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公民修養計劃與國共兩黨教科書比較

(2009-03-30 06:07:50) 下一個

作者:翟明磊 

壹報主人按 : 今天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中年婦人與白發蒼蒼的老人因擁擠 , 而口角 , 婦人突然間暴怒打了老人一拳 . 當然很難過 . 但突然腦中冒出的是“民主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麽 ? ”

一般人認為民主就是選選舉舉 , 吵吵鬧鬧 . 可是我想說民主社會與不民主社會因為有本質的不同而影響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 這種影響才是是根本的 . 因為體製不順 , 在國有企業中 , 人們心態的扭曲 , 或對領導的不滿 , 也許會突然轉變成對孩子的怒罵 , 或公交車上的發泄 , 為什麽這麽多中國中年婦女被人們惡薄地稱為自然災害 , 難道僅僅用更年期來解釋嗎 ? 有一位美國的專家在中國行醫 , 發現眾多的中國人精神案例與曆年的運動有關 , 並寫下了一本關於精神病與中國政治的醫學專著。我有兩個朋友都不約而同向我描述過他們離開國企後,在本單位連續有人自殺,大約都是在這個國企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管理者統治下,人們壓抑無從發泄。還有,我們父母輩的偏執與落差,讓人想起《再見列寧》中的母親。一種不民主的機製帶來的精神麻木,對他人的漠視,更是眾多的人幸福感缺乏的原因。因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定是對生命極其敏感,對他人感恩的人。

這是我讀陳健民此文的感想,有一些朋友讀了這些條目,反應不同,有的讚歎,其實公民修養就在我們生活中,有的說,不現實,比如相信陌生人,在中國根本不行,公共場合大喇叭都在喊,“歡迎您到北京 / 上海 / ……,小心周邊騙子與扒手。”

突別想把這文 獻給所有有孩子的壹報讀者,願我們的下一代可以開始用到這些條款了。不過在一個不停進步又稍顯扭曲的國度,如果我們也能慢慢做到,也好,即使付出一些代價。

另外一篇用的是謝泳先生的文章(標題是壹報主人加的),謝先生是有心人,一直在搜集各種公民課本,他的比較有點意思。

25 項公民守則,提高公共生命素質

陳健民

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修養計劃 (Johns Hopkins Civility Project) 創辦人 P.M. Forni 在他的 Choosing Civility 一書中提出了 25 項處世守則,修養和公民性的英語都是 civility ,或者我們就稱之為「公民修養」吧。此字的字根是拉丁文 civitas ,代表城市。此字亦是 “文明” (civilization) 的字根,可見早年西方社會已認為城市生活有開啟民智和教化禮儀的功能,令人進入文明的殿堂。 Forni 提出要注意 25 項公民修養如下 :

1. 關注 (pay attention) - 留意他人的處境。在公眾地方大聲談手機便是沒有關注其它人可能受到騷擾。

2. 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 (acknowledging others) – 插隊不單浪費了排隊的人的時間,而且是否定人們的存在,否定往往引發衝突。

3. 向好處想 (think the best) – 先往人家的好處想,不單令自已的心靈保持純真輕省,亦會影向對方更真誠與您相處。在基督教文化中,有教導說接待陌生人,無意中便接待了天使。我在美國迷路、壞車時經常踫到人們積極協助。但中國人「防人之心不可無」是根深蒂固的,我們對熱情的陌生人會有所顧忌,結果是向人家澆了一盤冷水。其實往好處想不是盲目不設防,隻是世上如果好人居多,就不應先假設對方是壞人,結果是大家崩緊神經做人。

4. 聆聽 (listen) – 當我們打斷人家的說話,搶著提出自已的論點時,不單顯示我們不耐煩,而且反映我們有「自戀」傾向,要將水銀燈移到自己頭上。打斷人家說話的一種不顯眼做法,是對人家說話的內容不作響應,然後自說自話。同事告訴你剛去過雲南,你卻未及追問她對雲南的感覺,便興高彩烈談你兩年前在雲南的遊曆和您對雲南的觀感。您的目光注視在自己的過去,而不是當下的友人。我們要學習安靜,讓人家有機會說話。關掉電視、手機,不要想著下一個約會的事情,讓自己聆聽別人的觀點和感受,也讓自己逃離自我中心的世界。

