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的電影
(2014-07-22 22:11:13)
下一個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講述一個故事,表達一種心境情緒情懷;從屏幕折射到觀眾的眼裏心裏腦裏,引起視覺意識思想上的共鳴,得到休息思索提升釋懷,為其魅力所在!
小時候生活枯燥,第一步記憶深刻的電影是《少林寺》。李連傑笑容燦爛陽光,與師兄們互動詼諧有趣,與牧羊姑娘青澀的愛戀,為一個小姑娘的單調生活投下第一縷色彩。隨後港片武打片湧入,讓人目不暇接,精彩連連。那時是簡單喜歡,好像看到了另一個旖麗世界。
進入大學,感到無名苦悶,彷徨,躁動,寂寞,才發現電影有療傷作用。那時喜歡所有的孤寂的勇敢者的故事,《阿甘》,《雨人》,《羔羊》... 也開始注意到演員的個人魅力。現在還記得朱迪•福斯特。始於《羔羊》一片。一開始是個清晨,朱在大汗淋漓地跑步,穿過大片樹林:暗示暗藏的危險;偶爾有一兩個健壯的男生跑過,禮節性一聲招呼:暗示疏離和孤單;直到跑進大樓,老師(記不清了)布置了艱難的任務,這時鏡頭打向朱的眼睛:一絲不相信,一絲遲疑,些許戒備,很多一往無前的掘強,一下子就把我拉進了那深深的湛藍的眼裏。
她和漢尼拔的對話...每次,朱都全神貫注,繃緊每一根神經,把拔的每一個表情都要印在腦裏反複分析。但她對拔的信任還是逐漸增加:反映在回答問題時的語速漸快,眼神中凝神思索增多而戒備減少;到最後朱與殺手麵對麵時,朱一邊打量殺手,一邊按下手槍保險,臉上一分了然,一份釋懷,對拔有了完全的信任。這是個孤單的勇敢者在生活的叢林中找到幫助,找到自己的故事。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為何拔會信任或愛上她;但我愛女主!
我愛朱的表演;看過能找到的每一部影片;直到《FLIGHT》。不知怎的,開始覺得她少了些柔和:或許是我長大了吧...對了,看過一部她很年輕時和Dennis Hopper 演的一部殺手蘿莉相愛的,好!是實力與實力,魅力與潛力的碰撞!
近三十歲時對生活有些迷惘,憤怒。偶爾看到了《巴黎最後的探戈》。男主角是馬龍•白蘭度。連看三遍,驚其為天人,天才!把受抑鬱症痛苦的人表演得太傳神了!有一場景是馬向女主講述其小時候的故事;開始慢慢浸入對過去的回憶,臉上線條有所緩和;回憶到其父對其的粗暴虐待突然停住,有點咬牙切齒又痛苦,麵目有些猙獰;過會兒思緒滑到有趣處,臉色又緩和下來繼續講述...如此自然,我深信此處設計至少有部分是取自其本人經曆!
場景二是夏日的午後,暗示男女主角剛親熱過;馬突然陷入了某些痛苦的回憶;對女主的叫充耳不聞;若有所思地轉著個東西(忘了)走到窗口;從其陰冷的眼光看出其腦海裏在回放某衝突場景;過一陣兒嘴角浮出冷笑:好像心裏在咒罵!窗外單調的蟬叫暗示著此場景的經常性...典型的抑鬱症發作的一種!
場景三最為經典:馬對著其亡妻屍體的泣不成聲!那時馬已被年輕的女主喚醒繼續生活的希望,要與過去做個總結。亡妻的屍體被精心照看著...馬開始很溫柔,輕聲地說著什麽;慢慢地開始把心中對妻的不滿說出,越說越多,越來越氣憤;開始大罵;既而嗚咽,大哭;然後後悔,道歉;最後情緒抒發盡淨,平靜;他終於走出了憂鬱!事過十多年,我內容大多忘掉,但還深刻記得其情緒大致走向,及本人當時被震撼得目瞪口呆,一個勁兒在心裏叫“好”“天才”的感覺!!
我不太理解導演為何要讓馬在渡過最難的抑鬱症後被荒誕地殺死?是嘲笑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無論怎樣與生活的不幸鬥爭,最後結局都是可笑的不了了之嗎?不喜歡!但喜歡馬對於男主死亡的設計:開始是震驚;一會兒平靜;放下一切走到陽台上;在溫暖的陽光中坐下,死去!我愛這樣經過痛苦後的釋然!馬在這部片中的表演對我來說是表演中的第一,無上!
本人喜歡熱愛電影二十餘年,好片子其實很多;好演員也很多。很多演員眼睛很厲害,可是全身都協調,利用身體的動態來協調地傳達想法情緒的不多...男演員中本人認為這方麵突出的是John Milkwich:參考《The Dangerous Liason》。其淩厲的眼神,靈活的姿態動作,像一隻年青的捕食獵物的豹子!女演員中突出的如Meryl Streep:我看過的她的所有的片子都可說明此點:非常會用其上半身和眼神變化來表現情緒變化。例如我前陣看的老片《Hope SPrings》。也推薦她和最近去世的影帝Huffman合演的《Doubt》。兩個好演員聯手,火花四濺!本人認為Meryl 在激烈情緒漸進有層次的釋放方麵小勝!也喜歡看底層人民掙紮也不放棄希望,尋找哪怕短暫幸福快樂的片:推薦簡•方達的《Klute》及Billy Thornton的《Monster's Ball》...
好影片好演員很多,永不能盡數!曾帶給我很多安慰和美好,對這些偉大的才能充滿敬意感謝!也因近年發現本人對電影的感動漸逝,特此記下一部分,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