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風水術

(2004-10-31 16:00:39) 下一個
風水術

太極暈
    亦名太權圈、暈圓,指纏繞穴心的迷蒙水氣所形成的微茫隱濕的圓環,以其朦朧肪如日、月之暈環,故名曰暈。
徐善繼《女子須知·穴法》:“於穴場回顧,見有圓暈在微茫隱濕之間,是謂大極暈。《穴法·口訣》雲:‘倘隱微微,仿仿佛佛,粗看有形,細看無形。’
趙緣督《穴訣》:“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側看則露,正看模糊。皆善狀太極之微妙也。”
空石長者 《五星捉脈正變明圖》雲:“穴場既定,先須辨其大極圓暈。若見隱微之間,圓暈分明,則性氣內聚,是為真穴,無此則非。若已經開墾,遇者須憑目力詳審之,若見二、三半圓如初生月樣,是名天輪,更為難得。”
圓暈既為結穴之征應,亦是穴心生氣之最後纏護,葬於其中,生氣不泄,水蟻不侵,是以扡穴下葬.不可鋤破太極暈,否則大凶。廖瑀《四象葬法》:“穴內圓暈、乃生氣凝聚靈光顯露之處。開塋宜在暈內,不可鋤破,否則生氣泄漏,靈光銷鑠,蟲蟻入壙,水泉侵棺,子孫貧寒。”
《泄天機·作法秘旨歌》雲:“若然鋤破太權圈.水蟻便侵棺。”
《心得要旨》:“萬物同歸一太極,一物各具一太極,況地理乎?故點穴重認此暈,人知藏之土內,而不知見於土外亦有此暈。其暈常仿彿,不可為象,有影無形,隱隱隆隆,暈外微起似砂非砂,暈內微凹,似水非水,足其見於微者,明唇暗(0)淺窩微突是其見於顯者,乃天地生人生物本然之根。是真葬口也。未有有真穴而無此暈者。如日暈月暈之象,有全暈者,有半暈者,皆天然之妙,善察者睨而視之望而定之,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恰當暈中。則生氣絪縕而人物生焉。一或少差失之千裏。”

【風水術】以下摘自《中國神秘文化辭典》
亦稱相地術或堪輿學,研究風水的學問。具體指人們從生存需要出發,結合傳統文化意識,對居處環境進行選擇、安排與處理的原則與方法,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學問。風水術起源於華夏族先民對於居處環境的勘察和選擇。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詩經》就有先民相地的記載。《大雅·公劉》篇述公劉率領周朝先民遷居幽地時,其中多次提及公劉登高行遠,勘察廣原京峟,草澤流泉。如第五章:“駕公劉,既博既長,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三軍曹,度其隰原,徹田為量,度其夕陽,幽居允荒。”公劉不僅察其山水,亦測其日形,相其陰陽、觀其日出日落,之確定居處之正位。隨著經驗的積累,古人逐漸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係,認識到水火山澤、日月星辰、風雨冒電、自然方位、四時變化等對人的生活生存的影響。如《呂氏春秋》雲:“輕水禿廮,重水尰躄,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尪傴。”《孔子家語》亦雲:“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在此基礎上,古人於是有了太清之氣、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觀念,並把它們運用於居處環境的選擇,進而有了這方麵的專書一堪輿。漢末,形成了風水術或相地術的原形。隨著眼曆史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古人們越來醉心於探究人與自然間的各種神秘聯係。唐宋之際,形成了兩大風水理論流派。江西形勢派注重龍脈、穴位、砂水、方位之間的呼應及其對氣的藏聚,福建理氣派則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為四綱,認為氣作為化生人體及萬物之源,無形跡可尋,須以羅經定其位而察其氣,重視方位對氣的生克迎聚,明清時代,兩派理論漸趨融合,在風水勘察中,形、理並重,導致了風水理論的複雜化。及至今日,由於名詞術語的紛繁複雜,理論係統的混淆乖舛,遂使風水術走向神秘莫測而成絕唱天書。應該說,風水現的形成,是華夏明進步的標誌,風水學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華夏文化高度發展和成熟完善的結果。風水術的複雜化和神秘性,是人類在對自然的奧秘和未知世的認知的感性階段的必然產物。


