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年之煉

(2016-01-09 16:13:53) 下一個

     這次回上海除了陪妻子打比賽,另一個就是和原來農場乒乓球隊的老朋友見麵,其中許多人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見麵了。 自從張抗美把我們當年的合影放在她的博客上,我寫了“龍鎮農場乒乓球隊”一文,金冰琇等建立了“龍鎮農場乒乓球隊”微信群,而且聯係到了大多數的隊友,現在大家常在微信上交談,非常親切。 知道我回滬,他們約定一起聚會,連遠在廣州的張抗美也不遠千裏趕來赴會,當時場麵感人,見到這些多年未見,但心裏一直掛念的老朋友,心情是非常激動的,在聚餐後,大家還去了乒乓球俱樂部揮拍切磋了許久,其中不少人至今任然堅持打球,像張抗美去年還代表俱樂部到加拿大打比賽,幾位男生更是球技大有長進,經常參加上海市的俱樂部比賽,我們都非常期望能以龍鎮農場乒乓球隊的名義再次組隊打一場比賽。 本來想寫下些文字來紀念我們的這次相會,沒想到筆頭快的張抗美以成文在先,且她的文筆一直優美流暢,這裏就將她的文章轉載於下。

 

 

 

2016-01-07 16:51 來自QQ空間日誌

張抗美

久別重逢,神情百態,細數起來,大多少不了梨花帶淚,“驚呼熱中腸”。
2015年11月18日清晨,熬過興奮的難眠夜,我期待著我的43年一見。
誤選了一條並不直接的線路,上海地鐵又被擁擠的上班族拖了後腿,赴約的路曲折、漫長。兩個半小時的行程,手機鈴聲數次響起,雖然對話雙方語輕調緩,卻已流露出難掩的焦慮。
姍姍來遲,錯過了零距離接觸的時機,我和八位球友隻能隔著餐台,含笑問候。
重逢的場麵並不煽情,但話題觸碰到43年前,每個人的眼裏都飽含深情,當然,也有幾分自責:當年, 為什麽那麽漫不經心地別了,字也不留,頭也不回,一走,將近半個世紀。
單純,或許是開脫自己的一個理由。
那時,我們是地地道道的飲食男女。走出校門的學生和農場的土地打交道,心還能裝進什麽?想著吃,想著愛,即便掛念著返回城市,也是為了更好地吃,更好地愛。
1972年8月,為了迎接黑河地區乒乓球賽,我們被召集到龍鎮農場乒乓球隊,相識了。打乒乓球是我從小的愛好,但我當時最在意的,是脫離日曬雨淋的勞作,睡上舒適的單人床,吃上有油水兒的飯菜。我提前得知要進隊的消息,左等右等不見通知,一天,收工後,我連晚飯都沒吃,一個人跑到八九裏開外的農場場部。當時,大喇叭裏響著李光曦的”北京頌歌”,趁著嘹亮歌聲的掩護,我躡手躡腳地躲在招待所大門後,探頭探腦地窺測進出的人們。天,幾近黑了,不見選拔賽時見到過的麵孔,到值班室問服務員:“有沒有乒乓球隊的人住進來”,回答:“沒有”。我滿足地踩著月光,打道回府。現在想想,我怎麽傻到那種地步,即便乒乓球隊已經成立,而且沒有我的大名,一趟夜奔又有何意義?
沒有壓力的個把月集訓,輕鬆,愉快,偶爾,還有你輸我贏的牛刀小試。對於二十出頭的青年男女,這種舒漫中泛著光閃的情調,極易醒發柔情蜜意,撥動英雄情結。但是,我們六男、四女之間,沒有深厚友情的發軔,沒有浪漫戀情的端倪。
不是愚鈍,不是寡和,隻因返回城市的唯一追尋。路的起點還未出現,行程規則早已確立:路邊的野花不能采。無論友情,愛情,聚是機緣,散是宿命。
沒有采花,但有情動。我曾為一雙靈動的眸子心跳,曾為一剪 寧靜的身影腮紅,曾為飄逸的擊球血衝,曾為深情的囑托淚湧。
43年,屬於我們的那片心地,荒蕪著,而我們的人生,在美國,在上海,在安徽,在廣州,在學校、機關、企業不同的崗位,經曆了風霜雪雨,花開花落。
蛻變之後,我們又一次成為飲食男女,精食,淡戀,別無旁騖,我們的那片心地,在回望中,有了生機。
時代進步幫了大忙,幾個時日,在微信群裏集合了,幾個月之後,聽說當年的領隊吳際森攜妻子回上海,聚會成為約定。
在上海,終於會麵了。聚餐,打球,交談。
還是那雙靈眸,還是副翠嗓,還是那詼諧的談笑,還是那瀟灑的球風,一切如同記憶的底片,隻是,多了一層歲月的薄紗。
繞不開當年集訓的日子,繞不開每個人的43年人生。談笑間,滿滿的關切,歡樂、坦誠。吳際森脫不了領隊的範兒,凝神傾聽,頻頻點頭,適時憨笑,精準點評。龔小明依舊坦蕩,風趣,侃侃而談,繪聲繪色。張錫華固守著平靜柔和,靜靜地聽,輕輕地和。史習行像個大哥哥,一臉慈愛,多笑,少語。女士們各個容顏不老,風采依舊。金冰琇優雅中透著矜持,黃秀芬端莊中透著爽快,嚴梅芬嫵媚中透著真誠,
歡快的氣氛掩不住沉重的話題。我們追思集訓隊的雞西市知青王學仁。小夥子左手握直板,球風淩厲,沉默寡言。返城回雞西,中年辭世,令人唏噓。
高山流水,傾蓋如故。誰能想象,我們的過往隻是淡淡數日,並撂荒了43年。置身那暖心的場景,我真切體會了種子的偉大:它一經播撒,耐得住千年大地塵封,撐得起萬仞磐石壓頂,決然地擎著生命的火種,破殼、發芽,紮根,開花 。感謝我們不經意播下的那顆種子。
該分手了,我的心有些空蕩,下一次聚會是什麽時候?
錯過了昨天,留下許多遺憾。43年,如果我們保持交往,或許,在生活、工作中,多了智慧,多了關愛,多了依靠。或許,在我們的幫助下,生病的王學仁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和鼓勵,等待我們的團聚。
知道終點轉身的隔世悲涼,何不守住途中轉身的聚散快樂。

 

2016年1月7日

43年前的合影

43年後再次合影, 女隊員站位依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