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天下

歡迎來此暢談宗教信仰,百無禁忌。
個人資料
正文

沒有覺察,你的人生隻在複製父母的狗血劇本

(2017-04-01 21:33:35) 下一個
  

  
  曾經和一位從事心理谘詢的德國醫生朋友探討過一個問題 —— 心理谘詢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她說,“很多來訪者的問題,我看到了,但解決不了,所以,時常有深深的無力感。也許治愈人生中的心結,悲傷,煩惱,絕望,還是要依托宗教。否則,你怎麽向他們解釋曾經遭受過的苦難?又怎樣讓來訪者們依靠力量去自我整合,又怎樣讓他們平靜地麵對痛苦,找到安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釋懷過去的痛苦。隻有他們自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說一句‘原來如此’,心裏的疙瘩才能被解開。”

  所以,她認為,建立某種信仰才是治愈自我的終極答案。

  當時,我對這個問題也很迷茫,直到我開始了自我覺察之路。

  

  01

  因為自我覺察,我的認知也開始發生了改變。

  怎麽形容我的改變呢?

  以前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圓形的筒狀,我的視線也隻局限在這個圓形的筒狀裏。覺察之後,我發現了筒狀外的東西。比如,原先我隻看到了我的情緒,但覺察之後,我看到了情緒背後的真相。

  盡管我距離看到生命的全貌還很遠,但至少比我原先看見的東西大得多。

  慢慢地,隨著覺察的深入,我的認知也變得更寬闊了。

  我們認為世界是怎樣的,取決於我們的認知。比如,有的人認為世界是精彩的,有的人認為世界是冰冷的,有的人認為世界是殘暴的......這些都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的認知改變時,我們的世界也會改變。

  02

  需要注意的是,認知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的認知是片麵的,或你還活在情緒中不理會其中的內涵,或你因缺乏方法,找各種理由借口拒絕麵對真實的自己,那麽,你又怎麽能探究到生命的真相呢?

  

  若你從未搞清楚你是誰?你的感受來自哪裏?構成你性格的成因是什麽?你是根本不可能改變認知的。

  所以,改變認知的前提,是要學會自我覺察。

  當你改變了認知,你對世界的看法也就變了。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花一些時間尋找生命的真相是值得的。而且,一口吃不成胖子,我們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立刻步入超脫的境界。

  我認為,心理谘詢的一個重要意義是:

  它不能為你提供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方案,但它能幫助你重新看待你需要解決的問題。

  換言之,心理谘詢能助你通過覺察,拓寬認知,了解事物背後更多的真相。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真的有用嗎?

  是的,隻要你做好了心理準備,不抗拒,在一定的機緣巧合下,你自然知道,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麽。

  03

  在你沒有開始覺察的情況下,你早已建立了一套應對真相的係統機製。

  它會讓你在即使生活非常糟糕的狀態下,仍然不去改變。你會為自己解釋,找各種理由讓自己相信,這就是事實,你的生活就是這樣的,而且,也隻能是這樣。

  

  其實,你內心還是很渴望生活變得好一點,同時你對想變好的抗拒心理也很多。因為變得更好,代表你要毀掉多年來自己建的大廈。在那棟大廈裏,雖然有你的許多痛苦煩惱,但你很熟悉它的模式。

  推倒大廈重建,需要很大很大很大的勇氣,這個勇氣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不過,少數有勇氣的人,成了別人眼中的幸運兒。

  例如,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1. 我這個人就是脾氣壞,改不了了。

  2. 我就是很脆弱,很容易受傷。所以我不想再去愛了。

  3.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哪有男人不花心,女人為什麽要結婚,不結婚是最好的!

  4. 我沒法對老婆溫柔,我這個人就是嘴壞,不善於表達,就這樣了改不了。

  5. 我也想對孩子和善點,可是每次他犯錯我就怒火萬丈控製不了自己,事後又內疚。

  6. 幸福?嗬嗬,人生不是來享福的,就是來受罪的,我不覺得我活著是什麽好事,真的很累了。

  在沒有覺察真相的認知裏,我們是這樣看待世界和人生的。

  但是,如果我們開始了覺察,一切就會不同。

  04

  胡慎之老師前幾日在微信公眾號裏寫了一篇我的小故事。(點擊藍色字體,即可閱讀文章《不敢對孩子表達的恨意,一定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我一歲多的女兒想騎腳踏車,那輛腳踏車是她哥哥的,她騎上去離地麵半米,挺危險的,所以,我阻住了她。

  她生氣躺地上耍賴,我憤怒了。

  但我沒有因為憤怒而對她咆哮,也沒有跟支持她騎車的孩子爸吵架,而是極大程度地克製了憤怒。因為我發誓絕不成為我媽,不建立跟我父母那樣的家庭。

  憤怒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憤怒來的十分突然且洶湧。

  瞬間,我意識到,我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一件,我不想讓她做的事情而產生的,也不是孩子爸想讓孩子玩一下和我意見不統一而掀起的,那憤怒,是我媽媽的情緒!