5. 兼容接納 (be inclusive) – 每個人都樂於被人接納。群體帶給人安全感,甚至生活意義和方向,誰也不想被群體排斥。我們要特別小心不要孤立群體中的小數人,譬如一群人聚會時最好說普通話,不要用方言交談而令其它人在旁邊發呆 ; 留意找一些共同話題讓人人參與,而非隻有小圈子有發言權 ; 如果有新朋友加入聚會,應該總結一下之前的討論,讓他易於加入討論;主持會議的人,應盡可能引導所有與會者發言,提高每個人的參與感。

6. 言調溫和 (speak kindly) – 深思熟慮、言調溫和是公民修養的核心。我們不要低估語言的力量,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摧毀聽者的自我。善良的說話令身邊的人生活在喜樂之中。有時,要懂得在陳述自己的觀點後,讓對方有說話的機會。要控製聲量, 大聲說話令人受驚,窒息對話。爭論時要以事論事,不要攻擊對方的種族、國藉、性別或其它與論題無關的私人生活。 “你們女人就是這樣不講邏輯…”、“你們北方人就是那樣不設實際…”都是不能接受。即使意見分歧,亦要把對方視為有血有肉的人,而非隻是一個要被徹底打倒的謬誤。想一想對方為何會接受這樣 ( 你認為是錯誤 ) 的理念,有助於平心 靜氣、化解分歧。必須尊重對方,不要把人的弱點作為取笑的對象、不要扁低人家的成就。用語言踐踏人家是想抬高自己,是嫉妒,是自卑感作祟。

7. 不在背後說閑話 ( don ’ t speak ill) – 如果您經常以中性或正麵的方式談論他人,人們便放心坦誠地與您交往而不用擔心您會在背後蜚短流長。您控製您的舌頭,換來更多真誠的關係。

8. 接納和給予讚賞 (accept and give praise) – 不要吝嗇讚美,它令對方心情愉快,亦令自己有正麵的人生觀。但讃美必須出於真誠,否則變成花言巧語。要注意在工作地方不能隨便讚美同事的外形,目不轉睛盯著女同事亦會惹來反感。

9. 尊重他人意願 (respect even a subtle “ no ” ) – 無論您的提議是出自最良好的願望,人家說 “不”,就不應強求。有時人家為了保護我們的自尊,用種種間接的方式向我們說 “不”,我們應該領情,而非因為人家未有明言,便窮追不舍。為甚麽我們不願意麵對人家的拒絕 ? 因為我們還像小孩一樣自我中心,希望世界按著我們的喜好運轉。有時是因為我們自信心太低,覺得人家拒絕我的好意,便是把我全盤否定。

10. 尊重他人意見 (respect others ’ opinions) – 是否真能做到這一點,便要看我們采取怎樣的方式與人爭論。有幾個要點應該注意 : i) 即使您隻是有保留地接受對方的觀點,亦不應全麵否定他人的主要論點 : 「我同意一般來說您的觀點是對的,但在一些情況下… . 」 ii) 即使您不同意對方觀點,亦無需認為對方是全不合理的 : 「您的想法的確有其說服力,但是… . 」 iii) 容許自己有改變看法的空間 : 「我現在還未被您說服,或者我對這問題還是了解不夠。」 iv) 明白有些事情是見仁見智 : 「您說得沒錯,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事情… . 」。討論問題時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意見看為一種觀點,而非絕對的真理。容許有異議的空間,甚至應主動征求參與者發表意見。

