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載以下文章,有助於理解為何中文影響中國的發展

(2014-07-14 14:58:35) 下一個
為什麽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2014-06-20 15:45:21)
石毓智
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丶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習近平主席發表了講話,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這也是過去這些年裏我一直思考探討的一個學術問題,下麵把我的有關觀點簡單陳述如下,希望能引起大眾對這個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中國在手工技術發明上曾經領先世界,然而在科技上則一直落後。
根據美國學者寫的一本《人類最偉大的100個發明》,中國有兩項進去了,一是指南針,二是造紙術。火藥和活字印刷被認為是歐洲人先發明的,但是不管怎麽說,這兩項也是中國人獨創的,可以證明中國人的智慧。此外,像犁丶織布機丶水車等也都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代表著當時人類的最高智慧的發明。 然而中國雖然有漢唐盛世,當時的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一,然而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在世界上領先過。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文明開始,中國與西方文明就分道揚鑣,走的根本不是一條路,中華文明內部是不可能發展出現代科技的。西方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雖然多集中在過去500年裏,然而這是西方科學長期積澱的結果,是西方科技發展成熟後的表現,並非出自偶然。
? 諸子百家屬於人文倫理,而古希臘文明提供了科學探索的工具。
人類的起源雖然很早,然而出現有文字記錄的文明則是很晚的事情。大約在2500年前後,東西方幾乎同時奠定了自己的文明。先前的諸子百家爭鳴代表中國思想文化的黃金時期,出現了老子丶孔子丶孟子丶墨子丶韓非子等一大批先哲,建立了儒家丶道家丶墨家丶法家丶名家等思想體係。但是諸子百家思想基本沒有科學含量,也沒有給後人提供探索自然的思維工具。墨家和名家有那麽一點閃光的邏輯思想,但是既不係統,又不嚴謹。 跟中國的文明傳統很不一樣,希臘先哲諸如亞裏士多德丶歐幾裏德丶畢達哥拉斯丶柏拉圖等不少本身就是科學家,他們開辟了西方現代科學的先河,又為後世提供了探索自然的邏輯工具,如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而且也出現了建立科學係統的典範歐幾裏德的《幾何原理》等,它是依靠幾條簡單的公理,運用嚴謹的邏輯推理而建立起來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古希臘創立的文明,也不會有今日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是從希臘文明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 東西方這種文明差異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教育。即使到歐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思辨能力和建立科學體係上,與歐美學生之間仍存著這明顯的差距。
? 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係統的數學思想,因而缺乏科技研發的有效工具。
我讀了克萊因寫的《古今數學思想》,從古代到現代,幾乎不見中國人的蹤影。數學有100多個分支,諸如幾何丶代數丶拓撲學丶集合丶圖論丶統計學丶概率論等,不僅沒有一個是在中國發展成熟的,甚至也沒有一個中國數學家在這些學科做過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談數學史的文章,直言曆史上中國對數學的貢獻乏善可陳,沒有任何係統性的數學思想可言,遠不如阿拉伯人丶印度人對數學的貢獻。客觀地講,中國古代也有閃光的數學發現,如勾股定理丶圓周率丶割圓術等,但是很缺乏係統性。要知道,缺乏有效的數學工具,就會製約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決定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
? 中國人長於發明,短於發現。
縱觀中國科學技術史,重大的成就都是發明,諸如指南針丶火藥等,然而對科學技術影響深遠的重大科學發現,中國人則沒有做出一個。中國人雖然發明了指南針,但是並不知道指南針的原理,並沒有發現電丶磁等自然現象。電磁現象的發現是現代科技賴以建立的基礎。發明有時來自偶然的巧合,然而沒有發現作支撐的發明是難以持久的,更難以成係統。火藥的發明就是來自巧合,中國人並不懂其中的化學元素,對化學也沒有什麽貢獻,因為缺乏化學知識也就沒有後續的發明。因為中國曆史沒有真正意義的科學發現,那麽就難以建立起科學體係,致使發明出現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麵,甚至不進則退。
? 中國缺乏愛好科技丶善於理性思維的群眾基礎。
有什麽樣的群眾基礎就會有什麽領域的傑出人才,不僅科技如此,體育丶文藝也一樣。為什麽巴西的足球經久不衰,這與他們擁有一個雄厚的足球大眾基礎密切相關。很多科學史上的重大科學發現,實際上是普通大眾做出來的。科學大師的出現離不開一個合適的生態係統,這個生態係統就是大眾基礎。 在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裏,根本不看重科技發明人員。《三字經》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童蒙教材,它自身就是一種詩體,宣揚以詩才看智慧的價值觀,如“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這裏明確把彈琴丶吟詩丶作賦當為判別智慧的方麵,鼓勵懵懂的孩子仿效學習這些方麵的才俊,所以曆史上文人學士很多,形成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麵。然而,如果把這裏的內容換為科技發明家,諸如張衡發明地動儀丶蔡倫發明造紙術丶祖衝之計算圓周率等,那麽就會鼓勵青少年朝科技發明的方向努力,每一代中都有可能出張衡丶蔡倫丶祖衝之這類人物,曆史上不知有多少的發明家或思想家!
? 中國缺乏一個科學家共同體,沒有科學問題庫。
歐洲曆史上早就形成了一個科學家共同體,他們沒有國家邊界的限製,經常通信探討科學問題。一個人提出一個科學假說,不僅同代的科學家共同探索,而且幾代人前赴後繼來探索,最後找到了科學真理。中國壓根兒就沒有這種傳統,既沒有人提出有意義的科學問題,更無一幫有共同愛好科學問題的人去集體探索,也沒有跨世紀的集體努力攻克科學難題。
? 漢字製約中國人的科學抽象能力。
漢字的發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為中華文明立下了第一功,未來也離不開漢字。然而不得不承認,漢字跟拉丁字母相比,在表達科學規律丶形成科學公式丶進行定律推演上,則顯得十分笨拙,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這讓中國人多次與重大的科學發現擦肩而過。漢字隻適用於第一級抽象,就是從現實世界到語言符號,比如“狗”指代現實世界形形色色的同類動物,然而對於第二級抽象,即從詞匯到數學符號,漢字則無能為力,比如對於自身沒有任何意義的可以用自然數稱數的變量,漢字沒有這樣的符號來表達。然而歐洲語言都是字母文字,最早是希臘字母,後來演化出羅馬字母,字母組合起來是語言的詞匯,可以進行第一級抽象(如英語的“dog”),字母單獨用又可以表示無意義的變量,如用x丶y代替任何變量。 科學規律的表達丶推演丶證明都離不開書寫係統,而不同的書寫係統會對科學探索起積極或者妨礙的作用。以曹衝稱象為例來說明。至於說五歲的曹衝有沒有這個智慧不重要,重要的是起碼在三國時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浮力定理的具體應用。然而浮力定理的表達單靠自然語言是說不清的,需要借助符號公式,而且有了符號公式,人們才會進一步搞清“浮力”這些重要的概念。結果中國人一直停留在實用的層次上,沒有發現真正的規律。公元前3世紀,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第一次用符號公式,精確地表達了浮力定理,這與他擁有便利的字母係統不無關係。
以上隻是大略介紹一下我的一些想法,隻是為了拋磚引玉,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附:習近平主席講話摘錄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麽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丶數學丶地理學丶動物學丶解剖學丶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是什麽時候呢?學了多長時間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麽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丶禁中清談。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製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麽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一個什麽問題呢?就是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隻是一種獵奇,隻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