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參謀”》 第29節 作者: 俞天任 |
1969年6月28日,東京家庭裁判所根據日本《民法》正式宣告辻政信於1968年7月20日死亡。但他死沒死?死在哪兒?怎麽死的?沒人知道。有說是被巴特寮殺了的,有說是被當地殘留的日本軍人殺了的,有說被CIA殺了的,有說被英國情報機關殺了的,但是相信辻政信是被中國情報機關殺了的人最多,並且言之鑿鑿,說是被廣州軍區政治部的情報人員殺了的。 辻政信講完了,還有一位諾門坎的領頭人物服部卓四郎呢?等以後再來說那位吧。 日期:2007-5-13 08:10:43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四十一) 諾門坎一戰,皇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一個整編師團全部報銷,算交了學費,但是這些參謀們是不會長記性的,後來還是琢磨著要去打俄國人,那事以後再說。 可這時大陸戰場怎麽樣了呢?看起來似乎“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你看1938年1月16日近衛聲明就知道皇軍們又多猖狂了:“再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九月進行的武漢作戰,日軍勝利了,占領了武漢。在同時進行的廣東作戰中,日軍又於10月21日控製了整個廣東。 可是,國民政府還在,蔣委員長還在。雖然打得非常慘,有時都不能叫作戰,幾乎是單方麵地被屠殺,但是中國軍隊(無論屬於什麽黨派)還是在抵抗。無論是中國老百姓,還是國際社會都隻認蔣委員長的國民政府。那些皇軍們,是真正陷進泥潭脫不了身了。 到這時皇軍參謀們總算想起來老祖宗兒玉源太郎大將的一句話來了:“戰爭一旦開始,最大的課題就是怎樣結束”。這時候想要結束戰爭了。因為不結束不行了。為什麽?隻要看看從中日全麵戰爭爆發的1937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間日軍的戰死和戰殘(無法重返戰場)的人數就知道了: 1937年:5.1萬人;1938年:8.9萬人;1939年:8.2萬人;1940年:4.2萬人;1941年:4.1萬人。 這段時間內日本陸軍的全部兵力是70萬人左右,也就是每年要消耗掉陸軍的10%左右。 山梨縣有一個聯隊(團),戰爭開始就拉到中國戰場。一年不到就報廢了一半,給打殘了,隻好拖回國內休整重編。好不容易重編好了,又遇上太平洋戰爭,精銳部隊拉到南洋去了,又把這支半殘廢的部隊送到中國戰場,一年不到,又是60%的損失出來了。又殘掉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麽還要打呢?很簡單,賭徒心理:總希望下一把能出奇跡。就昭和軍閥來說,總希望“再來一擊”,把蔣委員長打慘了,蔣委員長就肯投降了。他們也就能夠從這個泥潭裏麵脫身出來了。股票市場上也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手裏拿了一把一路狂跌的股票,就是舍不得割斷,總夢想有一天會漲起來。其實那把股票早已經破產了。 而蔣委員長呢,和日本人的談判其實斷斷續續倒一直在進行,但是從來就沒有準備過投降。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到武漢,再從武漢遷到重慶。蔣委員長還放出話來,實在不行,就是遷到印度的加爾格達組織流亡政府也決不投降。雖然屢戰屢敗,但還是屢敗屢戰。 時代變了,再也不是大清的辮子軍進關的時代了。隻要國民政府不投降,日本軍閥就是找出100個汪精衛也沒有用。國民政府手裏有最狠的武器:國際支持。蔣委員長不肯和日本正式宣戰的算計就在這裏:怕美國置身中立。當然美國沒有置身中立對日本人也有好處,但是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傻子也看得出來日本人成不了第二個滿清。隻要慢慢熬,熬出黑暗的隧道就有光明。 日本陸軍呢,這時陷在石原莞爾早已預言過的大陸戰場,狼狽不堪。 南京淪陷以後,東京一片歡騰,日本人提著燈籠,在皇居(皇宮)前麵遊行,站在三宅的參謀本部陽台上都可以聽到“萬歲”的歡呼聲。 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宮薙仁親王當時在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那兒留下來的都是石原莞爾的親信。在陽台上站在薙仁親王邊上看遊行的今田新太郎中佐(還記得石原莞爾的9.18事變嗎?)