11. 身體護理 (mind your body) – 好好打理自己的身體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幹淨而沒有異味的身體和頭發、指甲不藏汙納垢、幹淨的牙齒和清新的口氣,令您在公共生活中,無論在公交車、地鐵、或者與人討論時更有自信,亦令人更願意與您交往。我們亦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聲音 : 打噴嚏、打嗬欠、倒胃氣、放屁都會令人感到不適,應該用手帕遮掩或者躲入洗手間處理。

12. 遷就他人 (be agreeable)

13. 表達自己 (assert yourself) – 過度遷就他人而失卻自我對精神健康有害,適當時候要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意見,拒絕過度的要求。

14. 保持安靜 (keep it down and rediscover silence) – 燥音帶來精神緊張、高血壓、失聰,我們有責任留意自己製造的聲浪 ( 如談話、音樂 ) 是否騷擾他人。

15. 尊重他人的時間 (respect other people ’ s time) – 守時是對他人時間的尊重,遲到便應設法通知對方,到達後必須向各人道歉。

16. 尊重他人的空間 (respect other people ’ s space) – 不要擠擁他人、讓人們先離開一個空間 ( 升降機、車廂 ) 才進去。

17. 真誠道歉 (apologize earnestly)

18. 避開私人問題 (avoid personal questions) – 除非彼此已進入朋友關係,在公共生活中避免詢問人家的年齡、婚姻狀況、有否異性好友、為何不生孩子、為何看醫生、做了甚麽手術、收入和消費情況等。對某些國家的人來說,詳細詢問他人的政治取向 ( 如投票記錄 ) ,或者宗教信仰 ( 如是否經常上教堂和祈禱 ) ,可能視為侵私隱。

19. 好好接侍訪客 (care your guests)

20. 做一個為他人設想的訪客 (be a considerate guest)

21. 不要隨便要人行方便 (think twice before asking for favors) – 特別是當那件事會為第三者帶來不便或者違反紀律,我們便陷他人於不義。

22. 不要隻懂批評 (refrain from idle complaints) – 與其咀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人生悲喜交集,每天有得有失,在乎我們選擇以何種態度觀之。不斷投訴叫自己亦叫身邊的人疲累。

23. 接納和提出建設性的批評 (accept and giv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 批評是嚴肅的事情,批評之前應確定自己是想解決問題而非藉此侮辱、操控、或報複對方。弄清楚問題所在、能否自控情緒、是否適當的時空作出批評等。忠言逆耳,批評令我們直麵一些自己無法或不願意麵對的問題。但如果批評是無理取鬧,便要學習如何斷然否認,卻又不會流於互相謾 罵。

24. 愛護環境和仁慈對待動物 (respect the environment and be gentle to animals)

25. 不要推禦責任,怪罪他人 (don ’ t shift responsibility and blame)

上述一些守則顯然有其產生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對一些行為 ( 如人與人距離、交談的聲量 ) 的闡釋可能和美國人不同。最重要的是掌握這些禮貌、風度、謙讓等守規最終是要表達一種 “覺醒” (awareness) ,是對他人的存在和需要的一種關切。有了這種關切,自然懂得用文明的方式去過公共生活。

外一篇 :

從國共兩黨小學教科書看公民教育

謝泳

一個時代的政治和文化精神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尤其在教育上,更容易看出一個政權所代表的文化傾向,我在這篇文章中,試圖通過比較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個政權在教育問題上所表現出的不同文化傾向,從而說明這兩個政權對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對現代政治文化的不同追求,我選擇的是兩本有關小學教育科書的 “ 說明書 ” ,因為這種直接解釋教育意圖的文本是代表國家意誌的。

  一、兩個文本的選擇

   1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七月教育部修正頒行《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正中書局印行),以下簡稱 “ 民國課程標準 ” 。

   2 、一九五零年七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行《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初稿》(教育部印發),以下簡稱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

