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末說鰣

(2014-04-25 14:23:48) 下一個


江南春末,鰣魚正美。
鮒魚憑借肉嫰味美、鱗肥骨香位居“長江三鮮”之首,引無數饕餮之徒為其折腰,文人墨客為其賦詩吟對。早在東漢,名士嚴子陵難舍鰣魚美味,婉拒劉秀授相之詔,隱居富春江,垂釣終老。現富春江尚存子陵灘,為鰣魚產卵之地。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也留下“四月鰣魚逐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芽薑紫醋炙鰣魚,此中風味勝蓴鱸”、 “荻筍鰣魚方有味,恨無佳客共杯盤”的詩句。鄭板橋更稱讚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並留下“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之吟唱。鰣魚在明朝成為貢品,清康熙年間已成為滿漢全席的大菜。
鰣魚為洄遊魚類,春夏之交從大海溯遊回江河產卵,應時而至,如期返回,往來有時,故稱鰣魚。鰣魚因脂肪凝集鱗甲間,是產卵期間的能量來源,十分愛惜身上魚鱗,蘇軾稱之為“惜鱗魚”。《調鼎集》寫道:”(鰣魚)性愛鱗,一與網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起水即死,性最烈也。”因其起水即死,明清時期,品嚐鰣魚講究泛舟江心,“自攜燴具過漁父,雙槳如飛不用招。”
傳統烹製鰣魚,都保留魚鱗。其鱗受熱後能滲出大量脂肪,可增加魚肉之鮮美細嫩。據說上海最講究的做法是:用針線將魚鱗片片串起覆於魚身,上鍋蒸煮。魚熟,提起線腳,鱗甲整個起去,脂水早已滲入魚身,魚鱗則用於煲粥。更有新媳婦進門需烹製鰣魚以評判是否稱職之說。由於繁捕濫撈,水質汙染和河道變化,長江鰣魚已瀕臨滅絕,盈尺之鰣已極為難覓,今人烹製鰣魚,多覆以豬網油清蒸,概因所捕捉者甚小,不夠肥美,隻能用豬油添腴。聽年老饕客評點,與舊時之味差遠矣。
鰣魚雖美,但細刺太多。張愛玲自稱平生三大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故好鰣魚者,必是耐心極強,不厭其煩的饕餮之徒。曾見老饕品鱗剔骨之後,還將脊骨細吮一通。問味道何如?一字表述:香!問吮後何感?回以二字:幸福。再問幸福何來?贈予三字:征服感。
美食之道,固為滿足口腹之欲,也可彰顯不同欲望:或權重、或財多、或品高、或識博,但總結為征服之感,高見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