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摩西印象

(2014-12-11 16:04:12) 下一個
摩西印象

摩西,《聖經•舊約》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亞伯蘭死後約二百四十年生於埃及(1700BC);其父, Amram,是Jacob的重孫,Levi的孫子,是隨Jacob入埃及的七十人之一;其母,Jochebed(又稱Shiphrah),是Levi之女,據記載,生於Jacob入埃及之時,後成為以色列族人的接生婆。摩西,因小時候的事故,舌頭受傷,導致終生說話有障礙。出生時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隸;因埃及王有令“所有以色列新生男孩都要被殺”,摩西出生後前三個月被母親藏了起來;後來因哭聲太大母親被迫把小摩西放在小籃中藏在尼羅河邊水草中;其五歲的姐姐Miriam奉命在附近守望;籃子被法老女兒的侍女撿起;Miriam借機向法老女兒建議用其親生媽媽作奶媽;從此摩西被埃及王室收養,受以色列(因其媽媽)和埃及雙重教育,以埃及王子身份長大。據記載,摩西四十歲之前為埃及建下累累戰功,德高望重;四十歲時因看不慣以色列人被一個埃及人鞭打,殺死了那個埃及人,事發後逃到米甸;八十歲在何烈山(Horeb)被神呼召返回埃及要帶領受奴役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應許之地”迦南;與法老幾番較量後,摩西帶著60萬以色列族人離開埃及,跨過紅海,進入沙漠;四十年後,一百二十歲時,在以色列人就要打入“應許之地”迦南前夕,摩西隻身走入尼波山,看著神所指的“應許之地”,從容死去。

摩西一生,據《聖經》記載,分三個階段。

(1)四十歲前,“信仰準備”。摩西四十歲前作為埃及王子,養尊處優,受到最係統先進的埃及教育;到處打仗,戰功累累;據載曾經攻破Ethopia,作為交換條件,娶了古實公主為妻;最終離去。但據《聖經》記載事件,摩西對以色列的神及祖先亞伯蘭以撒雅各的曆史也很熟悉:以致當神在燃燒的荊棘向其顯現說起“應許之地”時,他隻是對自己能否勝任有疑慮,對神與祖先的約定並無疑問。當摩西帶著以色列人流浪沙漠時,多次,他對以色列人不受安息日等律法很不安,說明他對以色列的曆史律法傳統也很熟。這大量的相關以色列的背景知識是哪兒來的呢?《聖經•出埃及記》記載很少。在摩西進入皇宮後,與以色列的聯係好像隻有其奶媽,也是親生母親,Jochebed(又稱Shiphrah)。

Jochebed(又稱Shiphrah),是Levi之女;少時與利未雅各住在歌珊;成人以後,是以色列人的接生婆;是個有膽有識敬神智慧的以色列女人。當法老命令她,作為接生婆,殺死所有以色列新生男孩兒時,她口上默認,下來卻拒不執行;麵對法老責問,隻是搪塞“希伯來女人生孩子太快;我未到,孩已生。”有勇有識!其她的三個孩子,Aron,Miriam,Moses,均是當時以色列人優秀領袖。Miriam五歲時已能守望尼羅河裏的摩西,並機警地向埃及公主推薦自己的母親為奶媽!所以,本人推斷,摩西豐富的以色列祖先的知識,主要由媽媽灌輸,也許間接由爸爸而來。並且,在媽媽的影響下,摩西對神有極大敬畏,對以色列民有極重的民族感情;最終為一個陌生的以色列人的不公待遇而殺死了埃及人,不得不逃到米甸。我也對這樣的母親,有堅定的信仰,並在艱難的環境下把它傳給自己的孩子,盡自己所能影響保護周圍的族人,很感敬佩!

(2)四十歲到八十歲,“信仰沉澱”。摩西流亡米甸,結婚生子,給嶽父放羊。如果說前四十年生活是顯赫,這四十年也許可說是落魄。經曆了“從將軍到逃犯”的變化,其心情落差可想而知。《聖經》對這段時期生活非常少,摩西把這四十年生活平靜地一筆帶過了,沒有任何怨恨不滿。

在其將近八十歲時的一天,摩西尋找一隻走丟的小羊,到了何烈山(Horeb),有趣的事發生了:他看見荊棘在燃燒,還敏銳地觀察到荊棘未被燒毀!勇敢的摩西並未被異象嚇跑,反而走近細看,從而與神有了一番對話;也很反映其性格...