  說明:這兩個文本的選擇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因為筆者在這方麵並不占有十分充足的資料,所以無法確定一個完全相同的指標來嚴格確定兩個文本的統一性。現在所選擇的這兩個文本隻在如下範圍內具有可比性:一、 “ 民國課程標準 ” 是一九三六年七月頒布的,體現民國政府建立十年後在教育上較為成熟的設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是一九五零年七月頒布的,是共和國建立初期在教育上的一個基本設想,代表一個政府未來的教育理念,這兩個文本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二、這兩個文本都是由國家最高教育機關頒布的,有一定的權威性。三、這兩個文本都是為小學教育而設的標準,具有可比性。

  小學教育,是一個政府以教育塑造未來公民的第一步,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政府的基本價值理念,對於這個價值理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做評價:一、這種理念是進步的,還是落後的,也就是說,它在傳達給小學生最初的公民價值時,是以黨派價值為主,還是以國家價值為主;二、這種理念是開放的,還是狹隘的,也就是說,它給小學生灌輸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還是世界主義;三、這種理念是強調自由,還是強調服從,也就是說,它是否注重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四、它是否注重法製觀念的培養。

  我選擇兩個文本中相關的內容來做比較,需要說明的是,在 “ 民國課程標準 ” 中,使用的一直是 “ 公民訓練 ” ,而在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中,已不再使用 “ 公民 ” 一詞,而開始使用 “ 政治思想 ” 一詞。最能體現兩個本文差異的是文本中有關 “ 公民 ” 和 “ 政治 ” 的相關內容。

“ 民國課程標準 ” ,對小學公民的訓練 “ 目標 ” 是:根據發揚中國民族固有的道德的遺訓,並新生活運動的精神,製定本標準,訓練兒童,以養成健全的公民。其目標如下:關於公民的體格訓練:養成整潔衛生的習慣,快樂活潑的精神;關於公民的德性訓練:養成禮儀廉恥的觀念,親愛精誠的德性;關於公民的經濟訓練:養成節儉勞動的習慣,生產合作的知能;關於公民的政治訓練:養成奉公守法的觀念,愛國愛群的思想;這是小學公民訓練的基本目標,從它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價值取向,雖然因了時代的關係,其中也特別提到了蔣介石當年提倡的 “ 新生活運動 ” ,但從整體上說,這個目標是較少意識形態色彩的,它的核心內容是 “ 奉公守法,愛國愛群 ” 。從它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 “ 目標 ” 所強調的價值。這個 “ 目標 ” 共有二十六項內容,除了有關身體、經濟和生活方麵的內容外,我們可以看一下它的一些具體條文,

中國公民是奉公的我不放棄選舉權,並且自由選舉我所佩服的人。

  我熱心參加學校的各種團體組織。

  應當出席的會議,我都出席。

  社會團體委托我做的事,我一定熱心去做。

  中國公民是守法的

  我遵守各地方各種公共規則。

  我愛護法律付與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我遵守國家的法律。

  我對於應盡的義務不推諉,法定的權利不放棄。

  中國公民是愛國愛群的

  我敬重黨旗國旗。

  我唱黨歌或國歌時,一定立正脫帽。

  我聽見國旗升落的信號,一定起立致敬。

  我愛用本國貨。

  我尊重校徽。

  我愛護名勝古跡和紀念物。

  我愛護自己的學校和團體。

  我願意犧牲自己,保護國家的一切主權。

  我常常看報,留心公眾的事情。

  中國公民是擁護公理的

  我反對大欺小,強欺弱,許多人欺少數人。

  我扶助被欺侮的人。

  我反抗強暴的人。

  我立誓抵抗欺壓我們的敵國和敵人。

  我同情於被暴力壓迫的人們和國家。

  我讚成為大眾謀利益的團體和國家。

  我讚成促進世界安全的集團。

  我反對利己害人的一切陰謀。

  我對任何人、任何國、都平等看待。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對於 “ 小學生活指導 ” 的目標是這樣的:小學生活指導,應根據 “ 小學暫行規程 ” 第一條,第二條及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以指導兒童具有健康生活習慣,自覺自治能力以及初步的革命思想等為目的。具體目標如左:培養兒童清潔、衛生愛好運動等健康生活習慣;培養兒童愛學習、愛勞動、守紀律、懂禮節的自覺自治能力;培養兒童為人民報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國民公德及國際主義精神。

