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 10月 6日
香港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在英國《衛報》發表文章,稱香港“被中國背判,被英國遺棄”。此前,她當年的上司、末任港督彭定康曾批評北京食言,未履行承諾。
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時代曾擔任首相私人秘書和外交政策顧問的鮑威爾勳爵則表示,英國已經盡力為香港爭取到了現實條件下可能實現的最大利益,並指香港的占中和學生抗議“不現實”。
撒切爾夫人訪華與鄧小平會談並簽香港問題聯合聲明時,鮑威爾是隨行之一。陳方安生曾是末任港督彭定康的副手。
不切實際
鮑威爾勳爵周日(10月5日)接受BBC廣播4台時事節目The World This Weekend采訪時表示,香港的示威抗議“不現實”。
他說,通過和平抗議示威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是對的;如果有能夠實現的具體目標就更好。
他認為,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的政治權力始終有限製,這在中英就香港問題達成的協定中很明確。
不久前,英國末任港督彭定康曾批評中國政府食言,對當年的承諾“賴賬”。
鮑威爾勳爵表示,這麽說不對;推高港人的期望,而這種期望又將無法滿足,這麽做“無助於事”。
他說,香港的自治程度遠遠超過當年中英談判時“我們認為可能取得”的預期。
他說,當年中英關於香港的談判中,英方在當時條件下盡了最大可能為香港爭取到了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的市場、自由經濟,以及繁榮,“但有些政治權利將永遠會受些限製,這恐怕無法改變,世界就是這樣”。
中國官方新華社的相關報道說,鮑威爾勳爵在采訪中表示香港占中參與者不切實際。
報道引述鮑威爾說,“香港擁有廣泛的自治權,自治程度遠超當年我們(英方)就香港問題與中國開展談判時的預期。香港享有比中國任何其他城市都更優越的條件,包括享有更好的政治環境。”
鮑威爾在采訪中緊接著還有一段解釋。他說,“但歸根結底,那都是中國城市。香港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租了一段時間。我們沒有在香港實行民主,一個原因是因為知道它早晚會回歸中國,而把完全的民主給了民眾之後,民主又被剝奪,那樣更糟糕”。
新華社報道提到鮑威爾稱英國在香港沒有引入民主製度,但未提後半部分的解釋。
鮑威爾勳爵現在是英國議會上院議員,地產開發商香港置地公司董事及英國政府亞洲關係小組主席。
陳方安生在《衛報》撰文批評英國對香港的民主抗議的“沉默”和比沉默更糟糕的軟弱回應,而這與“金錢主宰”的現實密切相關。
她認為,英國對香港負有道義責任,而英國的“失信”最令她傷心;英國未兌現“運用影響力保護香港及其自由”的承諾,現在英國的輿論也沒有公開批評中國。
小片烏雲
鮑威爾在接受BBC廣播4台采訪時,主持人問,香港示威學生可能會說,即使生活在沒有英國所理解的民主的國度,也不等於不能爭取,畢竟民主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是天生存在的,美英都不例外;麵對這樣一位學生他會說什麽?
新華社報道說,“鮑威爾建議香港年輕人珍惜現有的機會,充分利用好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
報道引用鮑威爾說:“如果我是一個香港年輕人,我會專心致誌地利用好現有的廣泛自由和自治權,最大限度地利用香港的就業機會、旅行自由、海外就業自由、教育機會等等,充分享用這一起。”
在BBC播出的采訪中,鮑威爾回答說,他在談“可能取得結果的現實性”,不是該不該抗議。
緊接著上述對青年學生的“忠告”之後,鮑威爾還有一段話:“香港政權並不嚴酷,生活也不是無法忍受,那裏生活水平相當高。可惜就有那麽一片也許是小小的烏雲。但生活就是這樣,它(烏雲)一直就在那兒。我不認為會有改變。”
(撰稿:郱書 / 責編: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