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寫完序言以後,會文思泉湧,提筆成章,卻發現麵對屏幕,竟無語凝噎。千頭萬緒,不知如何說起。是編年體還是章節體?是走深沉路線,還是玩搞笑形式。前幾天一位未曾謀麵的朋友曾說更喜歡古代的包辦婚姻,因為沒有那麽多選擇,令人無所適從。現在看來的確適用於此。但轉念一想,寫此文的目的無非是致青春而已,本來就是感春傷秋的無聊之作,何苦非要弄成傷神費腦的命題作文。那麽就放開習慣被束縛的思路,天馬行空地隨心所欲寫下去吧。
剛才回憶童年往事,想得最多的是教育這個話題。從出生以來,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家人嗬護備至,記得當年牛奶限購,每家隻有一瓶,從來都是留給我獨享。在我上了外語學校,規定必須住校以後,偶爾會在家裏賴到周一上午再去學校,隻為了和家人多聚一夜。記得那時候就需要早上5點起床,爸爸會4點多起來,幫我做好早飯,等我吃完以後,用自行車帶我到江邊碼頭,我坐在後麵車座,聽著父親踩著自行車,呼呼地喘氣聲,淩晨的寒風吹打著臉,火辣辣的。想必前麵騎車的父親更會覺得寒風撲麵。然後,我自己坐輪渡過江,過江後再坐一趟公車到學校。那時候的交通狀況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覺得恐怖,經常車門關不上就開走了,有時候自己和幾個大人一起用單手拉著欄杆,身後就是疾速後退的馬路,稍不留神就會掉下車去。那時,我11歲。。。
在感激父母大愛的同時,不得不鬥膽地說,他們身上也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父母在教育方麵的軟肋和弱點,這也是我需要提醒自己在今後對待子女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一曰望子成龍。至今我還記得,在兩歲多的時候,媽媽非要我一直做數學題,兩歲多的孩子啊,按照現在的教育理論,注意力最多隻能集中20分鍾,但那時肯定已經超過了那個時間。估計我是有些坐不住了,惱怒的母親一巴掌打在我臉上,我現在仿佛還能聽到鼻血呼呼往外流的聲音,記得起當時的恐懼感。從那以後,我落下習慣性鼻血的毛病,直到中學才慢慢康複。我相信母親是為了我好,是恨鐵不成鋼,是希望我能夠出人頭地,但是那種方式真的給我留下了陰影。以致於我在外語學校住校,父母鞭長莫及後,扔掉書本,報複性地瘋玩了半年。欠下了很多學習債,使得後麵幾年一直苦苦追趕。我想,對我的孩子,我會告訴她學習的重要性,給她創造盡可能好的學習環境和地點,給她鼓勵和鞭策,並且尊重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學習規律,絕不會像上一代人那樣,不科學地和強製壓迫式督學。那樣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隔閡。我會試著發現孩子的喜好和特長,幫助孩子利用特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最好的工作就是喜歡的工作,而不在於賺錢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
二曰缺乏尊重。幾千年以來,中國父母養成了家長式作風。因為那是他們父母撫養子女的方式。我們家未能免俗。父母更像是家長,而不是朋友。媽媽會在我考試前把我和女孩通信的信件藏起來,名曰讓我安心備考。考試結束後,偵探般地拷問究竟,讓我無地自容。爸爸會在我高考結束,等待成績,心情焦急的時候,當著我麵,和媽媽無奈地歎著氣說,心氣別太高,重要不是想上什麽學校,而是自己的水平適合上什麽學校。那個時候,我知道心都碎了,記得回到自己的房間,瘋狂地用拳頭捶著牆,知道右手痙攣。在最需要鼓勵和安慰的時刻,從家長那裏得到的是挫敗和輕蔑。雖然最後我的成績不錯,但那一刻永遠難以忘記。可以理解的是,中國家長習慣打壓孩子,名為謙虛謹慎,但是那樣非常容易影響孩子的自信。家長式作風的結果是我很少把問題和困難拿出來和家長溝通,而是選擇悶在心裏,自己嚐試解決,走了很多歪路,犯了很多錯誤。對於我的孩子,我會嚐試做她的朋友。孩子來到家裏,是一種緣分。孩子不是可以頤指氣使的對象,而應該把她當作家裏最尊貴的客人,隻是做客時間可能是18年。我會更多提供建議和意見,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給出答案。我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了解困難和疑惑,用更多的人生經曆,去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給她一些啟發。
雖然說了這麽多,我的父母是非常愛我的,盡管受到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的製約,有些地方可以改進,但就算是西方父母,問題可能更多。不能求全責備。
最後就是對子女的依賴。中國父母由於計劃生育政策,隻有一個子女,加上幾千年以來“養兒防老”的思潮。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子女的依賴日益增強,最終將子女當作了生命的全部。老人們失去了自我,年輕人背負上了沉重負擔。我自然會贍養好父母。但是,對於我的子女,我希望給自己設上“二次斷奶”的鬧鈴。人生有兩次斷奶時刻,一次是在嬰兒時期,另一次則是在子女成人以後。讓子女和自己分別地快樂地生活,相互牽掛,但不要相互牽絆。二次斷奶更加辛苦和困難,但也是必須去做的。
無論如何,我的童年大多是快樂的,打打彈珠,玩玩洋畫,學習一直很好。到了小學六年級的上半年,迎來了第一次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