神先交待了自己的身份,及與以色列祖先之約;摩西並未驚異打斷,說明他對此毫不懷疑;當神將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去應許之地的任務交與摩西時,摩西開始一步步反問了:(a)先疑問自己能否擔當此大任?(b)得到祝福後,接著問如何說服以色列族人承認他就是以色列的神委任的領導?(c)得到答複後,再接著問如何能說服法老放以色列人離開?如何離開?(d)最後的疑慮是自己說話的障礙?邏輯思維一步步地展開,不慌不忙,冷靜細致,極其勇敢...《舊約》中能與神如此冷靜對話的可能隻有亞伯蘭勸說神減輕索多瑪之災的場景可以媲美!

之後的事充滿神跡,耳熟能詳:神十次降災埃及;以色列人最終在摩西亞倫帶領下
,跨過紅海,擺拖了埃及人的奴役!

經過與神的對話,摩西從此把帶領以色列人到“應許之地”當成了使命生命;在沙漠漂流四十年,遇到很多生命攸關的時刻,摩西每次寧死也不背棄以色列族人,因為背棄族人就意味著不能完成使命。以色列人,在埃及客居二百多年;對他們而言,神是模糊的,敬拜神遵守律法是鬆散的。摩西嘔心瀝血,在堅定的信念支撐下,以強大的智慧、執行力,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建立強化了一係列敬拜贖罪等律法,把以色列人從野蠻奴隸未開化的狀態凝聚在“敬神”、“到達應許之地”的最高宗旨下,增強了戰鬥力,也為約書亞最終打進迦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八十歲到一百二十歲,“為神所用”。在這個階段,摩西帶著眾多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其實他們用了約一年就到了加底斯,迦南的門口;種種原因,他們在加底斯一帶將近四十年;肅清可拉叛亂後才真正大規模進攻迦南;出埃及時,二十歲以上的男人有六十多萬;四十年後這一代人能夠進入迦南的,隻有約書亞和迦勒;其餘人,包括摩西,都死在迦南地以外的曠野,可歌可泣!《摩西五經》花了大塊篇幅描寫這一段曆史,摩西到底為什麽花了四十年徘徊迦南之外呢?

以色列人客居埃及200 多年,為奴一百多年,約於公元前1600 年離開埃及。據我看來,也許摩西認為以色列人當時的問題是沒有凝聚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a)對神沒有實在的敬畏。可能是因為長期做奴隸,很多人沒有機會受到摩西那樣係統的教育,心智未開;對以色列的神及祖先的傳統習俗不了解。不守安息日,也沒有約定俗成的大規模的對神的敬拜。所以摩西在西乃山第一次大規模整頓,規定了一係列對神的敬拜儀式,本質是對百姓進行神的教育。(敬拜,在人類曆史早期,因缺少其他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人文教育活動。)

(b)飽受各種傳染病,衛生疾病,性病困擾。大小規模傳染病不斷。摩西詳細規定了許多條款來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這些三千多年前的條款,在我現在看來,本質上是行之有效的;非常有針對性,不是迷信。

(c)明文保護婚姻關係;杜絕近親結婚性行為;杜絕淫亂。摩西非常詳盡地規定了什麽是近親,可見那時近親結婚性行為是很普遍的。摩西還禁止了通奸,同性之間,人嘼之間性行為。這也側麵反映當時人們的性行為混亂不衛生。

(d)規定了族人之間糾紛解決的準則。

(e)建立了祭司獻祭征兵等一係列行政經濟製度;建立了一個以祭司族長為中心的行政體係。

摩西從西乃山整頓開始,花了很多時間建立這些製度;每次以色列人的過犯,摩西就會進一步調整;嘔心瀝血,經曆四十年!如果說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是一盤散沙,隻想著吃飽穿暖無病無災;經過四十年的整頓,他們的士氣麵貌整體素質對神及文明的認識,已遠不在同一層次;我相信,也遠超過居住在迦南地的其他族裔!摩西以前,以色列人的傳統教育多是不成文的口口相傳;摩西本著自己的博學廣曆,集祖先智慧於一體,以明文規定的形式,把中東地區(也許人類)當時的最高智慧文明秩序傳寫下來,極大地造福了以色列民族!這在我看來,才是他的最高貢獻,最偉大所在!沒有摩西四十年的準備,就沒有約書亞後來在迦南的勝利!摩西,就是以色列人的孔子,無冕之王!

我很喜愛摩西,因其隱忍,勇敢,智慧,不移,不悔!很多人為他未進迦南扼腕;我卻覺得摩西對此很坦然!就好像一個母親,費盡心力,澆水施肥,希望孩子像樹一樣生長;盡心盡力做了該做的,最後是不需要糾結於是否能親眼見到結果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當神給我們機會時,盡心盡力,坦然就好!

最後,引用《聖經》的一句總結摩西的一生。“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阿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M士官 回複 悄悄話 文章都很棒,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