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多少年前,華夏先輩們就秉持這種美好的願望。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於是可知,無違,問疾,敬養,色養,就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對“孝順”深入精辟的詮釋。
解釋明白了就是,孝順父母要做到不違背禮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真心實意地敬重父母、同老年人說話要和顏悅色。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常常感覺不到被需要的。因為不被需要,他們往往也是寂寞的。
他們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失去了謀生的技能,社會已不再需要他們,兒女也不再需要他們。
有時,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充滿無力。他們,就是年邁的父母。
我們總以為,衣食無憂、不用操勞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卻忽略了,父母也是有著正常情感需求的人。
一個正常的人,怎麽會希望自己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物”?
越是對生活感到無力的人,越是希望自己可以被需要、被肯定。
我們,能給與他們什麽?對於他們來說,真正的孝敬又是什麽?
說!一個公司的老總,經常用輪椅推著腿腳不便的母親去菜市場買菜。
還讓老太太替他講價,買好菜之後,聽著老太太的嘮叨回家。
而他的資產,其實可以把整個菜市場買下。
可為什麽還要為老太太砍下那一兩塊錢而高興呢?
因為他想讓腿殘在家的媽媽覺得自己“有用”,兒子還需要她。
說!幾位同學在教授家裏吃飯。愉快的晚餐結束後,桌上杯盤狼籍。
幾個同學搶著要洗碗,教授卻滿麵笑容地阻止道:“不急,有人洗呢。”
教授將碗筷放進水池,先衝去油汙,然後,輕輕地走到他年邁高齡的老母親身邊:“媽,洗碗嘍……”
同學們一下子都楞住了,隻見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委靡,精神煥發地走到水池邊,慢騰騰地洗起碗來,花了半個小時才把碗洗完。
教授高興地對老太太說:“您辛苦了,歇歇吧。”他拿了塊毛巾,給母親擦手。教授攙母親回房後,又返回廚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對著詫異的同學們說:“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麽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裏,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
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說!有個這樣的情節,兒子大學畢業在城裏買了房,
娶了媳婦,媳婦生了孩子,老人坐火車給兒子媳婦送來了一大筐土雞蛋,說可以幫媳婦補身體。
做兒子的,一方麵抱怨老人何必這麽辛苦,土雞蛋城裏也能買到,硬是讓老人把雞蛋帶回去,說是讓他們自己補補身體,老人失落而歸。
那一刻,兒子拒絕的不僅僅是一筐土雞蛋,而是斷絕了老人想為兒子做點什麽的權力,讓老人傷心失望的是,他不再被兒子需要。
無論是家在農村的父母,大老遠給城裏的孩子送的那些臘腸,亦或者是親手做的煎餅,或者出門時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
可大多數兒女都勸誡父母不要再折騰自己,說這些東西超市、菜場都可買得到的......
想想子女也應該如此,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將我們養大,總得過些清閑的日子,不應該再為已長大的我們操心。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也是長大了,就不應該再依賴父母,不應該給老人添麻煩,尤其是不想讓他們再幫我們做一些事情,害怕他們受苦受累。
於是,我們將父母“趕”出廚房,自己做飯給他們吃,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覺得自己或許沒有用了......
有時候,愛就是這麽簡單;孝敬父母,就是這麽簡單。
簡單不等於不用心。走心的愛,更容易被感受到。
什麽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您做了哪些?看看下麵的建議或許您還能做的更好:
【讓父母覺得自己有用】
我們長大的過程,就是父母作用減弱的過程。
人老了,最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覺得自己沒什麽用了。
所以,我們要時常"請求"父母為我們做一些事情,讓他們獲得有用的價值感。
【給父母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比如△接受父母的照顧◆求父母做你喜歡吃的菜◆讓父母給寶寶做衣服◆出一點"難題"讓父母去解決
【長情的陪伴】
對於父母而言,最好的禮物不是錢和物質,而是陪伴。因此常回家看看
【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們給父母最大的愛,就是不讓父母為我們擔驚受怕。比如◆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的家庭關係◆不惹是生非,不做讓父母丟臉的事
【不給父母顏色看】
孝順中最難的是色難。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就是和顏悅色,不給他們臉色看。
【別讓父母在我們麵前變得小心翼翼】
◆不要批評父母無能◆不要嫌棄父母囉嗦◆不要抱怨父母什麽都不懂◆不要埋怨父母行動遲緩
【幫父母完成夢想】
每個人都有夢想,父母他們也不例外, 現在我們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照顧了。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反哺一下父母,幫助他們完成年輕時未竟的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