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廣成子:“山楂樹”動了誰頭上的瘡疤?

(2007-09-28 04:15:53) 下一個
 阿Q因為頭上長了“以為不足貴的”癩瘡疤,就“諱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對於一些人,《山楂樹之戀》宣揚純潔的愛情,就像在在阿Q麵前說“賴”。

最近,一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愛情故事——《山楂樹之戀》,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海內外追捧的“網絡時代的手抄本”。書中“一塵不染”的愛情,引發了一部分“現代人”的反感,紛紛大聲疾呼“最幹淨的就是最變態的、最邪惡的”,“是對正常的人性的嘲弄、否定與踐踏”。

其反應之大如同阿Q聽到了“賴”字。

不得不承認,所謂“史上最幹淨的愛情”隻不過是一種宣傳。但問題在於,即使愛情真的有幹淨和不幹淨之分,這場“山楂樹之戀”不是不“幹淨”,而是稱不上 “最幹淨”,世間比這還“幹淨”的愛情還是應該有的,隻是不為人知而已。除此之外,這個故事的發生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可以認定為真實,並不違背常理。在這個真實的故事中,一些人看到了“純潔”和“感動”,另一些看到了“邪惡”和“反動”,如同麵對一個閃亮的燈泡,有的人看到的是光明,有的人看到的是“羞辱”。

一個反對者評論說“最幹淨的就是最變態的”。這豈不是說幹淨就等於變態?其實,說這話的人是被誤導了。聽到了宣傳說這是“史上最幹淨的愛情”就相信那就是 “最幹淨”的了,進而默認了自己的愛情則是“不幹淨”的,這是一種不成熟和不自信的表現。任何年代的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認為“幹淨”的愛情,80後的“幹淨”的愛情未必非和60後的幹淨的愛情表現為一摸一樣,但其本質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自己、對方以及愛情的忠誠。

另一個反對者評論說“書中宣揚不開花的山楂樹,才是美的”,“這種滅絕人性的愛情,更為邪惡,是對正常的人性的嘲弄、否定與踐踏。”

這也是急於自我辯護而沒有理解故事的前因後果。書中這段“美的”愛情,因為男主人公後來的不幸死去沒有開花結果而讓人憐惜,並非因為“不開花”才是美的。孔子說“無可,無不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也許男主人公並非不想“開花”,隻是在等待自己心中的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而已,並非否定人性。如果男主人公不是罹遭不幸,該開的花遲早會開的。

 山楂樹反映的不是“愛情需要對肉體的高度蔑視”,而是人性,被壓抑的人性不但不是“非人性”,反而是“人性,太人性”——人性總是受到壓抑的,沒有壓抑感就體會不到人性的存在,隻是個人底線不同而已,並不是否定現代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懂這一點,就不懂得寬容。

如果有人看了這本書,就說“諾,這才是愛”,那是錯誤的;如果有人聽了這話,反駁說“這根本不是愛情”,那麽也是錯誤的。

愛情在不同環境下表現也不同,如同“道可道,非常道”,不同的事物承載相同的“道”而並行不悖。就像日本既盛產極端“幹淨”的青春偶像電影,也有很多少兒不宜的電影,不能不說這兩方麵都符合日本人的本性。

又有反對者說“很少有人性能夠抵擋得過瞬間的真實,古往今來,在禮教森嚴的古代,因為男女大防的緣故,少男少女甚少得見,於是,偶爾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托付終身,迫不及待地就做下那事。”
看來,《鵲橋仙》中的兩句應該改成:“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做下那事百度”了。

實際上,有的人隻看到“偶爾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托付終身,迫不及待地就做下那事”,而看不到,這兩個人是夫妻關係,並且長期分居兩地。隻看到“做下那事”,而看不到在做那事之前有很多按照“現代人”的觀點可以做下那事而沒有做。

阿Q就要從課本上消失,而社會上卻到處有阿Q。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