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嚴格要求子女,初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上進,事業有成。很多人嚴格要求自己,是認為這樣可以逼迫自己更加努力,永不滿足。
真的是這樣嗎?
腦科學家謝伯讓在1999年做了一個實驗,他想了解“天才的起源”,也就是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他發現:大多數成功人士,居裏夫人、愛迪生、愛因斯坦、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非常願意失敗。
他們失敗的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人,但還是願意不斷嚐試、不斷失敗。
不僅如此,外國的很多學校都十分重視“失敗教育”,有很多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失敗周”的活動,有時候還會邀請知名人士來學校分享他們失敗的經曆。
從2010年起,芬蘭就成了“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
每年10月13日,芬蘭人都會鼓勵全世界人民“自曝己短”,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
他們甚至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
1、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失敗一次
2、把你的失敗發布在twitter或ins上,貼上話題#dayforfailure#,同時,盡情為其他同樣經曆了失敗的小夥伴點讚
3、買超棒的食材,仔細研讀食譜,一切準備就緒以後,把所有食材燒掉,等到冷卻之後,再把它們吃下去。
4、把你的“囧照”分享到ins
5、人們都說,錢不是萬能的,趁這天好好破費一次吧
6、把你喜歡的男孩或女孩約出來
7、在youtube上搜索“失敗”。記住,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為了拍一部“失敗”的作用,但為什麽還有那麽多“失敗”的視頻?
8、在Facebook上分享你今天遇到的一件囧事,越讓你尷尬的事情越好
9、請私藏這個行動指南
10、從你的失敗中學習
美國史密斯學院曾在入學教育上播放了一則視頻,視頻裏播放著各種學生的自述,一些同齡人最糟糕的失敗經曆被公開投射到了學校的大屏幕上:
“我考砸了大學的第一次寫作考試,沒及格。”
“我對我媽媽出櫃了。”
“我來自一個主要是非裔美國人的社區,赤貧、幾乎沒有資源。”
大屏幕上還出現了老師的麵孔,一名深受學生愛戴的英語教授對著鏡頭說:
“我沒有讀完大學。大二時因為整個學期沒有一門課是及格的,被學校勒令退學。”
另一名文學和美國研究學者告訴同學們:
“我寫過一首名為‘巧克力焦糖’的詩,至今已經被21個期刊退稿。”
……
這門課的名字叫做“正確麵對失敗”,在史密斯學院,每個加入“失敗”課的學生,都會收到一張“失敗許可證”。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告訴他們:
你們有失敗的權力,即使失敗了,你們依舊是一個對社會有價值且優秀的人。
失敗不等於成為失敗者,我們可以失敗,但沒有人可以把我們定義為失敗者。
前不久國際泳聯世錦賽,洪荒少女傅園慧在無緣100米仰泳決賽之後,再次無緣50米仰泳決賽。
麵對記者的采訪,她表示:
“是我自己沒有遊好,但訓練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比不好也很正常,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失敗,但永遠不要放棄。”
我特別佩服她,能夠如此坦然地麵對。
不是因為傅園慧不難過,而是她知道,失敗之後沒時間氣餒,還有很多的努力需要做,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隻要你別放棄就永遠不會真的失敗。
失敗一點也不丟人,隻有失敗過一次就再也不敢上戰場的人,才會輸。
忘掉那些失敗的過去吧,往後的人生,還有很多機會能贏,別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