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30)
2007 (306)
2008 (341)
2009 (631)
凱跟我們在一個樓裏工作,她是某個中文學校的校長,是波城中國社區的活躍人物,跟國內聯係密切。一次她來找我,說讓我幫個忙,國內一個劇組,“我親愛的祖國”在MIT拍戲,找不夠群眾演員。說也不會太久,就是拍吃飯的戲。反正我們也要吃午飯的,我就答應了。
凱開車搭了我跟我老公,還有另外兩男一女去了MIT。進到那間屋子,看到一大堆衣服在地上,讓我想起了傑克倫敦的《百萬英鎊》。化裝的大姐讓我們換。我好容易找了件不是太肥大的旗袍,穿在我的衣服外麵還挺合適。然後還給我們化了裝。
我想化妝師真夠累的,連我們這樣隻露一小臉的群眾演員,還要化上幾十分鍾,那主角得花多長時間?裝扮完後,同去的人誇我滿有五四進步女青年的氣質。凱也對製片誇口,說她帶的群眾演員倍棒.
劇組的主要人員都在,見到了女一號朱媛媛。她穿了件火紅的旗袍,臉上的妝跟衣服的顏色有一拚。女二號袁立回國了,據說是受不了天天晚上睡氣墊床。劇組為了節約開銷,沒去住旅館,在凱家搭地鋪呢。 女三號我沒記住是誰。男一號,二號,三號都在,長得都平平,所以也沒記住他們的名字。用凱的話說還不及她帶的三個男群眾演員呢。
拍的第一場戲是慶祝抗戰勝利,牆上貼了大條幅,寫著這次集會的名字。男二號是主持人,開拍前他就一直念念有詞。這條拍了好幾遍,每次他都一絲不苟地看著牆念。連我都把那句話背下來了,他還在刻苦記憶。不過我還是挺敬佩他的敬業精神的。然後我們就一邊吃飯(真吃)一邊聽演講。每個人都給了幾秒鍾的臉部特寫,估計找到這些群眾演員不容易。
吃完飯,說還要拍一場跳舞的戲。飯桌很快就清走了,我們就站那兒等。副導演是個瘦小精幹的美國人,講一口地道的漢語,還帶點兒北京口音。他走過來跟我說要我到前麵去跟男一號跳。我說好,剛要走,他看到了我的旅遊鞋,說得去換雙皮鞋。
我就去找服裝組的人問,結果他們沒有備用的鞋。那幾位沒戲的大姐的鞋比我的大了不少,雖然她們樂意借給我,我也不敢穿。穿上了別說跳舞了,走路都要摔跟頭。
後來沒辦法,我隻好穿著旅遊鞋(還有旗袍下的牛仔褲)在後麵跳。心裏挺懊悔,怪自己天天穿旅遊鞋,不然到前麵去多露露臉,說不定哪個伯樂導演能看上我呢。當然了,都怪那個男一號也不是帥哥,如果男一號是陸毅同學,我沒準兒立馬去買雙皮鞋回來。
幾年後,去凱那個中文學校買籃球賽的票,是姚明所在的火箭隊對波士頓的Celtics。老公喜歡籃球,央告我去給他買票。見到凱時,她說她有“我親愛的祖國”的VCD,問我要不要看。
我當然要看了,又不是天天有機會上電視的主。那部劇有很多集,拍得很沒有吸引力。不過為了看到自己,我耐著性子一集一集地看。快結束時,終於看到我參與的戲了。看到了自己的那雙旅遊鞋,居然也沒剪掉。臉部也看到了,還有個幾秒種吧。看到自己在電視上,感覺挺不錯。不知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過過上鏡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