  這個 “ 目標 ” 的核心是第三條,而這一條已經有了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在這第三條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它已經把代表某一黨派的政治主張寫進了 “ 小學生的行為規範 ” 當中,而且加重了小學生行為的政治特色,比如: “ 為人民服務 ” ,在新時代裏,這個 “ 人民 ” 是有特定含義的,它不是指所有的生命個體,而是指擁護某一黨派主張的人; “ 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 ” 隻是一個黨派在某一曆史時期的具體政治主張,用它來規範小學生的行為,顯然是狹隘的,還有 “ 國際主義 ” ,在那時也是有特定所指的。我們再來看這個 “ 目標 ” 中的另一些具體內容,這個 “ 目標 ” 的第四部分是 “ 政治思想方麵 ” :熱愛鄉土立誌發展生產,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

  尊敬國旗,愛護祖國的尊嚴和榮譽。

  肅立唱國歌,發揚愛祖國的熱情。

  敬愛毛主席,學習他為人民服務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敬愛中國共產黨,擁護它的正確領導。

  擁護我們的人民政府,堅決執行政府的政策法令。

  敬愛人民解放軍和榮譽軍人,學習他們英勇的戰鬥精神和鐵的紀律。

  保守國家的秘密,注意協作防奸、防特。

  擁護民族統一戰線,貫徹人民政協共同綱領。

  學習享受人民民主權利,懂得服兵役,義務勞動,交糧納稅的國民義務。

  時刻準備著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衛祖國領土主權和人民大眾的利益。

  悼念捍衛祖國的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學習他們英勇奮鬥自我犧牲的精神。

  擁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其它協定。

  擁護以蘇聯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陣營,加強中蘇人民的友誼;反對以美帝主義為首的侵略陣營。

  同情和幫助世界人民革命運動,尤其是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

  團結友愛國內的少數民族,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

  團結國際友人,不歧視任何民族。

  團結愛護國外的廣大僑胞群眾。

  敬愛勞動的父母,工農大眾、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

  養成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集體生活習慣。

  自己能做的事不依靠別人。

  積極參加家庭、學校、社會生產勞動,學習生產本領。

  擁護家庭,熱心參加互助變工和合作運動。

  積極當小先生,幫助推進識字運動。

  遇事問清是非,尊重真理,反對迷信武斷。

  隨時隨地仔細觀察研究事物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愛好科學,學習人民科學家,發揚創造精神。

