個排解放軍放了。

唉,倒黴的是平民。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soine2' 的評論 :
謝謝來訪,是的,一江春水在這裏是向北流的。渡江戰役鎮江炮台起義也是關鍵。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還是簡化字好讀。
insoine2 回複 悄悄話 對南京2側我還是比較了解的,年輕時遊覽過。

采石曆史上是保護南京(建康)的戰略要地, 長江在南京的上遊兩岸是東西向,所謂“橫江”,過了南京變成南北向, 在中國南北分裂的時代,拱衛南京的,上遊是安徽當塗,包括采石和東西梁山(即天門山),下遊是江蘇鎮江, 包括瓜州渡和金山。

所以采石此地戰事多,比較著名的有南宋虞充文的采石之戰,朱元璋渡江占南京也是此地上岸,解放軍渡江戰役是從更上遊的繁昌和蕪湖地區渡江, 但在清除北岸國軍橋頭堡西梁山時吃了敗仗,30軍大約損失一個團,團長也陣亡了。

至於李白溺死江中,正如你說的,僅僅是民間傳說,和常遇春在采石所謂的大腳印一樣。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知道燕子磯,採石磯,原來還有一個城陵磯。 學習了。 “採石磯石”定然是卓越的。 問號庭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