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不像中國其他地方動輒上千年的曆史,幾百年前天津隻不過是個渡口,皇上在這上過船,所以賜 名“天津”。天津是個移民城市,最早的土著天津人應該是七十二沽裏的那些漁民。近代最大規模的移民應該是清朝重臣李鴻章從安徽帶來的大批淮軍,所以天津口音頗似安徽口音,最有名的天津人也就是李鴻章,現在天津市還有李鴻章故居。
其實天津移民不僅僅來自安徽,而是來自全國各地。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是北京的門戶。隨著近代民族工業和殖民地工業在天津的迅速興起,天津周圍各省和南方均有大批移民來津,地主進城後成為資本家,大批農民進城後成為最早的工人階級。其中山西人善經商,山西的財主很多到了天津後就成了資本家。曹禺先生的著名話劇“雷雨”,據說是寫的他們家自己的事情,就是南方的地主來到天津後發生的故事。
由於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天津對外來人口有著很強的接納能力。不論你是來自何方,隻要你在這裏住上一段時間,大家都認為你就是天津人。從前我們門口住著一家人,男的是去內蒙的天津知青,在那娶了個當地姑娘,還生了兩個孩子。回城後一大家子全都回了天津,老婆孩子連天津戶口都沒有,一口內蒙口音,也沒個正式工作,一家子販菜為生。住的長了,大家都認為這一家子都是天津人,出來進去親切的打著招呼。
人們移民到天津這塊地後,各地民風民俗大融合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就形成了真正的天津人。天津人整體講很仗義,對人赤誠,敢擔當,有一股豪俠之氣。然而又是天津這塊地把天津人弄的很無奈,最後天津人的性格裏就多了幽默自嘲,甚至有些油滑。
當年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幾次從海上進犯中國,第一關就是天津的大沽炮台。天津的軍民絕對的豪俠仗義,對皇上那是赤膽忠心,愣是憑著土炮和大刀長矛和洋鬼子的洋槍洋炮拚,兩次大沽口戰役洋人竟沒占什麽便宜,就是進不了中國。直到第三次大沽口戰役,八國聯軍的炮火太厲害,天津軍民終於頂不住了,到處都是天津軍民的屍體。現在在大沽口的地方到處都是林立的高樓,交錯的高速公路。那個地方我可知道,我小時候那裏是一片大窪地,到處都是墳塋,而且好像根本就沒挖坑,就是在地麵上堆個土堆就把人買了。一到雨天,有些墳塋被水泡散了,都露出了裏麵的白骨。當時總覺得大沽口人對先人處理的這麽草率,後來大人才告訴我們,這些墳塋都是當年抗擊八國聯軍死亡的天津軍民,死的人太多了,根本埋不了那麽細致。
八國聯軍一旦攻破了大沽口,從天津到北京是一馬平川,無山無水,一點擋頭都沒有。八國聯軍一下子就攻到了北京。皇上一看天津守不住,那北京也不守了,帶上宮娥嬪妃,王公大臣就奔了熱河,首都不要了。於是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在京城一頓燒殺搶掠。
這八國聯軍也的確可氣,你既然要滅亡中國,那就奔北京,奔皇上去不就完了;他們沒有。搶夠了財寶,竟然把京城還給了大清皇上,退到了天津。洋人一走,北京人的生活複了舊,皇上還是皇上,臣民還是臣民。可天津卻慘了,洋人把天津分成大大小小很多租界,到處都蓋成了歐式的小洋樓,長期住這兒不走了。這時候血氣仗義的天津人真是無奈呀,這拚著命跟洋人幹的是天津人,到頭來被殖民做亡國奴的隻有天津人。
曆史有時候都是巧合,解放戰爭時期,林彪的四野那是虎狼之師,所向披靡,誰能頂的住?眼看東北野戰軍過了山海關直奔華北而來,誰都看的清楚,投降或者起義乃是全身而退的上策。天津的警備司令陳長捷把形勢看的真真的,已經開始和解放軍聯絡,準備起義。
和現在一樣,當年國軍北京和天津也是一個軍區,天津也歸北京軍區領導。北京的國軍將領是大名鼎鼎的傅作義。傅作義乃一代名將,那也是把局勢看的真真的,要想保全就得起義,於是也和解放軍聯絡。可這傅作義還抱著一絲僥幸,萬一共軍沒那麽厲害,根本滅不了我們,那投降不就太虧了嗎?畢竟傅作義手下也有五十萬精兵強將。於是要試一試,賭一把;可又不能拿北京拚,打爛了北京是中國人都沒法跟祖宗後輩交代,於是就盯上了天津。
傅作義是陳長捷的老上司,一句死命令“死守天津”,就想看看共軍到底有多大膿水。 這天津的司令一聽長官下了命令,立馬就不投降了。喝的是天津的海河水,天津人赤誠仗義的秉性騰的就冒出來了,修工事,挖護城河,埋地雷能用的招都使上;拚著地理熟,一條街一條街的拚,不信你就那麽容易打下天津。
誰知道林彪的部隊那真是虎狼之師,僅僅用了二十九個小時,固若金湯的天津城就失守了;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活捉,淪為戰犯,一進監獄就是好多年。北京的傅作義一看天津失守了,那北京我也不打了,起義!於是傅作義一下子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功臣,建國後官至水利部長。服刑多年後,陳長捷終於刑滿釋放。畢竟是國民黨高官,又是政治犯,於是也進了政協。有一年政協北京開大會,陳長捷竟然發現傅作義也坐那兒開會。陳長捷死活都不和傅作義說一句話,當年我可是仗義,赤誠,忠於長官,放棄了起義的機會;到頭來我是個戰犯,你卻活得滋潤竟然當上了部長。這就是天津人呀,空有這一腔豪氣,真的沒辦法,好無奈!
終於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可天津人似乎更無奈了。天津在半殖民地時期,天津的工商業得到大力發展,其經濟發達程度遠在北京之上。已形成了南上海,北天津的格局。但是天津離北京太近了,盡管有靠海的優勢,但大量的資源都吸去了北京,北京以空前離奇的速度迅速的發展,城區越來越大,吃掉的周圍縣越來越多,環也越來越多。可天津多少年還是建國之初的樣子,遲遲發展不起來,就是所謂的“燈下黑”。
現在中央終於看到了天津需要發展,京津一體化的構想正逐步實施;但這是建國幾十年後的事情了,很多時候一線城市人們都不提天津了,天津人的赤誠豪爽仗義的品性越來越消磨了,天津人表現給國人的更多的是無奈!
天津人吃虧就在“天津”這個名字上,離皇上太近了!
樓主、天津的兄弟姐妹們,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覺得那天津大哥的話有意思。
‘這八國聯軍也的確可氣,你既然要滅亡中國,那就奔北京,奔皇上去不就完了;他們沒有。搶夠了財寶,竟然把京城還給了大清皇上,退到了天津。洋人一走,北京人的生活複了舊,皇上還是皇上,臣民還是臣民。可天津卻慘了,洋人把天津分成大大小小很多租界,到處都蓋成了歐式的小洋樓,長期住這兒不走了。這時候血氣仗義的天津人真是無奈呀,這拚著命跟洋人幹的是天津人,到頭來被殖民做亡國奴的隻有天津人。‘
你是說半殖民地比那啥好是吧
海河上的不少橋的名字都和戰役有關。
天津人十分樸實,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