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父親書房裏的物件依然如舊,由於假期太短,沒有時間去整理。那些書畫,每次都是打開看看,然後又封起來。幾年前帶了幾本有關繪畫的線裝書籍回美國,它們現在就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沒事也會翻翻。 這些線裝書起碼也有上百年以上的曆史了,雖然`有些舊,或許還有些破損,但大致保存良好。 我帶回來的書裏有幾函是巾箱本畫冊,有些上麵還有我曾祖父的朱紅收藏印,看到這些,我總想像我的從未見過麵的曾祖父是怎樣玩賞它們的。 所謂巾箱書,是指一些小書,大如手掌,拿在手中把玩,就如現在的小人書一般,巾箱是古時候放手巾的盒子,這些巾箱書很適合隨身攜帶,為當時文人所喜愛。一函通常有幾冊,我的這幾套巾箱畫冊均有木夾板,用牛筋繩串綁,要看時,把繩子解開即可閱讀。
其中有兩函是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印的,一函是《詩畫舫》,另一函是《點石齋叢畫》,它們都是光緒辛已年印的,也就是1881年。其中《點石齋叢畫》是初版,而《詩畫舫》則是第二次印刷。這兩套書均重版多次。
點石齋書局成立於1876年,它是我國第一家石印書局,由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E.美查, 在上海創辦。 石印 (lithography)本是德國人賽尼斐德 (Alois
Senefelder)
1798年發明的,19世紀傳入我國後,大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印刷技術,促進了書籍出版。石印,顧名思義,就是用石頭來印書,當然不是一般的石頭,而要用特殊的石材,而當時我國沒有這種石材,全靠進口。印刷時,先用特殊的墨汁繪出要印製的圖像或文字,然後用酸性的水溶液濕潤整個石板,再上油墨,即可印製,沒有圖像或文字的部分,因石板表麵吸水,不吸收油墨,但用特殊墨汁繪出部分,不吸水,隻吸油墨,放上紙,用刷子刷勻,一頁字畫便印成了,這裏使用的是油水分離原則。當時照相術已可以用來製版,石印時,製版大小可變,這是我國傳統刻板印刷辦不到的,且石印清晰度非常好,很快就風靡大江南北,光上海就有許多石印書局,如掃葉山房,同文書局等。這裏附上一張當時點石齋書局的工場圖,可見場麵宏大,繪畫者是當時著名的畫家吳友如,著名的《點石齋畫報》就出自他的筆下。中國四大發明,其中之一是活字印刷,但長時間下來活字印刷並不流行,據統計,在古籍中采用活字印刷的不足百分之一,其他均是雕版印刷。
《詩畫舫》和《點石齋叢畫》均可稱為詩畫譜,最早的畫譜可能出現在宋朝,但是詩畫譜在明朝已很盛行,有詩,有畫,還有書法,可稱是三絕。《詩畫舫》匯集了近五百幅明朝隆慶,萬曆年間畫家的作品,及400多首唐詩而合成的,其總序言便是出自唐六如,即唐寅之手,這是他的一篇論畫的文章。其中他講述了不同題材的畫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鳥等。《詩畫舫》共分六冊:一冊山水,二冊人物,三冊花鳥,四冊草蟲,五冊梅蘭竹菊,六冊扇譜,一函六卷。除第一冊沒有專題的序言,其他各冊均有專題序言,《詩畫舫》初版是1879年。
《點石齋叢畫》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收錄了700多幅畫,200多首詩,其中畫家50多人,涵蓋多個朝代,著名的有王蒙、唐寅、八大山人、任伯年、惲壽平、鄭板橋、錢慧安等, 整套書共分十卷,八冊,印刷精良。從這兩函畫譜我們可以欣賞到許多古代的佳作,詩畫並茂,還可以領略古人的書法,實為文化精品。
年輕時喜歡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回憶兒時經曆的散文和小說,如課本中的“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孔乙己”等。地位崇高如先生者,其實小時候和我們一樣充滿兒童的好奇和頑皮,當然也包括對書畫的喜愛。在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到帶有圖畫的小書對他的巨大吸引力,他說阿長幫他買的:《山海經》“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即使這僅“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象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
但它開啟了魯迅先生對圖畫書的熱愛。他寫道“此後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於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讚,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麽時候失掉了。”
看著眼前《點石齋叢書》和《詩畫舫》這兩部書,木夾板有些古舊,但書頁保存得還很好,其中的圖畫不僅令人賞心悅目,而且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實在是難得的繪畫範本。難怪當年魯迅先生會收藏如寶貝。 這兩函書已有130多年的曆史了,現在大概可以稱為古籍了,當時則是魯迅先生兒時的小人書而已,世事變遷,令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