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五湖以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人院生活和家鄉快覽-2025回鄉探親

(2025-08-15 09:36:10) 下一個

今年五月底六月初, 回國內去陪伴了母親三周。

兩年前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先在大弟家住了一年,然後又去小弟家住了半年。兩個弟弟對母親照顧得很好,隻是時間一長,母親還是覺得不如當初在自己家裏方便。大弟半退休,時間倒是比較多,但有一個八九歲的女兒在上小學,是弟媳去世後再婚生的。女兒上的小學離家有段距離,早上一大早就要送去上學,中午要接回來吃午飯,然後又要送她上學,所以還是很忙的。小弟倒是空巢了,但兩人還在上班,忙起來時早餐午餐都很簡單,也不太合母親的口味。

去年十一月,母親聽了以前單位上的幾個老姐妹的建議,去新區一家開業七八年的老人院試住了一周。當地有好幾家老人院,城裏和新區都有,但這一家的口碑最好,是重慶一個養老集團在當地開的分店,費用當然也比其它幾家高一些。試住下來,母親沒覺得不習慣,周圍都是年紀相近的同齡人,說得起來,上午下午有空還可以打打麻將,時間過得更快。

這次回去探親,最初打算住旅館,後來母親說她們老人院還有二十幾間空著,以前其他人探親也有住裏麵的。這倒是一個好主意,每天可以就近陪陪她老人家,自己也不用操心三餐了。母親和院方商量,回話是吃住全包,一天費用160元,相當於當地中等旅館的價格,但包括了早中晚三餐,所以還是很劃算的。

5月22號上午乘高鐵到了家鄉,出站後見到小弟,然後坐他車直接去到母親的老人院。老人院在新區,周圍環境很好,很安靜。母親她早已在大門口等候,精氣神看起來不錯,幾個月看來很適應老人院的環境。老人院有兩棟樓,右邊是四層的主樓,上上下下總共有六七十個套間。一樓是特護房間,裏麵住的都是腿腳不便,或腦子不大靈便需要陪護的老人或殘疾人。上麵三層樓住的都是像母親這樣能自理的,一間房兩人住,附帶洗手間。外麵客廳和旁邊的房間共用一起看電視,還有一張大方桌,幾人一起可以打麻將,或者喝茶擺閑龍門陣。我的房間就在母親房間過道對麵,我一人住,旁邊房間也隻住了一位七十多歲的男的,後來還發現老人院裏麵男的不多,好像五分之一不到。

一日三餐去旁邊二層副樓一層的餐廳,裏麵有十來張長桌,能容納百多人同時就餐。和母親同桌的陳阿姨有心,讓出了自己座位,所以三周內我都能和母親一起用餐。三餐菜單算是很豐富的了,內容大部分不變,每餐換兩三樣當天的特色菜品。早餐的評價較好,饅頭,包子和白糕做得不錯,不比外麵餐館差。饅頭有兩種,白味和蕎麥,包子也有肉包甜包兩種,我通常都選肉包。另外還有煮雞蛋,盒裝的牛奶和涼拌蔬菜,其中涼拌茄子做得最好,每次隻要有,我都會來一份。午餐晚餐的印象要差點,基本上炒菜都不行,大鍋菜炒過了,影響食欲。但粉蒸肉之類用不著大鍋的,做得都很地道,所以總的說來吃的方麵還算滿意。

 

那一陣天氣還不是太熱,每天最高溫度二十六七度,上午更涼快,二十來度左右。所以隻要不下雨,每天早飯後我都陪母親出老人院,到外麵河邊溜達一個來回。這條河是長江的二級支流,發源於北邊合川的山地,流過我家鄉後繼續南流,在四川南部瀘州北麵二十公裏處匯入沱江,然後又在瀘州城內再匯入長江。

一河之隔,河這邊是新區,對麵是城中心,父母過去的家也在那邊。河段過去是自然河,靠城中心那邊是公園,這邊。。是郊區農村。2008年前後當地決定開發沿河這一片,先是拓寬了河麵,然後砌上了石頭的護堤,沿河兩邊還興建了人行步道。十幾年下來,栽下的小樹都長成大樹了,散步不用擔心太陽暴曬。畢竟母親八十多歲了,冷熱都得注意。

河麵上那道低矮的石橋是一座古橋,有兩三百年的曆史了。石橋很有特色,大部分是巨大的條石輔就的平橋,隻有靠城那一端是拱橋在水位淹到石頭平橋時供洪水通過。記得零五年的秋天,我因病回去在母親家調養。當時還是自然河道,河岸翠竹低垂,是很好的下釣之處。現在還記得一個畫麵,當時自己在石橋旁邊的河邊看人釣魚,無意間看見石橋上一位年輕的女子在石橋上款款而行,對麵則是郊區的農田和房舍。秋日的陽光,靜靜的河流,優美的古橋,靚麗的青春女子,那是過去數百年裏時常會出現的畫麵,而現在的新河道規整但沒有自然風味,所以也就很難再重現了。

 

下午母親她們打麻將,我呆在老人院沒事可做,就去河邊的濱江路閑逛。濱江路沿河從南到北,前前後後建了三個小區,慢步一個來回走下來,要一個多小時。濱江路幾個小區,建築的風格很像西班牙的老建築,顏色的基調主要是黃色和土紅色,初初一看,還有那麽一點南歐的味道。

