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1)
2018 (58)
2019 (53)
2020 (76)
2021 (93)
2022 (84)
2023 (102)
2024 (88)
2025 (5)
助手叫親戚先準備好入院押金,大約五六萬元。又說目前醫院尚無空床,讓親戚在家等待,一俟有床位空出,會立即通知入院。
數日後果然接到入院通知,親戚便去住了院。
入住的病房裏並排三張床,親戚的床靠窗,隔壁病床是個八十七歲的大爺,鼾聲如雷,晝夜不息。護士說那大爺每日可以睡二十小時。有一次我見到護士來給他紮針吊水,大爺忽然鼾聲中止,閉著眼睛大叫道:“哎喲,小祖宗,您輕點兒,疼著哪。”旋即又睡過去,濤聲依舊。
另一位靠門病床的病友是公安係統的老公安,說是已經退休了,但看著並不老。老公安下午常來親戚床邊坐坐,看看北京晚報(我每日下午去醫院時,買份報紙給親戚打發時間),順便小聊一會。他說他已幾進幾出此醫院,嘴裏胃裏還有其他身體部位反複潰瘍總是好不了。看似好些了,醫生叫他出院,出院了,又潰瘍,便又進來。醫生說他可能患了罕見的“絲綢之路病”,病原可能來自土耳其,他百思不得其解,說:咱沒去過土耳其呀。
病房裏還有一個護工小李,河南人,矮矮壯壯。親戚開玩笑說她像小彈簧,渾身上下卯足了勁。小彈簧有兩個孩子,留在老家交給老人帶,丈夫在外地打工,她自己在北京醫院當護工,已經三四年了。
小李是那位睡覺大爺的護工,她很快打聽清楚親戚的情況,自告奮勇跑來說親戚手術後,她可以兼顧照看,一日一百元。又囑咐說醫院裏有專門介紹護工的機構,會來推銷護工,屆時隻對她們說與小李是朋友,免費幫忙,不需要其他護工。又特別關照不能說收費,不然中介機構會抽取三十元做介紹管理費。不久中介機構果然來人向親戚推銷護工,親戚與小彈簧結成攻守同盟,口徑一致,回絕了中介機構。中介機構雖然滿腹狐疑,卻也隻能悻悻然無功而去。不料睡覺的大爺雖然晝夜鼾聲依舊,睡眠中卻是心明眼亮。那天他女兒來看他,那大爺正好睜開了眼,對他女兒說:“隔壁那床的聰明著呢,咱花錢雇的護工,人家免費給用上了。”那大爺耳背,自以為說話很小聲,聲波卻傳遞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我與親戚還有老公安都笑了起來。他女兒大聲對他說:“別瞎惦記了,人家出了錢的。”老頭兒沉默片刻,說道:“這倒好,咱給的是全職的錢,可人家給幹的是兼職的活兒。”
數日後,親戚做了食道擴張手術。由於不能上麻藥,手術過程似乎相當痛苦。從手術室裏推出來時,親戚流了淚,對我說:“這罪不是人受的。”我寬慰他說:“都過去了,很快會好的。”
然而一切並沒有“過去”。數日後親戚食道裏打開的通口又自動合閘了。回到了原來滴水不進的狀態。X教授帶著一圈助手來查房,對親戚說:這種情況真少見,看來還得再通一次。親戚情緒大壞。我問X教授:再開了,又合上了怎麽辦?他說:不開就隻有鼻伺了(從外部通根管子到胃裏,灌流食的方法)。如此,親戚住院的時間便延長了。
親戚問我:“你說我怎麽這麽倒黴。好事不來,壞事他媽的綿綿不絕。”我無言以對。老公安勸慰親戚想開點,說他自己原來也這樣想。後來覺得聽天由命得了。
親戚病房斜對麵的病房裏,有一位年紀不大的患者年前做了肺癌切除手術,經過化療,放療,後來似乎擴散到胃部,又回來做放療。親戚與他同在一個部委工作,原本點頭之交,在北京醫院成了病友。那病友比較沉默寡言,有時來親戚這裏坐坐。有一次我們一起聊天,那病友說他不想做放療了。他說他問放療科的一個副主任,放療到底能治愈還是延命而已,那大夫說本來就是延命嘛。他覺得花大錢吃大苦,就為了勉強延長幾天性命沒有意義。親戚聽了說:北京醫院的醫生真是混蛋,怎麽可以對病人如此說呢。我說國內的醫生說話大概就這樣吧。我想起兩年前在上海時有一回去醫院看一個胸部動手術的學生。那學生告訴我,她被推進手術室時聽到醫生聊天,一個醫生說:昨天在手術台上又掛了一個。那學生對我說:這些醫生的神經怎麽這麽粗大,完全不顧病人的感受。我還沒打麻藥,沒有人事不省呢。又不是豬,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麽嗎?我把這事告訴親戚和那病友。說:可見上海的醫生也一樣。那病友問我:你在國外呆的長,國外醫生也這樣嗎?我說我在北美沒住過院,沒有親身體會。但不久前聽一個同事說他老婆肺上有腫塊,懷疑是肺癌。那同事夫妻原本都是軍人,三零一醫院有關係,原想回國做手術,但後來還是在北美做的手術。聽那同事說,北美醫生很重視,專門組成一個醫療小組,光是麻藥師就有兩人,還有幾套方案,術前幾次與他們交流,還找了翻譯,詳細解釋治療方案。那同事說:感覺成了中央首長似地,心裏十分感動。另外,很久以前在日本的醫院裏曾經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做了心髒手術,手術後數日過三歲生日。給她做手術的醫生給她買了生日蛋糕和卡片,護士在她床前圍成一圈唱生日歌,祝她生日快樂。親戚聽了說:國內醫生差的就是這些方麵。雖然設備,技術都可以。就是沒有人文關懷。那病友靜靜地聽完後說:“並非隻是醫生神經粗大,差不多所有人都如此。”他告訴我們,日前幾個同事來病房裏看他,說不上幾句話,那幾個同事就在病房裏聊開了。一個說她北京的樓房賣了近千萬,準備去澳洲買農場。一個說他兒子要去讀哈佛。還有一個說股票大賺了幾百萬。“他們要與人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沒有問題,可跑到我一個過了今天不知明天的病人麵前來嗮幸福,不是太會挑地方了嗎?這些人都是國家公務員,算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如果學的是醫學,就成了醫生,這樣的醫生你能指望他有同情心,指望他神經不粗大,指望他人文關懷嗎”那個病友說-------。
親戚做第二次手術前,他的家人從國外趕回,我便很快回了北美。如今這段經曆已經過去了一年,那天在病房裏與親戚還有那位病友聊天的情形卻仍然深刻印在腦子裏。國內這些年發展迅猛,日新月異,醫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當然也不在話下。然而如那位病友所說,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的同情與關懷卻仿佛並未水漲船高。對財富與欲望的熱情洶湧澎湃,對他人的感受卻遠比從前麻木得多。
年輕時我不愛上醫院,但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勢必如老化的機器出現故障,去醫院總也是免不了的事。這一年來常想起在北京醫院時的經曆和感受,我想如果從醫生開始,多點發自內心的對患者的關懷與熱情,使他們就醫時先得到來自精神的支持與安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如能那樣,對患者而言將是多大的欣慰和幸福啊。
另外一直不解,為什麽加拿大的華人總愛說“北美”?
人文關懷是非常昂貴的,在中國,要不很有權勢,要不很有錢。
希望你親戚早日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