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天下

歡迎來此暢談宗教信仰,百無禁忌。
個人資料
正文

讀好五類書 做個高境界的人

(2017-05-26 00:48:57) 下一個
  人為什麽要涉獵多種書?

  錢穆說,一是培養情趣,二是提高境界。

  

  讀書,能從有情趣,有見識的人那裏得知如何過得有趣,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從他們的文字裏,又能得到許多人生借鑒。

  為什麽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

  

  

  一、修養類的書:最好的修身養心之道

  

  《論語》:能改變人心。

  對於《論語》,台灣著名學者哲學家朱高正先生曾這樣評論,讀《論語》,還沒有讀《論語》的時候是這麽一個人,讀了《論語》之後就變了另外一個人;如果說你讀了《論語》之後還是原來那個人,表示你沒有把《論語》讀到腦子裏頭。

  這也就是說,如果真正讀懂了《論語》,不僅是語句、文法,連同思想、體係、義理、精神內核一並讀懂,與作者血肉互通、骨脈相係。

  自然會在為人處世,待事待物上發生顯著的變化,而其風貌、談吐也會不同以往,這即代表氣質發生了變化。

  《孟子》: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養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其實和動物沒啥大的區別,隻有一點區別,但這一點區別,很多人丟了,隻要少數人保存下來了。

  這一點是什麽?是教養。

  孟子又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當人吃飽了,穿暖之後,整天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混吃等死,這種人其實和禽獸差別就不大了;

  豬吃飽了之後,也能每天躺下曬太陽,等著有人來把它賣掉,或者等著有一天自己被殺掉燉肉吃。

  如果人做的事和豬做的事沒有差別,人和禽獸還有什麽差別。

  所以,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養。需要一些浸潤靈魂的東西,需要一些內在精神力量,需要自我驅動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人不能隻簡單地追求物質滿足,隻追求吃好穿好。物質富足當然重要,如果飯都吃不飽,去談靈魂談理想,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如果已經達到了孟子所說的“飽食、暖衣、逸居”卻還是“無教”,沒有教養,人活得就和禽獸沒有差別了。

  《老子》:不爭,方能成就一切

  《老子》雖說隻有五千字,但卻蘊含著人生大道理。

  老子在幾千年前給我們遺留下來了一句萬能金句:“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並非喪失鬥誌,而是在同樣複雜的環境裏,如何放空自己的心靈,看開一切,由此消除一切孽緣煩惱。

  自古以來,無數有識之士的不爭做法,都印證了這一切:

  範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

  陶潛不為五鬥米為鄉下小兒折腰,毅然下南山,采菊悠遊,優哉遊哉,複得返自然。

  ……

  嘴裏要爭個輸贏的人,無非是執念太重:放不下那些無謂的尊嚴、舍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但有一點事實是無法避免的——嘴裏贏得了一時,最終定會輸得最多,包括你身邊的朋友、正要起步的前程……

  《莊子》:心無旁騖專注於一件事,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兩件事:在乎什麽?不在乎什麽?不在乎,並非是對人生的放任,而是因為有更值得在乎的東西。

  “乘物遊心”,典出《莊子·人世間》,所謂乘物,就是脫出凡塵俗世,而遊心,就是順其自然,獲得精神的自由。

  莊子主張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摒棄“人為”,這“無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極避世,然而所謂“無用之為大用”,在莊子不滯於外物的自然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處事法則,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態去追求在乎的東西,這種心態有時候甚至比進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態;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專注。乘物以遊心,隻心無旁騖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情,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二、欣賞類的書: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也許已經麵目全非,這個浮躁功利的世界也許已經詩意無存,可是在《詩詞大會》上,當武亦姝淺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一下子被擊中了。

  那擊中我們的到底是什麽?是美。博爾赫斯說:“詩就埋伏在街角那頭,詩隨時都可以撲向我們。”

  詩歌給不了你什麽立竿見影的具體功用,所以你可以認為它是無用的。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我們生而為人,和飛禽走獸不同,不僅因為更高的智商、更豐富的情感,還因為我們能欣賞美。什麽是欣賞?朱光潛先生說:“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他說,阿爾卑斯山穀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穀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令人惋惜!