像國內其它地方一樣,臨街一圈底層都是店鋪,當中以餐館小食店最多,幾乎占了三分之一,所以重慶和四川這個美食之鄉,確實是名符其實。我沿路看了一下,這些餐館和小食店,很多都是下麵鄉鎮的特色菜式。細想一下也好理解,明末清初,當地因為戰亂和瘟疫失去了大量人口,不得不從兩湖兩廣迕移來大量人口,也帶來了各地獨特的美食。這二十來鄉鎮人口大量進城,也帶來了鄉鎮人士的生活習俗,各種鄉鎮土菜館應時而生,種類之多眼花潦亂,選擇時難以取舍。

 

新區最北頭是安置房,是當年為安置新區原來的農村住戶而建的。和幾個小區相比,這些安置房明顯差了很多,一是沒有圍牆,外人可以隨便出入,所以住戶無論樓層高低,都加裝了防盜護欄,看起來和監獄沒差多少。樓房之間的距離很窄,基本上沒地方栽樹,更不用說花草了,光禿禿的,一看就是貧民區。更有意思的是,隨著高鐵在城北開通,北麵是更新的新區,中間夾著一片安置房,看著不很調合。

 

每次回去探親,太座總要我帶一些當地的土特色,一是青花菽,二是做黃涼粉的幹豆粉。這些土特產要去南門橋那邊的街上買,市場一周七天都開業。過去以南門橋為界,橋北到政府大門是正街商業街,而橋南一直到汽車站和火車站是南街子居民街。因為鄰近兩個車站,是鄉鎮進城的必經之路,當然也比較忙亂。

九十年代城市發展時,最先改造的就是南街子這一大片。以前的木結構瓦房全部推倒後,代之以五六層的青磚樓房,雖然沒有電梯,在當時也算水電齊備的上好住房了。但進入兩千年後,新建的成渝高速和高鐵都在城北,自然以後興建的新區也位於城區北邊,所以條件好都換房搬去了城北新區。城南這一片靠近汽車站,和鄉鎮聯係多,加上因為房齡長價低,二手房多為鄉鎮進城的買下來,南街和附近的小巷子很自然就變成了菜市肉市,以及出售各種農村用品的店鋪。那天一到這裏,立時感受到當地生活的熱烈, 也有一種回到幾十年前的穿越之感。

黃涼粉是家鄉的特產,主要原料是豌豆粉,但生產與平常的豆粉完全不同。平常豆粉的生產是濕法,先浸泡,再磨漿,然後過濾。而黃涼粉原料的製備是幹法,幹豌豆先去皮,然後直接磨粉而成。因為沒有過濾環節,是全豆粉,所以韌性不如磨漿豆粉,不過因此而來的口感反而成了特色。黃涼粉的另一竅門是鹽漿,是水豆粉加鹽熬製的,因為黃涼粉易斷,加調料後隻能簡單攪和幾下,而流質鹽漿幫助調料浸潤,味道也為之而生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是這個理,後來我因事去了成都,覺得太大了,去哪兒都要大半天。市中心人多,郊區和家鄉差不多,但家鄉人熟地熟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回家陪媽媽了,真好,其實老了在養老院不錯的,有人照看,放心。自己在家就缺少安全感。小點城市的生活我覺得不錯,物美價廉,輕鬆愉快。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的評論 : 這次回去的體會是,老人院更適合大娘們,她們喜歡社交,但不大適合大爺們,如果能走動的話,還是自己家更自由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untai' 的評論 : 雲台兄馬上回去呀,祝一路順風,回去好好玩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上海的情況確實特姝,好的老人院需求大,費用當然就上去了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天涼好秋' 的評論 : 能在老人院陪伴母親,院方確實很人性化,她們的服務也很到位
tiger00 回複 悄悄話 五湖兄能回去陪媽媽住3周真不錯,老人喜歡熱鬧,老人院照顧好的話比跟子女住強。
yuntai 回複 悄悄話 好長時間沒見五湖兄了,原來回家鄉探親了。令堂大人還每天打麻將,真難得,老人院生活豐富多彩啊。我待會兒就登機,也回國幾天。周末快樂!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1

好久不見五湖兄,原來是陪媽媽去了。好詳細的介紹,讚!這裏的養老院真不錯,上海的比較貴,亂收費,要是親人進去住,收好幾百,都可以住外麵的五星酒店了。片片真美,真接地氣。我今年是春天回去的。祝一切安好!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歡迎五湖回城!能允許住在老人院陪老人挺方便的。謝謝分享。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石頭村' 的評論 : 是的,長輩身體健康,是我們大家的福份,也祝石頭兄夏安
石頭村 回複 悄悄話 五湖兄安好,還能回家陪陪父母也算一種幸福。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水星兄好,今年家裏家外事多,沒時間進城會各位城友,力爭以後補回來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的評論 : 謝謝了,我母親她老人家健康狀況不錯,也習慣老人院的生活,這次探親後也能放下心了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好久沒有見到五湖兄了,原來是回家了。看到你一切都好,放心了。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祝你母親康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