  二、兩個文本的分析

  從這兩部分有關 “ 公民訓練 ” 和 “ 政治思想教育 ” 的內容上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先說 “ 民國課程標準 ” 。一、這個文本雖然也在條文的主要位置強調了 “ 黨派 ” 的作用,不僅 “ 黨派 ” 的作用和國家的作用是並列的,而且將 “ 黨 ” 置於國上,它在 “ 中國公民是愛國愛群 ” 的主題下,首先強調 “ 敬重黨旗國旗 ” , “ 黨 ” 在國的前麵, “ 我唱黨歌國歌時,一定立正脫帽 ” 。但在文本中,隻有這兩條強調 “ 黨派 ” 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說國民黨的 “ 黨 ” 在國上還是有一定限度的,至少從教育的設想看,它沒有無節製地突出黨派的作用和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它隻提 “ 黨 ” ,而沒有特別說明是 “ 國民黨 ” ,這可能也說明這個文本對於 “ 黨 ” 還是泛指的。文本中也沒有特別提出要敬愛蔣介石。二、這個文本具有和平主義的傾向,因為它特別注重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地位,不加限製地告訴兒童要 “ 對任何人、任何國家,都平等看待;同情於被暴力壓迫的人們和國家。 ” 三、這個文本具有現代人權概念和公共參預概念,因為它明確說: “ 我不放棄選舉權,並且自由選舉我所佩服的人;我對應盡的義務不推諉,法定的權利不放棄。 ” 這也就是要告訴兒童他們要從小知道他們自己有什麽樣的權利。四、這個文本注重法治。它單列一條專門說明有關法律的問題,要兒童 “ 愛護法律付與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 ,而且特別要 “ 遵守國家的法律 ” 。五、這個文本中強調了公民的 “ 自由 ” 問題。國民黨確有在全國小學教育中強化黨化教育的設想,它也為厲行黨化政策,曾經規定過凡中學小學一律課授黨義,那時《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等都是黨義課程中的必讀書。另外在組織上也對於加強黨化教育采取過一係列辦法,但它在教育的現代理念方麵,還是具有一定現代性的,從它敢於將現代民主和憲政的思想寫進小學公民教科書這一點評價,就它所傳達出的政治文化品質而言,現在看來,也有相當的進步性,對於國民黨在中國現代教育方麵的設想和努力,我們也應當尊重曆史,不能因為它強調過黨化教育,就連它在教育現代化方麵所抱有的進步觀念也否定了。總體上說,國民黨在教育問題上所持的觀念是進步的。國民黨對於公民教育很早就有了較為成熟的設想。當時編纂的《教育大辭典》對於公民教育的解釋是這樣的: “ 國家教育最要目的之一,在養成負責公民,此國內教育家所承認者也。德謨克拉西政治,必其選舉人有教育而後可,否則其政治必無何等效果可言。 ”?“ 學校之團體與課程中,灌輸公民理想,非決不可能之事。如每校每學期俱用普通選舉法,投票選舉級長班長之屬,且備選舉票,投票所等,生徒對之皆極的興味,此即灌輸公民理想之一道也。 ” 那時他們已經設想好讓兒童從小養成 “ 愛護本隊習慣,同時又有尊重敵方精神,更能服從遊戲規律,不出於無意識舉動,學校生活之影響政治生活,豈不大哉。 ”2 從許多方麵看,國民黨在對於兒童的公民訓練上,是有整體考慮的,這些設想最終體現在那一時期的小學課本中。如商務版的小學初級課本《新時代三民主義教科書》的第八冊的第十一課是 “ 確定人民的自由權 ” ,就把這樣的內容寫進了小學生的課本: “ 仔細來說,人民應當有下列六種的完全自由權。一、集會自由人民要討論一件事情,可以開會,隻要不妨害治安,政府就不能幹涉。二、結社自由人民要解決問題,研究學術等,有完全的自由權來組織團體,互相研討。三、言論自由人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四、出版自由人民可以自由出版刊物。五、居住自由人民可以自由居祝六、信仰自由人民信仰宗教,不受一切的幹涉。 ”? 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現代民主和憲政觀念,這些承諾最終落實得如何是一回事,而敢於把它寫進小學生的課本又是一回事。先讓小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些價值,再說把這些價值落實了多少,在傳播現代民主憲政的理念上,國民黨最初的努力,曆史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商務版《新學製公民教科書》中對於人民的權利是這樣說的: “ 我們可以分做基本的自由權和補充的自由權兩大類。基本的自由權包括人身的自由,家宅的不可侵犯,營業工作之自由,保有財產之自由,言論自由,信教自由。如果這些權利有缺損的地方,個人的生活安全就沒有保障了。補充的自由權包含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如果出版不能自由,人民的思想就受政府的束縛;如果集會結社不能自由,人民就不能團結許多人來做事體,所以這一類的權利也是很要緊的。 ”? 對於司法獨立,民國教科書中也普及了最為現代的觀念,它說: “ 法院是司法機關,它的職務一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一是維持憲法和法律的尊嚴。要想法院能盡這種職務,須使法院完全獨立,不受行政官廳的幹涉,所以近世民主各國都采用司法獨立的製度。 ”… 民國教科書的編纂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民間性,民間在編纂教科書上有較大的自主權,隻報教育部審核即可。二是它的編纂者都是具有現代思想的人。商務版的《新學製學校課程說明書》中說到: “ 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推定以後,各委員曾在北京開過一次談話會,議決分頭進行。由胡適在北京征集各方麵意見,擬一草案;由袁希濤、黃炎培在江蘇征集各方意見擬一草案;由經享頤在浙江征集各方意見擬一草案;由金曾澄在廣東征集各方意見擬一草案。並且商定延聘專家,於十二月初在南京開第二次委員會。 ”? 所請的專家也都是當時國內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舒新城、郭秉文、朱經農、黎錦暉、廖世承等,這些人都是具有現代思想的教育家,由他們來商定給小學生編課本,自然也就體現了民國教育的基本理念。

