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說cyber attack

(2014-12-03 18:06:03) 下一個
CBS 的招牌節目60 minutes的一期,講的是2014年美國多家零售商信息係統受到黑客攻擊,導致幾百萬信用卡賬號外泄的事。節目中說,幾乎所有的美國公司都在麵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可能來自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黑客攻擊。這種攻擊每分每秒都在發生。我聽著新聞,眼前閃現的是多年前的黑客帝國裏,從屏幕上方瀑布般流下的那些綠色數據。這天剛好是Cyber Monday,僅僅這一天,恐怕就會數以萬計的私人信息落入他人之手。
記得剛來美國的時候,老爸每次付款都是皺著眉頭一臉的不安。他說你們這兒信用卡消費,從來也不問個密碼,大筆一揮就結賬了。甚至有時候連簽字都懶得簽,那不是誰拿著卡誰刷嗎?我說,你的卡丟了趕緊打電話通知銀行就是了,不是你花的錢人家不會管你要的。他還是不放心,中國人一輩子的習慣,拿著人民幣付錢最踏實。我在旁邊輕輕地笑,心想這在國內形成的不安全感,什麽時候才能改的掉。
年中我媽來美國看我,到了美國才發現國內一張信用卡到期沒有還款。我爸揣著我媽的身份證去銀行,銀行說必須本人來。我媽說那就網上還款吧,指揮著我爸滿屋子的找一個叫密碼鎖的東西。好不容易找到了,發現密碼鎖還是要和某個特定電腦匹配才能使用……我看著他們折騰,心想這國內的信用卡使用起來真是繁瑣,要是向美國這般簡單該多好。
這一年裏,老公的信用卡號被盜了3次。信用卡公司打來電話核實信息,一看不對,馬上封號。沒兩天,快遞寄到家裏一張新卡,一切照舊。我擺弄著新卡跟我媽說,你看美國公司這服務態度多好,信息被盜了,個人不承擔一點經濟損失。新卡馬上接上,照常在各處刷卡消費。我媽看著我一臉疑惑的說,咱們沒有經濟損失,那買了的東西誰付了帳呢?我想也沒想:中間就截下來了吧,八成是網上填了個信用卡號,貨沒發,騙子也沒買成。她緊接著問,那要是商店裏買的,當時就拿走了呢?我還強詞奪理:那種,那種情況應該很少的。
有句話說,懂得越少的人,相信的越多,說的大概就是我這種不做研究調查,全憑感覺下結論的人。我天真的以為美國的信用係統是如此的完善,科技又在世界的最前沿,區區信用卡這點小事成不了什麽問題。而事實是,東西已經賣出去了,信用卡的持有者不會買賬,買賬的,大多是不得不付款的金融機構,而這筆數目,是非常可觀的。金融機構是如此的為難,因為黑客入侵很難被攔截,即使被攔截,也很難抓到遠在天邊的竊賊。即使抓住了竊賊,還有無數的新手“前赴後繼”。利益的驅使讓這一行業建立起了完善的產業鏈。本來絕密的信用卡號被公開在網站上拍賣,每個卡號20美金。如果買完發現不能用,還可以無償退款,一條龍的服務精心地讓人恐怖。
今年我換了3次信用卡,明年就可能換6次。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我發現我每個星期都不得不拿一張新的信用卡來用。而我的父母在國內,雖然每次刷卡要先輸密碼再簽字,可是從沒聽他們說過自己的卡號被偷了,要換一張新的。繁瑣的程序也有它安全的意義,最原始的方法有時候也可以是最合適的方法。
當然我不是建議美國要和中國一樣在刷卡付款前豎起層層安檢,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美國的信用體係建立在絕大多數人守信用的基礎之上,再通過適度的監管和評級體係使之牢固。隻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竊取的行為越來越猖狂的時候,監管力度就應當隨之加強。監管需要合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商家的重視,和銀行的實時追蹤。監管不應當因為人們的道德素質提高而鬆懈,而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一個高素質的社會,配合完善的監管製度,才稱得上真正的安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