對薙仁親王說:“殿下怎麽看國民的歡呼?” 薙仁親王沒啃聲。 今田新太郎說了下去:“殿下,這種歡呼是不是正在受苦的國民們在呼喊‘快停止戰爭吧’?國民們不要這場戰爭”。 日本軍閥其實心裏麵對這一點很清楚:這場戰爭是打不下去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從中國戰場撤退,但為什麽就沒有這樣做呢? 當時的日本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是一個法西斯的國家,但是邪門的是,它倒不是一個獨裁的國家:它沒有像希特勒,墨索裏尼似的獨裁者。即使是在東條身兼幾乎半個內閣的時候,塞班島一敗也就隻能下台,就是說隨便是哪個個人說話都是不管用的。當然它也不是民主的國家,那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麽國家呢?它是官僚的國家。你隻要看看這次日本的經濟危機居然能持續達15年之久這件事就能夠理解當時日本的決策了過程了。 就像現在實際掌握日本的並不是總理,大臣,而是那些高級公務員一樣,當時實際掌握日本陸海軍的其實並不是長官和將軍,而是那些專職參謀們。 當時從總體上來說,幾乎人人都說這場仗不能再打了,但是到具體怎麽個不打法,卻又人人都有具體問題了。這就是在日本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總論讚成,各論反對”。小泉純一郎搞郵政改革遇到的阻力也是一樣:不反對你改革,也不反對你改別人的革,但你不能改我的革。當時的大陸戰場也是這樣:不能再打了,或者別人都不能再打了,就我這裏再打一下蔣介石說不定就會投降了。 就這樣熬到了1940年3月30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終於下定決心,要在1940年內解決中國問題。參加會議的有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大將,次長澤田茂中將(陸大26期),總務部長神田正種少將(陸大31期),第一部部長富永恭次少將(陸大35期),第二部部長土橋勇逸少將(陸大32期),第三部部長鈴木宗作少將(陸大31期首席),陸軍大臣佃俊六大將(陸大22期首席),次官阿南惟幾中將(陸大30期),軍務局長武藤章少將等九人,會議決定如果1940年內無法解決(就是蔣介石還是不投降的話),日本單方麵撤軍,除在上海,內蒙繼續駐留少量兵力外,其餘全部撤出大陸戰場。什麽麵子不麵子的,現在不是談那個的時候,再打下去,連裏子都快沒了。 但是,曆史的車輪既然滾了起來,而且是在朝著徹底碾碎大日本帝國的方向滾動的話,那麽在沒有達到目標以前是不會停止的。既然有了一支天皇統帥的“皇軍”,還有一批無能而又狂妄的皇軍參謀們,在這些因素徹底消失以前,戰爭不會結束,而他們在沒有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前也不會退出曆史舞台。 曆史注定了這支犯下累累罪行的軍隊一定要滅亡,所以它沒有見好而收,全身而退的資格。 這不,剛剛還在垂頭喪氣的皇軍參謀們,又像打了一針興奮劑似的氣宇軒昂了。 出了什麽事?德國有個叫希特勒的瘋子,在歐洲打起來了。 日期:2007-5-14 07:18:36 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四十二) 先得把日本陸軍和德國的淵源及其日本陸軍怎麽上的那輛軸心國戰車說一下。日本陸軍親德,原因有相當多。從一開始建設近代化陸軍時山縣友朋,桂太郎等從普法戰爭的結果就決定下來了要學德國,後來請來的陸大的開山教頭梅克爾少校也是德國人。 還有一個語言上的原因,日本陸軍裏隻有陸大畢業生才能爬上去,而陸大畢業生裏陸軍幼年學校出身者占大多數。日本普通中學的外語是英語,而陸軍幼年學校的外語是德語, 俄語,漢語三者選一,就是說陸軍幼年學校出來的人不懂英語。 而所謂“軍刀組”(畢業成績前六名)更是幾乎為幼年學校畢業生所壟斷了。軍刀組畢業,有選擇去留學的特權,那些人很自然地都選德國,沒語言障礙嘛。你看東條英教,石原莞爾他們全是留德的。到後來陸軍三大衙門(陸軍省,參謀本部,教育總監部)幾乎成了留德派的天下。 嗯,那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輸得那樣慘,就沒有讓皇軍參謀們產生一點懷疑什麽的? 日本陸軍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教訓是很重視的,專門派過人去調查。但不派還好,一派就更親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