  春天,走在濕漉漉的街上,遇見街邊老人用針線把茉莉花串起來賣,一串兩塊錢的小花是我遇見的小確幸,因為我想起了“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夏天,午睡醒來人蔫蔫的,耳朵卻聽見窗外孩童追逐嬉鬧的聲音,心中莞爾,因為我想起來“人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秋天,梧桐葉子落了一地,踩在幹透的葉子會發出脆響,我總要多看幾眼林子,因為我想起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冬天,下過雪的夜裏回宿舍,風裏把自己裹得隻剩下兩隻眼睛,還是覺得冷,又想起“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我們不應該向外界索要詩意,而應該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詩意。以詩詞為心,來對抗眼前的苟且。

  人生不免風雨,心裏喝一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見過人心的複雜,那就歎一句:“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隻在人情反覆間!”

  想賺好多好多的錢也是不錯的願景,大可喊一回,我要“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詩詞的好處隻有進入詩詞世界的人才懂。

  詩詞裏,我們看到時間,我們看到人生,我們的榮辱辛甘、悲歡離合,和詩人的榮辱辛甘、悲歡離合,發生共鳴的那一刹那,那種心頭大亮的愉悅,隻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

  推薦書目:《唐詩三百首》《唐宋詞選釋》《元曲三百首》《古文觀止》《詩經選》《楚辭選》《李白詩選》《杜甫詩選》《白居易詩選》《蘇軾詞選》《李清照詞選》《辛棄疾詞選》等等。

  

  

  三、博聞類的書:如果不讀書,行萬裏路也隻是個郵差

  

  《春秋左傳》——跌宕不群,縱橫自得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隻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史記》漢·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2.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譯文】:大丈夫甘願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願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漢書》漢·班固——斷代為限,一朝國史

  1.百裏而異習,千裏而殊俗。(《漢書·王吉紀》)

  【譯文】:百裏之內風俗不同,千裏之內教化各異。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譯文】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夥伴。

  3.欲投鼠而忌器。(《漢書·賈誼傳》)

  【譯文】要投擲東西打老鼠卻又顧忌損壞器物。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疏廣傳》)

  【譯文】知足的人不蒙受羞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遭遇危險。

  《後漢書》南朝宋·範曄——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國誌》晉·陳壽——分述三國史,合為一部書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縱橫四方,睥睨天地

  《列女傳》漢·劉向——女子無才便是德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不類信史,反類小說

  《人物誌》三國魏·劉邵——知人善任,書中伯樂

  《山海經》——山中奇譚,海外奇觀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注——別開生麵,妙不可言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鑒於往事,資於治道

  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定,隻求自己愛讀,史傳也好,遊記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性之所近,自會樂讀不倦,增加學識,廣博見聞;年代一久,自不尋常。

  

  

  四、新知類的書

  

  我們生在這時代,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這類知識,可從現代出版的期刊雜誌上,乃至報章上找到。這一類更不必詳說了。

  

  五、消遣類的

  

  其實廣義說來,上麵所提,均可作為消遣;因為這根本就是業餘讀書,也可說即是業餘消遣。但從狹義上講,如小說、劇本、傳奇等,這些書便屬這一類。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可作是消遣。

  生活忙迫,該在什麽時候讀呢?其實人生忙,也是應該的;隻在能利用空閑,如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和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鍾睡不著;上洗手間,也可順便帶本書看看;今人不騎騾馬,但在舟車上讀書,實比在馬上更舒適。古人又說“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

  現在我們生活和古人不同,但必有很多零碎時間,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臨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時間了。恰如一塊布,裁一套衣服以後,餘下的零頭,大可派作別的用場。

  

  人不是為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而是為了成為怎樣一個境界的人。常讀那些大師的書,循此以往,人生境界自然會高,人生情味也會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hola!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很好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心得體會,博主真是博覽群書,佩服.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