【生氣】
簡稱為氣,亦名內氣、五氣、陰陽之氣。氣是六合大初之清氣,化而生乎天地萬物者,乃萬物之源。生氣即太初清氣的形態之—,郭璞《葬經》;“葬者,乘生氣也。”注雲:“生氣即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無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礡乎大化,貫通乎品匯,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也。”一氣化而生陰陽,折而為五行,故亦名陰陽之氣、五行之氣。《葬經》雲:“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見,故又名內氣。風水家認為內氣行則萬物發生,內氣聚如山川融結,故土為氣之外體,水為氣外形,是以山水之勢行,即氣脈之行,山水之勢止,即氣脈之止。山水之奇秀明麗者,乃地中吉氣即生氣所融結。《葬經》所謂“內氣橫形,外氣止生”即指此意。風水家又認為,人與父母之身體,皆為生氣凝聚而成,子嗣為父母所生,體氣有相通之處。父母亡後,葬之於靈氣聚鍾之地.則父母之形體不僅不腐,反可受氣,父母之本骸得氣,其遺留之體—一子嗣則以體氣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氣。《葬經》雲:“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注曰:“形穴既就,則山川之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葬於融合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托於此。……以人心之靈合山川之靈,故降神孕秀,以鍾於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修係,至於形貌之妍醜,並皆自象山川之美惡。故嵩嶽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因此所謂葬事,即以父母之體葬於山川靈秀一  生氣凝聚之所.以期己身及子嗣感應其生氣受福。是以風水之事,舉凡尋龍脈、察形勢、覓星峰、辯水源、測方位、定穴場、倒仗放棺究深淺,諸如此類,其最終日的,即是求乘生氣。

星光補充:
徐之瑛在編輯《地理天機會元》一書時極推崇《葬經》,其注文雲:“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理極。”郭璞《葬經》的“葬者,乘生氣也。”乃是開篇的笫一句話。夫葬者,乘其地之生湧也。生氣行乎其中,有聚有散,有順有逆,有起有止,有強有弱,有浮有沉,有正有雜。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惟在審察、詳辨、棄就、乘接之得宜。凡地理,先明其理氣,察於陰陽,熟於山川,辨於脈息,然後以逆順而控善惡之用。山水者,陰陽之氣也。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經》夫葬者,乘其地之生湧也。生氣行乎其中,有聚有散,有順有逆,有起有止,有強有弱,有浮有沉,有正有雜。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惟在審察、詳辨、棄就、乘接之得宜。凡地理,先明其理氣,察於陰陽,熟於山川,辨於脈息,然後以逆順而控善惡之用。山水者,陰陽之氣也。山有山之四陽,水有水之陰陽。山則陰盛,水則陽盛,高山為陰,平地為陽。田盛則窖乎陽,陰盛則欲乎陽。山水之靜為陰,山水之動為陽,陽動則喜平靜,陰靜則喜乎動,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曰氣,分而言之,曰龍、曰穴、曰砂、曰水。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氣無以資。有水無龍,則陽盛而陰弱而氣無以生。無水氣何衛,無穴氣何聚;必欲龍以來之,水以界之,砂以衛之,穴以聚之,然後可為地也。楊公雲,有龍無水不堪扡,有穴無龍枉費然,龍穴若明砂水聚,自然主氣得周全。凡論龍穴、砂水,備有一辨,龍辨支寵,穴辨其偽,砂辨順逆,水辨出入。以龍言之,龍即山也,以山言之,山即土也,以土言之,土即氣也、體也。有土斯有氣,故氣因土而行,土因氣而感。土考,有氣則潤而聚,無氣則枯而散,土行而氣亦行,土止而氣亦止。尋龍者,必欲奪其所起,乘其所止。起之一字,結穴之伊卜尋其所起,勿脫其體,原其所止,勿脫其脈。

【藏風】  
指穴場必須垣城完整,拱護周密,不使外風蕩刮穴場而生氣飄散。風水家認為,生氣因水而聚,因風而散,故風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風,生氣隨之散逸,得猶如不得。郭璞《葬經》雲:“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注曰:“┉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後左右環圍,然後能藏風而不致蕩散之患,經曰:‘明堂穴水如惜血,堂裏避風如避賊。’可不慎哉?高壟之地,天陰自上而降,生氣浮露,最怕風寒.易為蕩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罏隙通風,適當肩背,便能成疾。故當求其城郭密固,使氣之有聚也,是以堂穴之四維四正前後八方,須當求其完密而無空缺,使生氣避風而凝聚,一有空缺,則風蕩穴場,不惟無吉,反致災殃。以砂論之,要如:案砂不有,則明堂傾抵禦,凹風前來,堂氣難收,主貧窮敗絕。玄武藏形而無樂托之山,主長房伶仃孤寡。白虎空缺則凹風右灌,主弱弟幼於,敗絕夭亡,兩肩凹風主敗絕,兩足凹風主破家。故廖瑀《泄天機·安墳入式歌》雲:“第三最忌凹風穴,鐵定人丁絕。”但平支之地、生氣沉潛於地下,自下上升,不怕風吹蕩散,故穴雖在於曠地;八麵無蔽,亦無害於生氣凝聚,是以強風唯以山壟之穴言。

