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陳彤:什麽話都有兩說的,談中國人的分寸

(2009-01-03 08:10:46) 下一個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276&type=blog&itemid=34753

人嘴兩張皮。什麽話都有兩說的,比如說同樣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有人會說“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另一些人則會說“獨排眾議”“堅持己見”。更有趣的是,往往開始的批評者很容易轉化為後來的讚賞者。中國人講分寸,什麽叫分寸?分寸不是“勇敢”和“怯懦”的區別,而是“勇敢無畏”與“好勇鬥狠”;“膽小怕事”與“小心謹慎”之間的
微妙差異。

  我曾經和一個學理工科的朋友聊天,他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麽有“文人誤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些說法?

  我說大概是文人以及秀才都太文弱了,怎麽能敵得過槍炮利器呢?

  那位學理工科的朋友大搖其頭:“非也非也。”

  他的道理是:“文人秀才說話太過隨意,沉溺於詞句的工整對仗而不重邏輯和實際,因此容易誤國。”想想看,中國古代的文人哪個不是從小開始讀書,讀一輩子考取一個功名。中國古代讀書的人原本就少,知識本來就具有壟斷性,而這些“學而優則士”的文人用一生的功夫掌握了文字技巧,一旦不能正確使用那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呀!

  我的這位理工朋友發此感慨主要是因為他的孩子上小學了,他輔導孩子完成語文作業,其中最讓他痛苦不堪的一項是反義詞練習。比如說“居安思危”的反義詞是“杞人憂天”。他感到大惑不解:“這明明是近義詞嘛!”還有“忍辱負重”和“忍氣吞聲”;“大義滅親”和“六親不認”;“遵紀守法”和“循規蹈矩”;“安分守己”和“墨守成規”;“隨遇而安”和“不思進取”;“百折不撓”和“死不改悔”;“寧死不屈”和“不見棺材不落淚”。在我的朋友看來,這些詞之間本身沒有什麽“鴻溝”,不過是使用這些詞的人在做判斷時給事物貼的“主觀標簽”。是人就有立場,有立場就有價值觀,問題是假如一個人從小受這樣的訓練,幾十年如一日,類似古代文人的成長過程--十年寒窗,結果會怎麽樣?要麽就是狹隘衝動,動不動就把事物分成對立的兩麵,然後凡是自己讚同的就用盡“褒義詞”,凡是自己反對的就用盡“貶義詞”;要麽就是毫無是非觀念,特別善於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長此以往,不重理性,不重邏輯的根子就埋下了,文人們最自豪的是一事當前,口若懸河舌戰群儒,特別在意舌戰的成敗,而不注重事實上的勝負。據說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的時候,一位聯軍首領為了侮辱國人,特意出了一個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在座的一位文人隨口對出下聯“鬼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算是給我們挽回了麵子。但是對聯對上了,就不用割地賠款了嗎?文人認為自己對上一個對子就算“不辱使命”,而浴血奮戰的事情應該是流“別人的血”了。

      在我和朋友聊天的尾聲,他的孩子跑過來問他爸爸:“跋扈和果斷有什麽區別?”他爸爸說沒什麽區別,你討厭一個人什麽都自己說了算的時候,就說他“跋扈”;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就說他“果斷”。那個孩子說我知道了,你看我這樣造句行嗎--我爸爸是個跋扈的人,他不許我吃冰淇淋,而我是個果斷的孩子,所以我照吃不誤。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