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定稿會

(2009-05-29 07:04:19) 下一個

作者:龔正

明天要開定稿會了,梁岩主編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王 聞笙 主編玩招數已不是第一次了,這次可不能讓他得逞了,這可是最後的堤防了,梁岩在告誡自己。以往的風雨向他襲來,一陣寒顫。

二位主編和副主編在同一大學工作。明天將去科學院藥物所開定稿會,科學院藥物所是霍主審的工作單位。他們 4 人要討論《藥理學》第二版的定稿。但這次會議有一個敏感話題,王 聞笙 在前言裏提出“聘餘瑛教授為主編”,餘瑛就是這次與會的副主編。

梁岩對此頗感為難和棘手。這本書是他、王主編和這麽多編者的心血之作。在這以前已有 2 本重要的藥理學教科書,一本的主編是一位資深院士,另一本的主編是德高望重的前輩。現在這本書由 2 位主編牽頭,聯合全國優秀的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出版後獲得同行的好評和認同,已經第 7 次印刷,獲得了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籌劃第 1 版時,曾邀請餘瑛參加,遭婉拒,她當時連編者都不是啊。梁主編明白,問題並不在聘與不聘,王 聞笙如此緊逼哪裏是個頭呢?

梁、王兩人曾經密切合作,好夢一直做到《藥理學》第一版交稿。此後就一直問題不斷。朦朦朧朧,王 聞笙 出現在梁的腦海裏:某天,王 聞笙 將這本書送報科研成果獎,拿了申請書其中一頁叫梁岩簽字,上麵已填寫了梁 “ 協助主編做了校對工作 ” 。梁覺得奇怪,就說自己做了哪些工作,以說明不隻是校對,更不是協助。王說那你自己擬一個,梁寫了“作為主編提出藥理學編寫指導思想,全書章節劃分,編寫細則,完成本書的統稿、定稿和審校工作”,王將“作為”改為“協助”,最終成為“協助主編提出藥理學編寫指導思想,全書章節劃分,編寫細則,完成本書的統稿、定稿和審校工作”。梁搖了搖頭,這本教材要申請科研成果獎是夠不上的,但明明是主編,何來協作主編,連邏輯也不通。

王又躍入腦海:一天,王對梁說,他和白 菇靚 教授主編一本配套的 《藥理學應試指南》, 梁能否為該書寫兩章。此前,梁有所聞,這事在教研室已是公開的秘密,都安排定當了,編者幾乎是 《藥理學》的 原班人馬,就瞞著梁岩,讓梁往圈套裏鑽。梁聳聳肩,走開了。

王 第 3 次出現: 王打電話要梁同意 《藥理學》第二版增加 白 菇靚為主編,梁轉談別的話題,梁明白,好人做不了,但也不能做這個“惡人”。電話一次又一次, 王主動退了一步,那就當副主編吧。於是,三個人開了主編會,白主動請纓,她來當編者的聯係人。後來知道,王 聞笙 背著梁岩, 將《藥理學》和 白 菇靚 等一起申請“北京市精品教材”《藥理學》 ( 第二版 ) ,並獲批準。北京市教委規定,精品教材的申請必須以已有的教材為前提。 王早就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和所有編者聯係, 而梁被蒙在鼓裏。

王第 4 次出現: 王又打來電話,白 菇靚因她愛人反對,不當副主編了,由餘瑛當主編。 白 菇靚和餘瑛都是教研室的頭, 王 聞笙 已經退休, 教研室算上梁岩就這麽 3 個教授,梁要得罪 2 個,以後工作怎麽做?幾番電話沒有答複, 王 聞笙 又主動退了一步,那就 餘瑛 當副主編吧。

梁岩一個激靈,清醒過來。

定稿會開始。先討論稿件中沒有確定的名詞,關於 conjugation 一詞漢語應該用什麽詞

匯表達出現不同意見。

王主編: “軛合反應( Conjugation ) 建議改為 結合反應。你們看,軛合、結合哪個更合

適?”
梁主編 :“關於‘ Conjugation ’以‘軛合’為宜。因為成鍵,結合包括不成鍵。”
王主編:“ Conjugation 此詞《英漢化學化工詞匯》譯為結合作用。藥理書上也用‘結

合’,因此,我認為以‘結合’為宜。大家可以討論。”
梁主編 :“《英漢化學化工詞匯》第 4 版 431 頁 conjugates 軛合,由此演繹,生成軛合

物的反應為軛合反應。此詞尚無定規,一般都這麽用。代謝中有‘蛋白結合’( protein binding )

用軛合可區別於 binding 。”
餘副主編:“ conjugation 用‘結合’還是‘軛合’,《英漢藥理學詞匯》對該詞的翻譯

有多種,如結合、軛合、綴合、共軛等,無所謂誰對誰不對。我的意見是從眾從史。一些藥

理書和藥物化學書用的都是‘結合’,曆史上也是用‘結合’,隻有我們的第一版用了‘軛合’。

所以我同意王老師意見,還是改用結合。”

霍主審: “ 我傾向於軛合。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的 II 相過程,是非常特異的化

學反應, II 相反應產物會因種屬、性別、年齡的不同而不同,猶如‘共軛’那樣的特

異。軛合是天生的,在一定意義上,軛合體現了排他性的特異結合。”

於是,就定下了,采用 軛合。其他各個詞匯比較順利地通過。各章內容已經經曆作者

和主編的兩輪修改,已基本定稿。

本次名為 定稿會 ,實質是以 定稿會方式通過 前言。王 聞笙 在 定稿會前夕,突然發出“前

言”修改稿,稿中寫道“《藥理學》第二版增聘 餘瑛 教授任主編” 。如果 定稿會 同意“前

言”修改稿,也就同意“增聘 餘瑛 教授任主編”。

定稿會進入實質性討論,王 聞笙 提出 “增聘 餘瑛 教授任主編” 的意見。 霍主審表示同意。王 聞笙心中一陣興奮,三比一,看你怎麽辦? 會上一片寂靜,等著 梁岩表態。

