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酋知魚
大猩猩作為人科動物中最強壯的物種,可長到2米高,230公斤,最強壯的雄性背部長著白毛,也就是銀背大猩猩。壯漢的日子可不好過,常年被貼吧諸多吃瓜群眾作為靈長類的代表征戰各路野獸,看來大家對大猩猩的力量都相當認可。
不過與它們巨大強壯的體型產生巨大反差的是,作為人類眼中“雄風”的認證,大猩猩的丁丁卻非常寒酸,隻有4cm長,大家比劃比劃,差不多兩節小指頭吧,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粗短的小蘑菇。
這是為什麽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個這個問題。
多數人可能都知道,一個器官是否發達取決於它有多少用處,比如大象的鼻子非常長,這是因為大象作為巨大體型的動物,不能什麽都吃否則就無法維持生命了,必須要將有營養的食物從一般植物中分撿出來,而大象的四肢又需要用來支撐巨大的體重,所以隻能進化出靈活的鼻子用以代替“手”的工作。因此在所有動物中,隻有大象才會進化出最厲害的鼻子。
那麽自然,丁丁也是一個器官,它是否發達的決定因素自然也是“有多少用”。那麽對於丁丁來說,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麽?當然是為了繁衍後代,最早的丁丁出現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名為小肢魚(Microbrachius)的雄性個體將自己的腹鰭插入雌性體內注射精子,可以大大提高受精幾率,在之前生物都是直接將生殖細胞噴到海水中任其自由受精。
不過很顯然這個優勢並不明顯,因為現在絕大多數魚依然采用體外受精法,隻有極少數魚進化出的體內受精的卵胎生,鯊魚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體外受精在動物們登陸後就被徹底拋棄了,因為失去了水環境,生物體進化出了羊膜,以其中包含的水來複現水環境,這樣雄性動物就無法將精子直接噴射在卵子表麵了,於是體內受精成為了主流。
這樣就需要有一個結構將精液送到雌性動物體內,丁丁的作用才變得重要起來,所有的陸生動物都是羊膜動物,所以它們理論上都得有一根丁丁。
不過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有一些複雜動物並沒有丁丁,雖然鴨子的丁丁長到可以開葡萄酒瓶,但雞就沒有。雞的交配過程就隻是將雌雄的泄殖腔對在一起,然後直接將精子噴進去而已。沒有丁丁的雞看上去也繁衍地很好,說明即使需要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也並不一定需要丁丁,那麽丁丁到底有什麽特殊的作用呢?
如果我們觀察另一種討厭的小動物——臭蟲,就能得到一定的啟發。雄性臭蟲的丁丁長得像根針,用法也像根針。雌性臭蟲根本沒有生殖道,在繁殖時,雄臭蟲用自己的丁丁直接刺入破雌性的腹部,將精子注入其中。這種極端不人道的方式支持臭蟲存在了上億年,可見在自然進化中,隻要能達成目的“又不是不能用”。
從臭蟲的案例中我們認識到,丁丁存在的理由之一很可能是為了強迫雌性。而這一點的反例在大猩猩的種族特征中體現得很明顯:雄性大猩猩雖然強壯(可達到雌性的三倍體重),但卻是一種溫和的食草動物,一隻成年雄性大猩猩與數隻雌性大猩猩組成一個穩定的家族,除了因邊界問題與鄰居的雄性發生打鬥之外,雄性之間沒有圍繞交配的鬥爭。
這也就是說家族中唯一的雄性大猩猩壟斷了交配權,雌性根本沒有潛在的追求者。既然都壟斷了,交配就完全不需要“強迫”與“競爭”,所以丁丁隻要能聚個焦就完全OK,大與粗完全是累贅。這一點在其它壟斷交配權的物種中也很明顯,比如雄獅子每次“幹活”隻需要幾秒,能傳宗接代就行,那麽累幹嘛?
而人科動物中丁丁第二大的黑猩猩則完全不同,雌性在繁殖季會和多隻雄性交配,於是尺寸大“客戶體驗好”的,能延長交配時間提高受精幾率的,便於強奸雌性製造更多受精機會的,能將其它雄性精液刮出來的相關基因會在繁殖中占據優勢,於是黑猩猩的丁丁就進化得比較“雄偉”。
可見一個器官越是發達,圍繞此器官在進化上產生的競爭現象也就越激烈,丁丁的尺寸並不是雄性強大的標誌,雌雄體型相近的動物丁丁會更大,雄性占據絕對體型優勢的動物反而不需要在這根小管子上投資。
人類是人科動物中丁丁尺寸最大的,因為競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