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叫獸:讀於丹不如讀山楂

(2007-09-18 04:13:26) 下一個
朋友說《山楂樹之戀》是史上“最幹淨的愛情”,因為這句話的誘惑我把這本書讀完了,並且知道了一個叫靜秋的女人,知道了那個貧窮而充滿理想之光的年代男人和女人之間純潔的愛情,而這些或許是我們現所缺失的東西。那種為了愛,為了他人而完全付出的勇氣和信念,正是這些使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讓我的雙眼開始濕潤。

    也許,隻有在那個時代才能產生如此純粹的愛情,而我們現在已經沒有產生愛情的土壤,它已經幹涸,象散去的煙花一樣,那些美麗與悠傷隻是殘存在於指尖的回憶,我們已經將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所有事情簡化到原始的狀態,似乎除了性和金錢外再沒有其它,我一直在尋找原因,直到今天我才發現,這一切不需要別的,需要的是我們內心的善良,這是我們能夠獲得愛情與人性之美好的唯一法寶。

    在這個女人不是女人,男人愧為男人的年代。《山楂樹之戀》的主人公靜秋再一次把我們拉回到女人的母性時代,靜秋幾乎包含了中國女人所有的美德,善良、聰明、矜持、寬容......,正因為這些使身為軍區司令的兒子老三為她如此付出,直到白血病奪去他的生命。生命地終結對於老三來說應該是無怨無悔的,因為他愛著靜秋,是愛的力量讓他能夠如此善待靜秋,善待身邊每一個人,為了愛他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甚至在能夠“得手”的時候也沒有與靜秋發生關係,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當你真正地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把她當成聖母一樣去尊敬,沒有性行為的愛情被稱為柏拉圖式的愛情,這種愛情應該是男人與女人超越了上帝之手的愛情,因為它沒有欲望的需求,沒有金錢的需求,它是那麽純粹,純粹的讓我們感到無法接受。這樣的愛情,這樣的男人和女人並不是小說人物,如同作者所言,這部小說基本上是真實的故事,這或許是《山楂樹》為什麽如此感人的原因。

    人性之善,一直是我們所期待的,而人類的文明所努力追尋就是至善,這是每一個活著的人所難以達到的。在這個信仰饋乏的時代,我個人對於善與愛的理解與希望僅僅如此:不去傷害別人即為善,不去奪人之愛即為愛。而現在看來,這僅僅是帶著絕望的冷漠的理解。長久以來,我的內心始終充斥著這樣的感覺,揮之不去。因為我找不到可以讓我堅持善良與付出的支撐點,我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影響我從善的理由,因為我們沒有內心的信仰,更沒有抬頭仰望天空。

    我們生活的周遭到處都是善與愛的禮教,但這些空洞的學說並不能真正感動我們,影響我們。因為仁與善,愛與情,並不是可以用概念以及定義來框定的。比如舊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比如我們把孔子當聖人,以為聖人可以影響我們,於是乎我們找到了他的著作,但是當我讀完之後,我沒有被深深感動,在我看來這僅僅是一些公式而已。而不幸的是,在缺乏真正的愛情、缺乏真正的人性之善的時代,更多的人們一直躲在聖人的影子裏用公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情。禮教之教並不於教,而在於影響,《山楂樹》並不是經典著作,更不是聖人之言,它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普普通通的愛情故事,但正因為它的平凡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

 這幾年來,我一直反對經典,我的反對並不是經典本身,因為這畢竟屬於曆史學範疇的事情,我所反對是那些利用經典,或者僅僅是經典的公式上再加上公式的解說,這種解說竟然煽起了民眾無數的熱情,盲目的熱情。就拿於丹來說,她解讀《論語》似乎是想告訴人們,聖人之言行多麽的偉大,我們要照著聖人之說去做,但是我想無論如何解讀《論語》都無法使人們有從善之舉,隻不過多些理論的依據而已,這樣的解讀不知有什麽意義。

    我希望更多的讀者看到《山楂樹》,而不是看什麽《論語》。我希望更多的人認識靜秋,認識老三,認識愛情,認識人性的美好,而不是認識於丹,認識這些泡在經典中吃經典飯的人們。因為我們從善的唯一之路就是:感同身受,是那些從點點滴滴中能讓我們感到愛的力量的故事,他們的故事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愛同樣需要現身說“法”,人性之美需要人去發現,需要每一個平凡的人去從善,去愛,靠聖人,絕對不夠。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