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正本清源,盡可能恢複其本來麵目。如果先入為主,削足適履,閹割史料以適應既定結論,那麽無疑隻能南轅北轍,離曆史的真相也便越來越遠。
彭德懷是中共一代元戎,後來授銜第二大元帥。一般人印象中,他能軍令如山,言出法隨,威望極高。但解放戰爭中,擔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的他,卻有過不少尷尬的經曆。
1948年4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轉戰千裏,攻占寶雞,迫使胡宗南放棄延安。
解放戰爭時期的彭德懷
但這次作戰也暴露了西北野戰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指揮員未堅決執行彭德懷的命令,在胡宗南優勢兵力追堵中,幾次給西野造成險勢。
西北野戰軍是賀龍的老部隊,前身為八路軍120師與紅二方麵軍。此時,他已奉毛澤東之命,將部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彭德懷,自己“改行”專管後勤。
賀龍聽說有人不聽彭德懷指揮,“感到自己有責任協助彭德懷迅速解決這些問題”。(《賀龍傳》)
5月初,賀龍帶上中共元老林伯渠,首先從延安趕往“有問題”的西北野戰軍三縱(司令員許光達)。
賀龍到後,在縱隊黨委擴大會上,對個別旅的幹部“不團結問題”(即不服從彭指揮)提出了嚴肅批評。
接著,賀龍與林伯渠趕赴西北野戰軍前委駐地洛川縣土基鎮,出席總結西府戰役的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
這次戰役,西北野戰軍共殲敵2.1萬人,但也遭到不小損失。戰後,有的將領便“埋怨彭德懷的戰役決心有錯誤”(《賀龍傳》)。
賀龍聽到反映後,也很惱火,認為“自己必須以鮮明的態度支持彭德懷”。(《賀龍傳》)
賀龍
會上,賀龍先嚴肅批評了四縱(司令員王世泰),認為:“這次戰役中,縱隊領導對下麵分散兵力、不執行命令是知道的。”
對戰役中“走錯了路,耽誤了時間”的一縱(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賀龍批評說:“彭總打電話叫你們去那裏籌糧,就應該堅決執行,不管你有什麽理由,有多大困難,不堅決執行是不對的。彭總說了,就是命令。”(《賀龍傳》)
會後,西北野戰軍進行整訓。賀龍又不辭辛勞,深入一、二、三縱隊,進一步做思想工作,要他們“加強團結,堅決服從彭德懷的領導”。
彭德懷其時不僅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還兼任解放軍副總司令,但竟需要賀龍屢次出麵給部下做工作,才能指揮順手,的確令人不好理解。
其實,問題遠不止這些。廖漢生的親屬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披露不少細節。
1947年8月上旬,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攻打榆林失利,“換句話說,就是被人家打跑了。”
一縱政委廖漢生心情很糟,忽聽電話響了,一接是彭德懷的。沒說兩句,彭德懷就開始罵人,最後說:“一縱就是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賀龍的臉都讓你們丟光了”等等。
廖漢生本來心裏就鬱悶,被彭德懷一罵,當時就爆了,在電話裏和他大吵起來,先還解釋戰鬥為什麽不順利,到最後也幹脆對罵起來!
廖漢生
他最後一摔電話:“媽個X的,讓你看賀龍的部隊是什麽樣子!”
隨後,廖漢生迅速帶上警衛連,趕到榆林城附近,找了個合適的地形將部隊展開,看了看表,說:“今天我就要讓野司看看,我們一縱是什麽部隊,就這一個連,最少也要擋住追擊之敵兩個鍾頭!”
一縱司令員賀炳炎聽說後,也親自帶一個營去增援,結果打退了追兵,與廖漢生全身而退。
廖漢生的親屬還回憶了一件事。就在1948年5月西野前委擴大會議上,因為一縱“走錯了路”,彭德懷批評一縱“沒有意識到危險,自己先走了”。
這一事件的起因其實是因彭德懷越級指揮造成的,廖漢生心裏一直有氣,又將彭德懷的意思聽了個滿擰,聽成一縱“有意識的先走了”,當時就炸了,當著全體高級將領,站起來和彭德懷爭辯起來:
“你說說什麽叫有意識的,什麽叫沒意識的,你越過兩級指揮直接給團下命令,還是口頭命令,事前沒打招呼,事後也不通知。你倒說說這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要是不信過我們縱隊領導,幹脆以後把我們和旅都取消掉吧!你直接去指揮團好了!老子不幹了!”
說著摘下軍帽就摔在桌上。
賀炳炎也站起來:“對也罵,錯也罵,就你(彭德懷)一個人最正確!老子也不幹了!”