【龍脈】
指如龍般妖嬌翔,飄忽隘顯的地脈。地脈以山川走向為其標誌,故風水家之龍脈,即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陽二宅全書·龍說》雲:“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撼龍經》雲:“大率龍行自有真,星峯磊落是龍身……龍神二字尋山脈,神是精神龍是質。”龍行飄忽,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山脈亦多起伏逶迤,潛藏剝換,郭璞《葬經》所謂“委蛇東西,忽為南北”即是此意。辨龍首要分清枝幹,尋得幹龍而於支上點穴,大非吉事。《堪輿漫興》雲;“尋龍枝幹要分明.枝幹之中別重輕。”次要分真龍之身與纏護之山。凡真龍必多纏護。纏多富多,護密人貴。但若於纏護之山下穴,即失真龍之氣,亦大不吉,識得真龍,然後觀其水口朝案、明堂龍虎,確定結穴之處。龍之勢,以妖矯活潑為貴。重重起伏.屈曲之玄,東西飄忽.魚躍鳶飛,是為生龍.葬之則吉。如果粗頑臃腫,慵獺低伏,如枯本死魚,是為死龍,葬之則凶。風水家於龍尚有諸多名目,要加強龍、弱龍、肥龍、廋龍、順龍、逆龍、進龍、退龍、病龍、劫龍、殺龍、真龍、假龍、貴龍、賤龍、皆言龍脈須纏護周密,護衛有情而不斜飛逆轉。形宜瑞莊秀雅,如果主客不清,枝幹鎮糊,或尖射搓蛾,怪石崢嶸,俱為惡形,塟之多有劫煞。

【朝案】
朝山和案山的合稱。風水家認為,龍脈落穴,真氣凝聚之所,如王者身懷萬寶而燕息。明堂寬綽,池湖繚繞,遠山近水,朝揖翕聚,千源萬脈,總歸一處。遠者幹裏迢迢而來,與穴遙遙相對,俯伏拜揖之狀是為朝山;近者自身穴前,如玉幾龍案,是為案山。徐善繼《人子須知砂法》:“夫曰朝案,皆穴前之山,其近而小者移案。遠而高者稱朝。”因此,朝案是真龍結穴的征象,龍脈之行,隱拙剝換,何處結穴,殊難尋蹤。如果能識得朝山案山,即是其止息之處。《人子須知· 砂法》又雲:“既生成之龍穴,必有自然之朝應。”穴位視朝案高低而生,朝山高時穴在高,朝案低時,即在低處下羅盤。識得朝案之真,其穴大貴。楊筠鬆《疑龍經》雲:“如有朝迎性情真,將相公侯立可斷。”若無朝案,其穴則多花假。劉謙《心經》雲;“有龍穴而無特秀之朝案,乃鬼龍虛結,決非真穴。”平洋之地,原無朝案可尋,然平洋高一寸則可言山,是以高田之埂,即為朝案,隱隱隆隆之中以為拱持。明朝不如暗拱,平洋龍勝出脈。

【朝山】
又名朝砂,指前方與穴山遙相對應,作朝揖之狀的山。黃妙應《博山篇》:“麵前特立,命曰朝砂。”朝山是識別真龍的穴的標誌。《撼龍經》雲:“最是朝山識正龍,高低隻取朝山定。”又雲:“朝迎若是有真情,此是其龍斷不疑。”劉基《堪輿漫興》:“大都捉穴有明征,穴好朗山分外清。若使麵前無真對,縱然有結力惟輕。”朝山與主也長短相若為正勢,否則為逆勢。朝山以兩水相夾,三五成形,尖秀方圓為高格,稱為特朝山。主家人錦衣玉帶,為將為相。其次為橫朝山,前山橫過,山腳分枝,枝上作朝,亦皆端圓尖秀,依次排開,如官署列隊排牙,喏應主山。朝山若能重重疊疊,節節增高,則愈添氣象,顯立山穴場王侯之尊。主子嗣高官厚祿,富比陶朱。若前朝之山孤獨,如高聳尖圓,亦為吉象;若傾側低頭,斜飛碎破,則主家敗財亡,一貧如洗。朝山又有真假之分。須與主山有情呼應為妙,如果尖傾直去,或側麵反背,則有凶而無吉。《塔輿漫興》雲:“縱有真龍朝對惡,亦須凶報不相饒。”也間或有真龍結穴無朝山者,隻求諸水朝聚,汪汪萬頃,多有關攔,生氣凝聚其間。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