  覺察到情緒後,我想起了童年片段——我媽經常因為我超出她的控製而憤怒,很多事情我是不被允許做的,一旦做了,等待我的一定是烏雲密布,雷電暴雨。

  媽媽這樣的情緒,我無法承受。

  

  更糟糕的是,假如爸爸試圖給我撐腰,或想帶我進行一些媽媽不允許的小小的“冒險”時(其實也就是騎車這種程度),我媽就會暴怒,把所有的憤怒全都轉移到爸爸身上。

  緊接著,兩人發生激烈的爭吵。

  當時我隻是以個三四歲的孩子。我會自然而然的認為父母爭吵是因為我。因為我的存在,爸媽的關係才變得如此糟糕。

  爸爸被媽媽攻擊後,他的反應是加倍地攻擊媽媽,最後他們兩個就像得了神經病一樣,陷入瘋狂地爭吵。

  這給我性格造成的影響是:當爸爸回憶我的童年時,他總說,我小時候非常膽小,哪裏也不去,就喜歡呆在家裏。上幼兒園後,也不愛玩小朋友們都愛玩的滑滑梯。

  有意思的是,我也常常回顧童年,並和人談及我的童年,但卻從沒在回憶中想到這些細節,或和這個細節相關的一切記憶,感受。

  05

  女兒騎腳踏被我阻止的那天,我體驗到了對女兒的憤怒情緒。

  自我分析覺察後,我突然回憶起了過去被遺忘的記憶。

  為什麽這部分的記憶,在平常的時候,絲毫想不起來呢?

  也許這就是選擇性失憶吧。

  目的是,把這段痛苦的記憶擱置在我的意識之外,讓我遠離難受的感覺,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這些痛苦的部分,幼年的我無法解決,因此,選擇了遺忘,但遺忘不代表它消失了。事實上,這些記憶都儲藏在我們的大腦裏和潛意識中,不斷地製造情緒。

  

  這一次,它出現了,我捕捉到了它,才發現,這憤怒,原來是我媽媽的。我媽媽那時對我的憤怒,被我認同了,然後我複製了。

  如果我沒有覺察到,就會像我媽媽曾經對待我那樣,用近乎歇斯底裏的言行阻止我的女兒騎腳踏車,也會對孩子爸允許她騎車感到非常憤怒,跟他吵架。

  這些,會給我女兒帶來糟糕的童年記憶。

  如果沒有覺察,我就不會停止情緒的爆發。如果我沒有停止情緒的爆發,那一刻我就是我媽媽。

  如果當時我真的那樣做了,那麽,我是在過我自己的人生,還是在複製我媽媽的人生?

  06

  不管我們的父母和童年是怎樣的,我們都必須明白以下幾點:

  第一,這些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是如鋼鐵一般的事實。

  第二,那些痛苦的事情,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頭十來年,未來的六七十年(現在科技發達,沒準八十年),我們完全可以自主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第三,如果我們沒有覺察,每一次的選擇都在重複父母當時的情緒性格,接下來的生活又有什麽意義呢?過的日子,隻不過是一直在重複,重複,重複,沒有任何創造性和建設性。

  人人都說,要傾聽自己的聲音,為自己而活,似乎有了這些,便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答案。

  

  沒那麽簡單。

  是否有人思考過,我們怎麽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什麽叫做為自己而活?

  當你在憤怒的時刻,盡情發泄憤怒時,你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在把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實現,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會快樂,其實,並不會,你隻是在簡單的重複過去的模式,在原地打轉,沒有覺察和成長,生命進入了死循環。

  07

  當你這樣做時,你清楚你在為誰要嗎?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有位朋友,他父母長年對他母親苛刻對待,說話很難聽,大男子主義。

  朋友總說,他很討厭父親,母親很可憐。

  第一次婚姻失敗,原因是他受不了妻子的強勢。第二次婚姻,他對妻子的要求跟他父親當年對待他母親一模一樣。他的妻子必須容忍他的苛刻,不管對錯,妻子都必須聽他的。

  一旦妻子抗爭,他就非常憤怒。

  他說,他就想要特別溫順,不提倡男女平等的伴侶。

  

  但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浮出了水麵。

  他口口聲聲說,討厭他的父親,替母親不值,但他現在的這段婚姻,難道不是在扮演他的父親嗎?久而久之,他的第二個妻子也會成為他的母親,要麽隱忍地過一生,在子女麵前不斷地表達對父親的怨恨。要麽絕望地終結和他的婚姻。

