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手機”掃街”的起點還是在 Bathurst 路口,那裏有地鐵站,交通很方便。
以前都是開車來這邊,當時從地鐵站出來後有些打不著方向。 也不知當時咋想的,總覺得左邊才是市中心方向,便毫不猶豫朝那邊開步。街兩邊都是兩三層高的老房子,下麵是店鋪,上麵是辦公的地方或者住家。不少店麵的招牌都是韓文,顯然那一段是多倫多的韓國街。韓國街以前路過不少次,當時更覺得方向沒錯。
邊走邊手機”掃街”,大約走了十五六分鍾後還是沒看到唐人街 Spadina 北街出現,而且店麵也越來越破舊。慢慢開始意識到哪出了錯,點開 Google Map 後一看方向全反了,往前再走幾步就到了很西邊的 Dufferin 了,於是趕快掉頭去另一方向的市中心。一個判斷失誤,往往返返多花了三四十分鍾,但也有收獲,掃了一趟韓國街。
回到 Bathurst 路口,便明白之前方向弄錯的緣由了。以前這個路口西南角,有一個很顯眼的地標性商店,叫 Honest Ed‘s。這是一家平價百貨商店,賣的都是些日用百貨。店主 Ed Mirvish 是美國出身的猶太商人。他父母都是移民,父親來自立陶宛,母親是奧地利人。1923年全家搬到多倫多,但沒幾年,Ed 便失去了雙親。沒有父母支撐,他隻好棄學去當店員,後來也開了自己的商店,就是後來的 Honest Ed‘s 。
Ed 不僅是商人,也是藝術的讚助者。經商發家後,先於1963年買下了多倫多知名的劇院 Royal Alexandra Theater。二十多年後又在同一條 King Street 西邊不遠,又建了一座新劇院 Princess of Wales Theater。Ed 2007年離世,幾年後他的後代無心經商,Honest Ed‘s 那塊地皮賣給了開發商興建高層住宅。於是多倫多又失去了一個地標,也是那天到了路口我打不到方向的主要緣由。
(網絡圖片)
Bathurst 往東到 Spadina,那一帶有不少博物館,也有一些不大的非傳統劇院。首先遇到的是一家社區劇院 Miles Nadal Community Theater,門臉不大,不注意看不出來。然後是一家鞋類博物館,建築很新,感覺是這幾年才建成的。印象中這家博物館在更靠市中心的 Avanue 大街上,不知何時搬遷到西邊來了。
過了 Spadina 就是多倫多大學的地界,整整一個街區。多大東起 University Avanue,西至 Spadina Street,而南北邊界分別是 College Street 和 Bloor Street。靠 Bloor 這邊有多倫多大學的國際關糸研究所和音樂學院,當年兒女們學鋼琴時,還去那裏考過級。多大運動場在 Bloor 南邊,那天好象有活動,跑道上有不少人,三三兩兩有跑步的,也有慢走的。
Avanue 大街的西邊,是國際上也小有名氣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M。博物館成立於1912年,其主體是一座磚石立麵的傳統建築。20002年,博物館九十年後決定來一次改頭換麵,選中了美國建築師 Daniel Liberskind 的現代派設計, 命名為Michael Lee-Chin Crystal。Lee-Chin 是一位華裔牙買加移民。他移民加拿大後曾就讀於麥馬斯特大學建築工程糸,然後於九十年代轉入金融界發家。
ROM 的斜對麵也是一景,街角是一家頗具造型的小教堂 Church Redeemer,而背景則是一棟高層建築。這座大樓過去是一家五星級酒店,前幾年改為高檔住宅樓,看網上還有套房出售。
往東直到 Yonge Street,兩個街區都是多倫多的時尚品牌街。世界上各大名牌,美國的,歐洲的,日本的,都在這條街上開有全加的旗艦店。加拿大一向低調,沒想到過去二三十年也出了幾個品牌,除了老牌的 Roots 外,還有始祖鳥,加拿大鵝以及 Lululemon。而且幾個品牌的形象,除了 Lulu 之外,都與動物有關,而且是可愛的動物,可能也是這些品牌走紅的一個因素。
Yonge Street 東邊,現在是一座超高層住宅樓。這是一個黃金地皮,最初的開發商打算建一座高達80層的超高住宅,號稱多倫多第一。圖紙出來後趕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隻好轉賣給另一個開發商,樓高也降低到67層。幾經轉手後又趕上多倫多高樓熱,樓高又從67層加高到75層,並於2017年完工。那一年多倫多高層住宅很興旺,買了這棟樓的應該不虧。
往東是住宅區,前街保留了老街區的風格,背後則是現代的高層住宅。街邊有一座聖保羅教堂,規模不小,風格也很獨特。這也是很喜歡多倫多的一個緣由,既有老建築的古香古色,又有玻璃高樓的亮麗通透。隻有古建築,冬天的多倫多會了無生氣,而滿城都是玻璃幕牆則千樓一麵,未免過於單調。
聖保羅教堂對麵是保險公司 Manu Life 的總部,其吸睛之處是前麵的一組立雕,從左到右有二十來個人物,保險公司各崗位從跑賣保險的到後台支援全都有,算是保險從業人員的一個全家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