賀炳炎
彭德懷的指揮風格與寬和的賀龍不同,比較剛直不近人情,西野將領們早有腹誹,廖漢生、賀炳炎一開頭,也都紛紛附和起來,七嘴八舌,這個不幹了那個要撂挑子。一時把個會議幾乎變成批判彭德懷的會議了。
這些細節,《賀龍傳》當然有選擇地隱諱了。
參加會議的賀龍一看,趕緊嚴肅批評製止。會後又專門找到廖漢生,將這“渾身有刺”的外甥痛罵了一頓。《紀念一位離去的老人——廖漢生將軍二三事》
不管是官史《賀龍傳》,還是廖漢生親屬的回憶,彭德懷的遭遇,遠比華東野戰軍實際統帥、開國第一將粟裕指揮中的遭遇要尷尬得多。
但長期以來,樹欲靜而風不止,粟裕“威望不高”的謬論,在網絡上遭惡意地以訛傳訛,誤導了不少初涉軍史的年青人。正如粟裕的老部下呂韌敏所說:“粟裕蒙冤數十載,不實之詞漫天飛。以訛傳訛久矣,形成思維定勢,糾正起來極其困難(訛傳愈久糾正愈難)。”
這一謠傳的主要“依據”是:
一是華野離不開“威望高”的陳毅。唯一例子是,孟良崮戰役中,9縱司令員許世友一時對戰役意圖理解不夠,電話裏對粟裕發脾氣,說:“你們當官的隻知道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我們當兵的是兩條腿!”
陳毅聽到語氣不對,接過粟裕的電話,對許世友說:“粟裕同誌講的,就是我的意見,你們要堅決執行”;
二是粟裕威望不如彭德懷,指揮不動“四野的驕兵悍將”。例子是,毛澤東抗美援朝曾選粟裕掛帥,後來考慮到各個野戰軍都有部隊參戰,需要一位“威望高”、壓得住陣腳的統帥,因此最後選派了彭德懷。
被一代軍神劉伯承稱為“我軍最優秀將領”的粟裕,是我軍最早被錯誤批判的高將領導之一,蒙冤36年,其赫赫戰功遭到轉移、淡化、磨滅。
1994年12月,中央軍委給粟裕公開平反昭雪後,其真實曆史得到部分恢複,但秉承1958年錯誤結論,打壓粟裕的謊言依然存在,“粟裕威望不高”的謬論便是其中之一。
粟裕統率千軍萬馬的人生,有且僅有孟良崮戰役中,許世友電話裏對他講過一次條件,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許世友的情緒很快便煙消雲散了。
粟裕一道道氣壯山河的電令,暢通無阻。據《孟良崮戰役陣中日誌》,粟裕不斷給9縱發電報,許世友唯有愉快地接受而已:
孟良崮戰役前,粟裕視察華野炮兵陣地
△粟令:九縱攻至趙家城子,與一、八縱聯係向北打。
△(十五時,九縱二十六師至趙家城子,敵二個團。)粟令派部監視之,主力即速西占孟良崮。
△(二十三時)粟令九縱:應即由現地由東向西攻擊,配合一縱由西向東,由西南向東北,四縱由北向南,務於今晚縮小包圍圈,明日拂曉前三時發動總攻,以期盡可能於明日上午解決戰鬥,並要九縱設法與八縱取得聯絡。
△(十五時十五分)粟令九縱一個師打掃(戰場),二個師岸堤休息,為總預備隊。
△(十七時)粟令九縱打掃戰場,肅清殘敵。
……
如果粟裕與許世友之間的這段“小插曲”是“威望不高”,需要陳毅壓陣的依據,那麽彭德懷在廖漢生、賀炳炎、許光達、王世泰乃至王震等戰將麵前的“威望”,便更加蕩然無存了。他不僅需要部下賀龍“壓陣”,而且遭當眾頂撞的廣度與程度,遠遠超過了粟裕。
如果解放戰爭戰績第一,連戰皆捷,取得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欲動、濟南、淮海等經典戰役,率65萬大軍準備攻打台灣的第三野戰軍實際統帥粟裕“威望不夠”,指揮不動四野的13兵團,那麽,指揮規模與戰果遠遜於粟裕的彭德懷,恐怕根本進不了東北邊防軍的大門,隻能尷尬地吃閉門羹了。
但事實上,彭德懷上任後並未發生這種情形,粟裕自然也不會有這種臆測裏的遭遇了。
因為粟裕是大將,彭德懷是元帥,因此相同的事件,一個便被無限誇大,反複渲染,成為“懦弱無能”的代稱;一個則諱莫如深,反成為“威望極高”的權威,曆史的確似乎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令人歎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