  這就是可怕的因果循環。

  如果我們覺察,很可能像我這位朋友一樣,很容易認同他父母的婚姻模式,並不受控製的複製粘貼。

  這也是潛意識的巨大魔力。

  然而,這種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也不是他父親想要的。但最終,他們都走向了同一條路——得不到妻子的愛,失去了兒女的尊重。

  08

  他母親在婚姻中抑鬱多年。

  理性上,他知道,自己繼續這樣對待妻子,也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悲劇,但他自動省略了這層問題的思考。解釋說,我的願望是想找一個溫順的,什麽都聽我的妻子。

  是的,沒有覺察,他就看不到自己。

  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隻不過是被潛意識指揮著去做的。

  潛意識的力量這麽大?

  恩,很多時候,如果沒有覺察,我們的頭腦就會粉飾和偽裝潛意識的行動,盡量把行動合理化,自我催眠,以為自己在做一件對自己很好的事情。

  

  覺察就像一束光,照進了黑暗的潛意識裏,我們的人生將有所不同。

  這種變化,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你不需探究到所有的問題,在一個點鑿一個洞,讓光進去,後麵的反應,都是全自動的連鎖反應。

  很簡單,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麽難。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找到那個點,這也是覺察的第一步。

  一步之前是一個舊世界,一步之後就是一個新世界。

  當他覺察到他變得像他父親時,他開始了覺察,改變也隨之發生,現在,他好了很多,減少了重複他父親對待他母親的那種言行。

  09

  有一門學科叫認知心理學,挺值得一讀的。

  裏麵有一些觀點,挺想分享給大家的:

  比如,

  第一步,眼睛看見了一棵樹,我們認為這是事實。(我們隻看到了事實,沒有認知到我們看到的是什麽)

  第二步,我們會對“看到的事實”進行信息加工解讀。(解讀跟我們原先的知識相關。我們需要通過已有的知識來對該事物進行判斷。)

  我們不用了解深奧的學術,因為先驗知識隻看字麵,下一次,你再看到同一個事物穿時,除了視網膜,你還會根據你的先驗知識一起來解讀它。

  

  赫爾姆霍茲有個理論,叫做無意識推理理論。

  意思是,我們的某些知覺源於我們對環境做出的無意識假設。你不需要看到這個東西的全貌,但是你熟悉這個環境。你以前看到過類似的經驗會讓你在看不到這個事物全貌的狀態下,判斷出它是什麽。

  但這種判斷是不夠準確的,你會因為熟悉環境,記憶,經驗而產生錯覺。而且,這種錯覺的產生,很難被發現。

  不禁想問,我們有多少認知是全麵,真實,客觀的存在?

  你的男朋友很忙,遲到了。

  你感到很恐慌,覺得受到了傷害,為了不再體驗他遲到帶給你的毀滅式感受。你大發雷霆,甚至威脅他再遲到就分手。

  但是,他遲到其實不代表什麽。

  關鍵是,你如何解讀他的遲到。

  也許換一個女孩,她會寬容禮讓,泰然處之。

  之所以你會這樣,跟你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有關。

  小時候,媽媽總在家裏等爸爸,爸爸最長失蹤了半年才回家。你陪著媽媽一起等,感受媽媽的情緒。所以你是那麽的討厭遲到帶給你的感受。

  盡管這個男人不是你爸爸,他遲到也僅僅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你片麵的認知把你帶進了死胡同。

  而他沒有義務去承受這些,所以,他要麽當場反抗令你痛苦,要麽忍下來以後再找補。

  一個男人不是你的救贖。當然女人也不會是男人的救贖。

  

  我們怎麽才能了解自己的真相?怎麽才能從情緒中覺察自己,避免死循環,不去重複父母的人生?怎麽透過那麽多錯覺和意識建立的大廈,去尋找一個更全麵更真實的認知?

  這就是開篇那個問題的答案。

  我認為,心理谘詢的意義就在於此。

  覺察是一種方法,幫助你,穿過潛意識的河流,讓你看見自己,哪怕看到的隻是一點點光亮,那也能照亮你的生命。

  隻要你真的相信,願意試試。

  雖然我沒有自我覺察,且有惡劣的童年,但是我發誓我不會走父母的老路,這樣我就能超越他們,不會原地打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飄雪陽光 回複 悄悄話 自我覺察,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對潛意識的認知和探究,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習性與此有關,謝謝分享。
yanfan55 回複 悄悄話 我能讀懂你的文章,因為我對自己的認識前兩年終於開始了。人生過半,才開始認識自己,覺醒是多麽不易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