  我們再來看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

  這個文本在文化精神上和前一個文本具有很大的差異。從行文的風格上,這個文本已經沒有了較為嚴密的法律條文的基本行文規則,出現了許多形容和不確定的裝飾語,顯出了很大的隨意性。我們逐條比較。一、這個文本用 “ 政治思想 ” 一詞取代了 “ 公民訓練 ” 。突出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而且預設他們是不會犯錯誤的。文本中有這樣的條文: “ 敬愛毛主席,學習他為人民服務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敬愛中國共產黨,擁護它的正確領導。 ” 二、強調了軍隊的超國家性,條文中明確說: “ 敬愛人民解放軍和榮譽軍人,學習他們英勇的戰鬥精神和鐵的紀律。 ” 三、以政黨一時的現行政策代替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這其中暗含著剝奪公民基本權利的因素。因為它強調 “ 擁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其它協定;擁護以蘇聯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陣營,加強中蘇人民的友誼;反對以美帝主義為首的侵略陣營。 ” 四、文本中沒有出現 “ 自由 ” 和 “ 法律 ” 這再個詞。五、以意識形態代替一切,甚至出現了 “ 人民的科學家 ” 這樣的說法。

   “ 共和國課程標準 ” 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在否定民國教育思想基礎之上的,這種做法的結果是使中國的現代教育傳統發生了斷裂,最終是落後的教育理念取代了進步的教育理念。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開幕詞中就明確闡述了 “ 共和國 ” 的教育設想,他說: “ 中國的舊教育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產物,是舊政治舊經濟的一種反映,和舊政治舊經濟借以持續的一種工具。它提倡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它是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的統治服務的。現在,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的統治在中國宣告終結,中國舊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是基本上被摧毀了。 ”? 馬敘倫的這些說法也不是他自己的發明,這些思想都來自於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 “ 共和國 ” 在教育問題上對民國教育所抱有的成見,可以這麽說,對於民國的教育是徹底否定的。 “ 共和國 ” 的教育設想主要來自於政協會上通過的共同綱領,它在教育上的設想是實用性的,雖然它也有條件地承認了舊中國的教育積累了一些有利於人民教育的經驗,但實際上,它拋棄了對於公民進行民主訓練的內容。一九四八年,中共中央在一份關於爭取和改造知識分子及對新區學校教育的指示中就明確說過: “ 取消反動的政治課程、公民讀本、及國民黨的訓導製度。 ”? 共和國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以自己的意識形態來對國民進行強製教育。它在教育上是隻重技術忽視人文的。它的方針是: “ 注重技術教育,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 ”‰ 三、簡短的結論從以上兩個文本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國共兩黨在教育理念上具有很大的不同,整體上評價,國民黨在教育上所持的理念比之於共產黨具有進步性,五十年後台灣在民主和憲政方麵的成功實踐,與國民黨在教育上對國民所做的公民訓練是分不開的。第二、一九四九年後,新政權在國家的民主和憲政方麵沒有進行過有誠意的實踐,它將公民教育從小學課本中取消就是一個例證。第三、一九四九年以後,對於過去的教育遺產,新政權采取了一種全部拋棄的態度,這使它在教育上更為退步,它要人民將黨和國家視為同一的目標,而且是以黨在國上為主要教育理想的。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1bao/archives/287665.aspx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