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更新了與印度、中國、韓國、日本和土耳其煉油企業的原油銷售協議。
加姆薩說:“伊朗將平均每天向日本煉油企業出口大約14萬桶石油。”
伊朗與中國的鴻溝
伊朗與中國達成石油出口協議並不代表雙方在石油領域的異議開始統一。
據伊朗通訊社等國外媒體報道,伊朗政府4月29日曾表示,將取消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為開發一處麵積龐大的伊朗油田而簽訂的高達2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
伊朗石油部官方網站援引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董事總經理賈瓦迪的話稱,中石油在南阿紮德幹(Azadegan)油田的開發項目被決定終止,該項目此前曾一再被推遲。
對此,美國《華爾街日報》以“自臨時核協議簽署後,德黑蘭麵對北京更加自信”為題撰文稱,德黑蘭此舉正值中國與伊朗之間的特殊關係麵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之際。
在美歐發布對伊朗投資禁令、西方石油公司撤出伊朗的痛苦時刻,中國資金介入伊朗市場。在西方企業因國際製裁伊朗而撤資時,中國企業在油田開發及開采和汽車生產等領域填補了西方企業留下的空缺。北京通常進行商品和服務對伊朗石油的易貨貿易,同時已成為伊朗石油的第一大買家。
但在伊朗與國際六方自去年11月簽署了一項過渡性核協議後,這給伊朗帶來了一些希望,認為可以吸引中國人的西方競爭對手回到伊朗,從而對自己與中國的關係進行再平衡。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伊朗官員的觀點稱,這份過渡性的核協議已經促使伊朗對北京采取了更強硬的立場,北京不太恰當地利用了國際對伊朗的製裁。
伊朗石油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馬吉迪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的工作質量有時較低。他說,如果投資禁令取消,中國企業將需要展示自己如何與對手競爭。
多家國外媒體甚至因此提出了“中伊兩國間友好關係是否將麵臨著挑戰”的疑問。
合作紛爭 情非得已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中東問題專家李紹先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表示:“伊朗是麵臨著美國強大的製裁,這麽樣一種氛圍,實際上不止是中國的企業,所有和伊朗合作的企業,整個合作的情況都遇到了巨大的障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石油的項目推進不可能順利,也不可能按照伊朗方麵,或當初達成的進度。所以伊朗實際上一直在不斷的抱怨,但是我去年年底曾經訪問伊朗,據我了解,實際上雙方還是有很多共識的,因為製裁這個客觀的條件,中石油不可能按照進度、按照計劃,因為他受到方方麵麵的,包括金融包括推進項目所用的一些材料等客觀的製約。”
不過無論存在著怎樣的製約,中伊間在油氣領域的合作勢必將繼續走下去。目前,中國主要由波斯灣、非洲、俄羅斯和中亞進口石油,這些地區的進口量約占中國能耗總量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