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這個09年在中國悄然流行的詞也可以用在大洋彼岸一些華人同胞身上。他們有人為了兒女學習甘願蝸居,也有人為學業而蟄伏鬥室,更多的是迫於生計,不得不擠一擠。
阿偉舉家偷渡到美國,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先出去的人也總會想方設法幫助老家的親友移民,偷渡或投靠親人是最主要的途徑。
阿偉的舅舅是家族裏第一個闖蕩美國的人,從做唐人街的黑社會打手開始,從最底層一步步往上爬。
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偉家族二十多號人投奔舅舅時,他舅舅已在波士頓唐人街買了兩棟樓。但舅舅隻施舍給他們一間破舊的十幾平的地下室,二十多口人就擠在這間地下室。
阿偉那時十一二歲,說起“美漂”的最初經曆依然情緒激動:“板子用磚架起來,就是床,老人睡上麵,年輕的鑽進去睡床板下麵。男女老少都擠在裏麵,什麽隱私都沒有”
熬出頭的阿偉終於也有了自己的餐館,買了房子和車,算是在美國站住了腳。
阿偉幫助留學生始於幾年前,當時他看到一個男生晚上在他朋友家的餐館前坐了幾個小時,神情不安,一問才知道,這名男生在波士頓郊區讀語言學校,剛到學校就坐學校大巴到波士頓買東西,錯過了回校班車,手機沒電語言不通連學校地址都說不上來,也不敢打車。
阿偉借他手機打給父母,他父母竟然也搞不清學校的地址和名字,父母再打給幫他們辦理留學申請的中介,轉了一圈,才拿到了地址。
“出來的人,總是要麵子的,隻會給國內說在美國的好,自己真正過得如何,都是不會講出去的,不然給人家笑話,所以國內人都覺得國外很好,都想移民。”
中國移民赴美的家庭與個人參雜很多經濟以外的原因,有的是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有的是希望父母赴美幫忙帶孩子,也有的是希望父母來申請美國的老人福利以協助他們的生活等。
趙先生在居住於舊金山的哥哥申請下,攜帶妻子、兒子和女兒來到舊金山。夫婦倆已是40開外的人,他們赴美的目的主要是要讓兒子能在美國接受教育。
目前居住在中國城“散房”的家庭多是來自中國農村且文化程度低,缺乏當地需要之工作技能的新移民。
中國城除這些簡陋的“散房”,還有一種名為酒店,實則是酒店管理式的簡陋“散房”。
大部分“散房”和酒店公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十分狹小而惡劣。有些房間小到連一張凳子都放不下,一進門就上床。
這些“散房”和酒店公寓內的住房沒有各自獨立的廚房、浴室和廁所。住在這裏的人們必須互相遷就、互相忍讓,但矛盾和糾紛還是難以避免。
這個小小的單間月租為300美元,即使在華埠,這都是非常低的房租。李女士說,他們一家人隻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
很多年前,華埠的新移民都是先住在廉價單人間中,等經濟富裕就搬去大一些的住所。但現在由於房租上漲且薪水漲幅有限,即使是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移民也隻能一直住在這種小屋中。
像很多華埠居民一樣,雖然他們英語水平和收入都有限,但他們對以後的生活仍充滿希望。
李萍葉2004年來到美國,她和家人在廉價單人間中已居住了5年。每當女兒的朋友來訪,李萍葉就沒有地方坐,隻能站在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