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萬升洋
拚爹”這個讓中國人敏感的字眼,在美國人眼中卻顯得稀鬆平常。在美國,父母托關係走後門為子女找工作的現象雖然存在,但並不是美式拚爹的真正內涵,直到近日業內人士探究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文科領域遜於美國學生原因之時,拚爹這個因素才真正被關注。
美式拚爹已經成為中國留學生的一大挑戰,筆者在這裏所說的挑戰並不是威脅的意思。如今中國的留美學生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讀寄宿高中的隨處可見。
逢年過節,是這些孩子最失落的時期。許多學校節日期間關閉,宿舍不能住,想回國時間太匆忙,留在美國又沒地方去,而放假對於美國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上帝的恩賜,他們會有各種活動,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組織一個課題或者項目,讓家長協助自己完成,而家長並不是主體,隻是起到輔助作用。
中美學生強烈的對比,讓我認識到了美式拚爹在美國學生受教育過程中的影響,所以我認為這應該引起中國學生和家長的關注。
美式“拚爹”的正能量
一提到“拚爹”,我們想到的可能就是家長找各種關係為自己的孩子鋪路搭橋,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便利。而美式拚爹的真正含義恰恰相反,當然我也不否認在美國走後門現象的存在,但也是極個別的例子。
我這裏所說的美式拚爹最重要就體現在一些中高產家長對孩子學業的高度卷入。這些家長受教育程度非常高,許多是博士、碩士。而且在高中、大學期間受過嚴格的文科訓練。我在耶魯讀書時,就碰到立誌當醫生的學生選擇曆史作為自己的本科專業。
所以,這些美國父母哪怕是工程師、醫生,輔導孩子文科項目往往也輕車熟路。這種美式拚爹,在本質上是一種思想交流,而不是讓家長代做作業。那些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美國家長,都會非常精明地為孩子的前途做認真考慮。
一個年薪幾十萬美元的外科醫生,不會傻到放下手裏的工作去代孩子做作業。他們的參與,往往是通過討論的方式,啟發孩子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我們夫婦就經常這樣幫助自己的女兒。當然,我們有著比較好的家庭教育資源。一個是曆史專業,一個是文學專業,都是耶魯博士課程訓練出來的。家長在關鍵時刻指點幾次,孩子的進步就快一截。
我認為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的挑戰主要存在於文科學習方麵。美國從中小學到大學都強調通才教育,學理工的也繞不開文科。文科吃虧,處處吃虧。
比如那些搞理工的,稍微幹出點名堂,就要申請基金,進行政治遊說,文科缺乏訓練如何玩得轉?看看SAT就知道,三分之二的內容是英語,三分之一的內容是數學。這個“美國高考”為何讓文科的比重占據三分之二?因為文科對成才更重要一些。
量化“挑戰”為“動力”
中國學生都知道,不論是在學校讀書,還是考SAT,文科比理工難得多。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英語不是母語。美國學生也覺得文科更難。最近一係列研究表明:二三十年來美國學生的SAT成績,數學部分有明顯提高,但英語部分則基本沒有提高。
另外,把弱勢學生、後進生放在更好的學習環境中追趕,往往數學趕上去很快,文科則很難提高。這和我們那代中的許多人高考理工落選、接下來複讀改文科、狂背一年上名校的現象大異其趣。
中國學生和家長總覺得在美國學文科的主要障礙是英語,對於文科的難度遠無思想準備。所以一些到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學生會問我,美國的文科怎麽那麽難?我會告訴他們,第一,美國的文科,著重分析性、批判性的思想訓練。
連SAT的語文部分,都叫“分析性閱讀”。中國的文科,則主要是死記硬背。雙方的差距太大。第二,這種分析性、批判性的思想訓練,需要很長時間的浸染才會有效果,甚至要依賴童子功。文科方麵的優勢,即使未必需要中國人所謂的“家學淵源”,也受父母的影響甚大。沒有相應的家庭影響的學生,劣勢就更大一些。
中國的學生,本來在這方麵就距離很大,摸到門就不容易。他們更沒意識到,美國同學中這麽拚爹的大有人在。考試大家平等。但拿回家作的項目,特別是文科項目,能否得到高手的指點就特別重要。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相應的家教。
家長或多為理工背景,或是國內文科訓練,不明白美國的文科是怎麽回事,事到臨頭也幫不上忙。可見,對付這種美式拚爹,是中國學生在美國所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難度經常超過語言關。
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中國家長的重視,但是我現在既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就會努力去幫助中國學生,我現在正在進行一個留美預科班的項目,本來針對的是國內沒有機會出來讀寄宿高中的學生的。
但是沒有想到,已經出來讀寄宿的學生,許多對付不了文科的課程,輾轉跑到我這裏尋求幫助。目前這樣的學生在我這裏快要喧賓奪主了。看看他們的成績單就知道,幾門功課都不錯,A是主流。可惜就是文科課程是個C,相當刺眼。
問這些學生,都說並非英語的問題。他們上課聽得懂;閱讀雖慢一點,也跟得上;寫作沒有信心,可以找老師去改。但是,一到寫讀書報告、作文、論文,就全亂了方寸,不知道從何著手。這個項目的時間還不長。
我相信,隨著他們的意識逐漸轉變,會給他們帶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