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天下

歡迎來此暢談宗教信仰,百無禁忌。
個人資料
正文

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2018-05-20 03:39:36) 下一個

文/錢誌亮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麵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麽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 

 

  01

 

  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麽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見過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房間裏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冰箱裏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是一頓飯;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麽生日、紀念日......一邊抱怨著生活的枯燥,一邊又不願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說:“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上課前,班長的一聲“起立”、春節時,門上那一幅幅春聯......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裏,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裏,活成什麽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02

 

  親子之間需要儀式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周圍人都勸她:“畢業典禮隻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麽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我隻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畢業典禮雖然隻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的最後的告別,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講究實際:

 

  “小孩子過什麽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麽熱鬧!”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有心理專家認為: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03

 

  婚姻需要儀式感

 

  有些事,你從來不說,又從來不做,即使很愛對方,但也很容易走著走著就散了。

 

  曾經看過韓國一個《30天的承諾》的短視頻,深有感觸。

 

  ▼

 

  短片中的女主,離婚的最後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擁抱,親吻,親手,說我愛你。

 

  丈夫說:“那段時間我所忽略掉的她對我的關心和愛,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幹二淨。

 

  很多夫妻,生活過得平淡無趣,甚至充滿了爭吵冷戰,往往缺乏了儀式感。

 

  我們小區裏有對恩愛的老夫妻,結婚幾十年一直恩愛如初,每年的結婚紀念日,他們都會認真地去過一個隻屬於他們自己的約會。

 

  鄰裏鄰居談論他們,都止不住羨慕。有一次,有位年輕的媽媽說:“我們真得跟老人家學學。”

 

  但旁邊的丈夫卻不樂意:“學什麽,都老夫老妻,過什麽節日、送什麽禮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虛頭八腦的幹嘛。”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為儀式感虛,不切實際,做起來很難,隻是一種形式。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就像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裏台詞所說: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形式主義再怎麽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太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1)
評論
海邊居 回複 悄悄話 誰的儀式比得上戴安娜的婚禮?
匡吉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儀式感並不都是虛的。比如日本醫院做手術,開始前主刀醫生都要鄭重宣布一下參加本次手術的所有醫生,麻醉師,護士名單,手術幾點開始,預計幾點結束等等,既體現了對手術的嚴肅態度,也可避免一些錯誤。又比如日本醫科學生上解剖課前,全體師生都要集合遺體前舉行慰靈祭奠,燒香,宣讀祭奠及感謝文,充分體現了對捐獻遺體的死者的尊重和感謝,對生命的尊重。
那個啥 回複 悄悄話 唯物主義的教育下的頭腦,對一切非物質的需求都是否定的,包括契約精神,生存尊嚴,儀式感等
媽媽的故事 回複 悄悄話 有說的對啊,時候的確需要一點儀式感!這一點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最差。小時候窮造成的。。。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陸毅和鮑蕾沒儀式。一樣很幸福。後來補上的
步可妮 回複 悄悄話 讚同“儀式感就像句子中的標點符號,她讓文章句子一下子有了起伏,活了起來。”,而且傳遞了準確的信息。
亦中 回複 悄悄話 在我看來, 儀式感就像句子中的標點符號,她讓文章句子一下子有了起伏,活了起來。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94文化,是不同背景的人所講究的
唐西 回複 悄悄話 其實就是家教的問題。
人從降生開始,到為人父母止,完整地、完好地成長,三部曲非常重要。家庭,學校和社交圈子。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特別有道理!隻要不過分,有適當的儀式感要遠遠好於沒有。日子過得精細,有趣,不敷衍了事,不草草應付,不僅是對工作或婚姻的尊重,更是對自己來一趟世間的感恩,對自己親人和同事的欣賞和嘉獎。
linmiu 回複 悄悄話 說得沒錯,當年在國內時我陪一個朋友的父親去法庭,設在大院裏的小房子,像個臨建棚,當時我就想法律怎麽如此沒尊嚴呢。出國後有一次去法院旁聽,巴洛克式的建築,宏偉莊嚴,而且在市中心與市政府、歌劇院、教堂相距不遠(後來發現幾乎每個城市都是這種格局),不由人對法律生出一絲敬畏。
水粉畫 回複 悄悄話 再多的儀式也不能填補生活本身的蒼白。
破棉襖 回複 悄悄話 當你對工作沒有興趣,你還想著好好的工作著,你可能就特別在乎工作中的儀式。當你對生活沒有興趣,你還想好好的活著,你可能特別在意生活中的儀式。
黑貝王妃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和團結就來自於生活中的儀式感。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我們這一代沒有,下一代應該提倡。
HBW 回複 悄悄話 儀式需要有根基。憑空的儀式就隻剩虛頭了。舊時的年節給老人扣頭因為傳統的家長製是根基。西方飯前的祈禱是因宗教的信仰。中國人沒信仰也自然就沒有儀式。西方對知識尊重,所以重視學位。畢業典禮都辦很隆重,儀式自然就出來了。中國教育就是混個證,所以不用儀式也能拿個博士學位。
霧裏南洋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有一天有個女人一天到晚追求儀式感,那麽我會跟兒子說:不要娶她!追求儀式感的,大都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我認為是不宜久放身邊的。
追夢人1028 回複 悄悄話 很有道理
ZheFei 回複 悄悄話 說得沒錯。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愚若智大 回複 悄悄話 腦子裏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文革間的早請示晚匯報也算生活中的儀式吧~~
SAR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