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1930年1月22日-),台灣曆史學家,漢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餘英時生於中國天津,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曆史係肄業。1950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國學大師錢穆。1951年在報紙發表文章。1952年,成為第一屆畢業生。1955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升,取得曆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曆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曆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1991年至1992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於美任教期間,餘英時培養出許多史學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黃進興、陳弱水、康樂、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學的羅誌田等人。餘英時曾經比喻自己對政治隻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政治、評論政治,但不會參政。自 1980年代起,他經常在台灣發表許多政論文章,頗獲政府當局的重視。2006年11月16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餘英時與美國非洲裔曆史學家約翰·霍普·弗蘭克林共同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著有:《曆史與思想》、《曆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中國知識分子論》、《東漢生死觀》、《士與中國文化》、《現代儒學論》、《論士衡史》、《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朱熹的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等。《餘英時文集》地址:http://philosopher100.ixiezi.com/category/%e4%bd%99%e8%8b%b1%e6%97%b6%e6%96%87%e9%9b%86/







































1970 年出生於山西汾陽,199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居北京。代表作品:《小武》《站台》《小山回家》《任逍遙》《世界》《東》。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 格雷戈爾稱他為“亞洲獨立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紐約時報》的影評人撰文說,“賈導演猶如一位擁有古典智慧的後現代主義者。”2006年9月10 日,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賈樟柯,憑借電影《三峽好人》斬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由此,他也成為威尼斯電影節曆史上最年輕的金獅獎得主。另一部與《三峽好人》套拍的紀錄片《東》,在電影節頒獎典禮開始前三個小時獲歐洲紀錄片協會與歐洲藝術協會獎。
南方朔,本名王杏慶,台灣大學森林係森林研究所畢業,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目前為《新新聞》總主筆。十幾年間,南方朔以一位絕對的自由主義者的身份在台灣陸續出版了《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語言是我們的海洋》《在語言的天空下》《語言是我們的希望》……筆耕不輟,堪稱台灣文化上的奇跡。從記者到總編輯,從作家、詩人到政論家、書評家,從台灣最用功的“民間學者 ”到“專業的讀書人”,他說,自己最樂意接受的頭銜是“永遠的批判知識分子”。20世紀70年代末,他首次以筆名“南方朔”在《夏潮》上發表《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的長篇文章,他的博學聰慧、才思敏捷驚動島內四方,從此開始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後來他又創辦《新新聞》雜誌,南方朔成為了他固定的名字。


沈誌華,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專業(碩士)肄業。1991年在北京成立民間曆史學研究機構,並在中國史學會下設立“東方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麵資助史學專著出版和其他學術活動(已經資助出版史學專著70餘部),一方麵繼續從事蘇聯史、中蘇關係史的研究。1996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理事;1998年被北京大學曆史係聘為兼職研究員,為研究生講課;2000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聘為兼職教授,為研究生講課;2001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聘為兼職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所聘為名譽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