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生在沈陽,長在朝陽;求學青島,定居澳洲;愛好園藝,喜歡探險;癡迷足球,業餘攝影;崇尚藝術,欣賞美食;討厭冗贅,主張精簡。
個人資料
我的庭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苔蘚淨目,修花園靜心

(2022-06-21 04:21:08) 下一個

生活中,苔蘚類植物非常常見,無論你走到哪裏,天南海北,高山溝壑,田間市井,隻要是潮濕,通風,有光照的地方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古人把長在路邊石階或背陰處體型矮小的綠色植物或漂浮在小溪或池塘中的綠色絲狀物,包括藻類(綠藻類)、苔蘚、地衣、小型的蕨類和被子植物矮,綠色,苔蘚統稱為青苔。其實我們日常中最常見的青苔大都是苔蘚植物。

現代科學將苔蘚類植劃分為三類(綱),苔(liverworts)、蘚(mosses)和角苔(hornworts)。對普通人來說,它們都是青苔,但仔細觀察還是有區別的。有句話叫"苔而不抬,喜歡趴睡;蘚而不閑,一直站立。"。意思是說苔類植物多匍匐在地麵,常見的苔我們通常叫地錢。蘚類植物多直立,有類似植物的莖葉。我們通常在花園中見到的都是蘚類植物。而角苔則是更進化的苔蘚植物,通常具有角狀的孢子囊。

苔蘚通常體態細小,結構簡單,多數身高在數毫米至數厘米,不會開花結果,體內沒有維管束支撐(植物運輸水分,養分,並支持植物直立。

古人常詠青苔,多讚歎它們身居僻靜處,與世無爭的品格,一篇《青苔賦》,曆史上前後竟有三人同篇。分別是唐•王勃,唐•楊炯和南宋•江淹。

王勃在《青苔賦》中歎曰:“嗟乎!苔之生於林塘也,為幽客之賞;苔之生於軒庭也,為居人之怨。斯擇地而處,無累於物也。”又曰: "宜其背陽就陰,違喧處靜,不根不蒂,無華無影。恥桃李之暫芳,笑蘭桂之非永。故順時而不競,每乘幽而自整。"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人研究,竟有1200多首詩是寫青苔的,可見古人對青苔的愛戀。
清•袁枚有《苔》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其實苔蘚無花,這裏的苔花不過是它們的孢子囊罷了。
青苔給人以安靜,恬逸,富有生命力的感覺,這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體現的最為深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養苔蘚不難,以下是幾點要注意的地方。

環境要求:苔蘚的最佳生活環境那就是在戶外或者非常接近戶外的環境。最好是在一個麵朝東南的半陰和半陽的地方。一個比較穩定的,有一定的濕度、通風良好和適當光照的環境最適合苔蘚的生長。如果想要讓苔蘚長得好,要給它充足的陽光,光線要散射光,如清晨的日光浴,而不是直接照射的強日光。

土壤要求:用一般的花園土基本上就可以了滿足苔蘚的生長需求。

施肥要求:苔蘚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施肥的。古人書記載,古人用米湯來是喂養苔蘚。我們也可以澆灌一些比較稀釋的肥水來達到給苔蘚施肥的目的。

溫度要求:苔蘚喜溫濕的環境,氣溫低於低於二十二度生長放緩,在二十五度左右生長良好,過度高溫也會抑製它們的生長。

澆水要求:空氣濕度要保持在百分這八十以上的。

按上述要求,我在庭院一角安裝了一個自動噴霧裝置,營造了一個適合苔蘚生長的小環境。現在它們在此安家落戶,初具雛形,待春夏來臨之際,會更加鮮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種韭享口福,養苔淨心靈。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我種韭菜的地方長了苔蘚。 o_o , 準備把它們移栽到別處。 ^_^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條件適合,通風,潮濕,溫暖,避免陽光直射,苔蘚其實不用刻意養。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問候庭院,你的花園總是那麽美。我家前院也有苔蘚,盡管不多,本來要把那片地重新修整一下,讀了你的文,想著修整的時候可得把苔蘚留著。謝謝好分享。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來訪!
庭院是心靈放鬆的港灣。
世界在我心中 回複 悄悄話 庭院很美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