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散文介紹: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中文裏有散文家而無隨筆家,英文則剛好相反,有隨筆家而無散文家。散文無疑特指這樣一種不分行的文字,它以抒情為基調,現實和往昔相互交織,包含了較多的情感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隨筆就有所不同了,雖然它並不排斥抒情的成分,卻以敘事、引述、評論為主,文筆也較為樸素、流暢。
隨筆可謂是散文的現代形式,就如同自由詩之於舊體詩,它因為驅除了華而不實的成分,更適合節奏日漸加快的生活和寫作方式,包括對詩歌和詩人的批評。隨筆是一種更為質樸、寧靜的文學形式。
互聯網時代的“無鉛運動”,導致手—手傳閱鏈的斷裂,文本可以自由發表,不再經過任何編輯程序的過濾。這種無鉛化/數碼化運動,令許多網絡文青喪失自我估量的能 力。
散文的五種困惑
散文的第一種困惑,是它的家族成員究竟有多少。有散文家認為行政公文及各主流大報的社論(政論),都應當劃入散文框架。中國五十年代跟蘇聯交惡時的“九ping”,振振有詞,聲色俱厲,可算作“政論式散文”的經典之作,可惜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散文選集,會把這些玩意兒裝進自己的籮筐。文學內部文體和文學外部文體,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從未有過正常的分野。
散文的第二種困惑,在於它在文學中究竟有多少地位?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僅靠散文就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是文學史上最吊詭的現象之一。盡管事實上,散文有時候比其他文體更為重要,例如加繆的散文成就,早已超出他的小說,而成為世界文學的一座高山,就連薩特都對此“有所忌憚”。但跟詩歌與小說相比,世人眼裏的散文,終究隻是姿色平常的侍妾,缺乏獨立地位,猶如一道蕾絲花邊,環繞在小說和詩歌四周,柔順地襯托著主體的形象。薩特與加繆的衝突,也許可以歸結為“長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對抗。(來自google)隻有在中國,散文才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體,仿佛它就是文學的軸心。中文教育對散文的偏愛,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
散文的第三種困惑,散文真的應當是中文教育的軸心嗎?大致描述出一個現代散文的演化路線圖:第一代為魯氏兄弟(魯迅的雜文和周作人的隨筆);第二代是楊朔、秦牧、劉白羽等人;第三代以則餘秋雨為代表。這個“散文演化三部曲”,為中學生的作文寫作,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魯迅體辛辣,楊朔體甜膩,秋雨體煽情,每一種文體,都是語文老師的最愛。
散文第四個困惑,是找出中國現當代散文的最大弊端,中國散文家很難實現真正的“純文學”夢想。散文最初是體製的工具,而後又成為市場的工具。“正能量種專門“畫黑暗勢力的鬼臉”的散文,難以受到當下中學語文老師的鼓勵。因此散文的重量,比鴻毛還輕。這種多重的工具人格,瓦解了作家的獨立主體,以致他們無法聚結起強大的心靈力量。但那種內在的精神性(獨立意誌、詩學信念和終級關懷),卻正是文學創造力的核心。
散文第五種困惑是,散文的出路究竟在什麽地方?作家的社會角色,一直是文學所無法規避的難題。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者)、“社會良知的擔待者”(引領者)、“傳統價值的叛徒”(反叛者),到“漢語創新的手藝人”(實驗者),所有這些表情嚴肅的角色,都是文學家為自己設定的形象。跟其他作家群體相比,散文更需要青年天才的誕生、崛起和突圍。
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網絡文學帖子,而且大都以“散文”的形態麵世。但它跟文學毫無關係。它不是文學升華的信號,卻提供了散文繁榮的盛大幻象。在這樣的圖景中,我們暫時還看不到散文的真正出路。
(本文內容參考google)
中國好的散文汪洋恣肆,發散萬裏,繼而嘎然收回,引出結論。需要廣泛的知識和想象力。西方不太有類似的體裁和文章。西方的essay實際上都是論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