梁岩 閉目養神,回憶起 2003 年杭州編者會議。今天會議即將推翻編者會議的決定,所有編者曾在與出版社的協議上簽了字,協議上寫了主編、副主編及主審的姓名,並規定了

書的封麵按這樣順序排序。 梁岩心裏明白,這個所謂 增聘是衝著自己來的 ,今天要表態了,

但現在還 不是時機,必須先和王 聞笙個別 談一次。上午時間已過了一半,建議休會。

梁岩請王 聞笙 出來,在走廊裏向王 正式 提出:編寫第 1 版時王 聞笙 和梁岩有約定,兩人同為主編,不分先後;第 1 版王排名在前,第 2 版梁排名在前,這次落實。為了製止王 聞笙 無休止的侵權行為,梁岩終於出擊,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辦法。

王:“這不可能。”

梁:“為什麽不可能?你自己說的活不算數?”

王覺得真正的威脅來臨,提高嗓門:“這不可能!”

霍主審過來勸解。

接著開會。 梁岩介紹了編寫第 1 版時王 聞笙 和自己的約定。

王:“ 杭州會議都簽了字的,你怎麽能推翻?”

梁:“你不是已經推翻了嗎?那時你以精品教材項目負責人自居。你背著大家做了什

麽?精品教材申請必須以已經出版的教材為基本條件,你背著我,和 白 菇靚去申請了 精品教材,然後,你個人以甲方著作權人的身份與出版社簽定了合同。你這樣做合什麽法?”

霍主審:“ 王 聞笙 在 杭州會議前後做了很多事。署名的事梁岩應該在杭州會議時提出來,現在已經有點晚?”

餘:“是啊,早提是可以考慮的。”

梁:“王 聞笙 你說,你說的話算不算數?”

霍主審對著梁說:“如果你的名排在前,你同意 餘瑛 當主編嗎?”

梁想了想,答道:“同意。”

王:“ 可以按梁王餘排名,但 梁岩 要寫個材料,對編委有個交待。”

梁:“那容易,就按今天發生的經過寫。”

會上一片寂靜。

霍主審:“如果 3 個主編,梁的位置就被稀釋了,所以還是王在前,主編為兩人, 餘瑛 為副主編。”

霍主審又問 餘瑛:“你看如何?”

餘:“我無所謂,但是王老師還是應該排在前麵。”

霍主審解釋,因今天要定下來,希望梁考慮他的意見。

會上又一片寂靜,似乎在等著梁岩表態。

梁:“ 老 王說過, 兩人同為主編,不分先後。要有一個書麵的東西。”

說完,從本子撕下一頁,寫了“ 《藥理學》第二版梁岩、 王 聞笙 並列主編,不分先後,享有同等的著作權”。

霍主審:“ 著作權不合適,我也寫了一章,我也有著作權。”

梁將著作權改為權益。

餘:“順序上改為王 聞笙、 梁岩。”

霍主審:“再寫上 餘瑛 為副主編。”

說完,霍主審從辦公桌上找出一張 A4 紙,遞給 梁岩。梁岩寫下:“ 《藥理學》第二版王 聞笙 、梁岩並列主編 ,不分先後,享有同等權益。 餘瑛 為副主編。 2004 年 5 月 26 日 ”,並在下麵簽了字,霍主審、王 聞笙、餘瑛分別簽了字。最後, 原件轉到 梁岩手裏。

梁:“還有一個問題。《藥理學》第 1 版交稿前後, 王 聞笙以編書需要為由,申請 了經費,教育部批準並發放了經費,但杭州會議 王 聞笙 報告經費使用情況時未提及。請你現在告訴大家。 ”

王一楞,心想梁怎麽知道這事?腦子裏嗡的一聲,臉色發紅,又轉白,不知怎麽回答好。

霍主審:“多少錢?”

王醒過神來,回答:“出版後,買了一部分書。”

霍主審:“多少錢?”

王:“梁岩知道的,買了一部分書。”

霍主審:“到底多少錢?”

王:“收到 20,000 元。”

飯桌上 霍主審和王 聞笙在碰杯。雖然已過了中午, 梁岩絲毫沒有餓的感覺。他想的隻是陳忠實在小說《白鹿原》中的一段話:“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了好事刻在自家心裏,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裏,都抹不掉;其實天知道地也知道,記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梁岩很欣賞這段至理名言,但對當前的現實不樂觀,事情並不會就此了結。也許有人對做這種事已是手拿擒來,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他們真是比《白鹿原》中的人物還要道高一尺。做了瞎事心裏知道,是一個層次,做了瞎事認為理所當然,又高了一個層次,這隻能叫恬不知恥了吧。不知恥更可怕。

出租車在街上急駛。梁等 3 人打的回校。

餘:“王老師,今天飯錢從經費報銷吧。”

王:“不用。”

餘:“沒關係,從經費出吧。”

梁看著窗外,眼裏出現的卻是杭州西湖。

杭州會議結束,梁岩約複旦醫學院的郝教授等朋友在西湖喝茶,孫教授、陳教授、華教授來自各知名院校, 餘瑛 教授碰巧遇到也加入進來,大家圍坐在 臨湖的長廊下。三月的杭州已是春意盈然,柳暗花明,遠處看去,湖麵上霧氣繚繞,杯中龍井的淡香在訴說著未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