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0)
2016 (45)
遊罷南京,大學同學大姚誠邀我去滁洲一遊。
出國前,曾到過大姚那裏一次,小縣城也,沒什麽印象。這次他微信中說,要帶我去一個大宅院參觀,還可去琅邪山遊玩,我欣然前往。
滁洲離南京僅50公裏,隔江可望。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大姚特地開車來南京接我過去,走長江隧道,一路暢順。傍晚抵滁洲,吃大閘蟹,喝小燒酒,痛快!
再日,參觀大宅院。大宅院位於曲亭鎮之東不遠的小山坡上。一路上果園,菜畦相連,稻田無數。小溪湍流,茂林修竹。臨近宅院,一群白鵝在水塘邊覓食,附近雞犬相聞,稻穀金黃,一片祥和。大宅院實為一農家小院,四套民宅,相擁而立。比臨而居,兄弟情深,妯娌和睦。院內,白發力盡所能,怡然自得;黑發體貼入微,相敬如賓,實乃現代五好家庭也。院內既有現代人摩登的生活設施,也有農家人生活的閑情雅趣。午飯在院內解決,地道的農家飯,主人熱情好客,賓主把酒言歡,欣慰。
酒足飯飽,遊皇甫山。該地原來是一國營林場,現辟園旅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正逢前日多雨,山澗瀑布飛濺,流水潺潺。沿石板路向上,爬曲徑,過石橋,迎麵有一山間古寺,稱彌陀寺。據傳彌陀寺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14年),初為彌陀庵。明朝定都金陵後,因朱元璋三次路過此地(回老家濠州,今安徽風陽)而名聲大噪。朱元璋曾在寺旁的洪武茶樓與師兄悟真品茶論道,對產自該地的山茶頗為讚賞,遂有南譙貢茶一說。
翌日遊琅邪山景區,當一塊“千年醉翁亭”刻石出現在我麵前時,我才恍然大悟,琅邪山,乃中華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所在地也。醉翁亭最初為北宋時期琅邪山琅邪寺主持智仙和尚為被貶官員歐陽修所建。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讚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在曆史的長河中,醉翁亭屢招損毀,現存建築多為清時所建。醉翁亭園區現約1000平方米,亭園內有九院七亭,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裏古樹婆娑,亭台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曲折幽深,極富詩情畫意。
現存醉翁亭為清時建築,額匾為蘇軾筆跡。亭中正對麵的柱子上有副楹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表達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懷。亭中還有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歐陽修卒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對聯寫於清同治末年(1870年)。全聯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個字,交代了寫聯時間,亭的位置、曆史與現狀,而且概括了亭主人生前身後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醉鄉猶在”、“亭影不孤”,字字精煉,既寫景,又抒情,飽含了對前哲的追懷與感念,對仗巧妙,耐人回味。另有一副長聯是清朝名家薛時雨撰寫的:“ 翁昔醉吟詩,想溪山入畫,禽鳥親人,一官譴責何妨,把酒臨風,隻範希文素心可證;我來憑眺處,悵琴操無聲,梅魂不返,十畝蒿萊重辟,捫碑剔蘚,幸蘇子瞻墨跡長存。” 這副對聯將範仲淹和歐陽修巧妙地聯係在了一起。巧的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同一年問世;妙的是,兩位作者曾共同主張改革朝政、立誌圖強。新政失敗之後,範仲淹被貶遠謫,歐陽修冒死直言,因此得罪朝廷,落去朝職,貶放滁州。《嶽陽樓記》中,範仲淹的“憂”,何其難得!可在《醉翁亭記》中,我們卻隻能看到“樂”,原來歐公曠達自放,把“憂”深深隱藏在昏昏然的醉中了。品味著一副副對聯,猶如品嚐著一杯杯美酒。千百年來,盡管曆經變遷,琅琊山的山水猶在,古跡猶存。
醉翁亭雖曆經千年而拜亭者無數,我猜多半是人們敬佩歐公品德高尚所致。正如歐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百姓碣亭之意不在亭,在乎人品之間也!
體驗一把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是應該感謝有人能保佑我們平安,幸福。謝謝你的光臨。
應該表揚你一下,吃大洋裏的三文魚和自由放養的牛肉,你還沒把中文忘了。
遊士差矣,那不叫奉獻,叫自願。:)
地僻事簡,心靜路寬。
布衣百姓,嘉賓豈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