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設展覽 »對日抗戰
一、蠶食與鯨吞
日本近代自19世紀明治維新後,國勢驟強,對外政策更是窮兵黷武;而自清末以來積弱不振的中國當然就成為其首要目標。國民政府於民國17年底完成北伐以來,努力於消滅共黨叛亂與埋首各項建設,日本政府眼見未來中國富強可期,迫不急待地於民國20年起發動一連串流血侵略事件,對中國步步進逼,最後終於導致全麵戰爭的爆發。
(一)九一八事變
民國20年9月18日夜晚,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附近柳條湖之一段鐵路,誣指是國軍所為,遂以此為藉口入侵東北。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砲轟瀋陽城外國軍營區,隨即進占瀋陽。當時政府為蓄積實力,指示盡撤駐軍,不予抵抗。日軍遂於月餘間侵占東北大部分土地,並悍然不顧國際聯盟製止,籌組偽滿洲國,擁清廢帝溥儀出任執政。因此,國內各地遂紛紛展開反日運動,抵製日貨,抗日戰火已熊熊燃起。
(二)一二八淞滬戰役
民國21年1月,當東北戰火餘煙裊裊,日本又以上海抵製日貨以及僧人被殺為由生事。28日,上海市政府,被迫答允日人所提各條件,日領事已表示滿意,不料日本海軍仍進犯閘北。但此次卻遭我駐軍第19路軍奮勇抵抗,南京中央亦加派精銳第5軍增援。日軍進攻月餘,死傷萬餘人,期間三度易帥,屢增援軍,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其後日本援兵在瀏河登陸,國軍盱衡後路恐遭威脅被迫撤退。3月,英美等國出麵調停,中、日雙方遂於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軍始退。此次我軍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全國人心在此役之後大為振奮,證明日軍凶焰並非不可戰勝。
(三)長城戰役
日本占領東北後繼續得隴望蜀,將侵略魔掌伸進華北。於民國22年1月1日,突以大軍向我山海關進攻,激戰3日後,占領山海關。不久熱河省亦告失陷。蔣委員長即命軍政部長何應欽駐北平,國軍各部星夜北上增援,與日軍於長城各要口爆發激烈之戰鬥。我國軍各部合作無間,紛紛投入戰鬥,屢挫敵鋒於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各隘口。激戰由3月初旬至5月中旬,大小數十戰,我軍傷亡逾萬,日軍亦損失7千餘人,並被迫改變計畫,由山海關轉攻灤東,我軍以後路有遭遮斷之虞而後撤,長城各隘口因而失陷。此役之後,我政府為爭取抗日準備時間,與日方簽訂塘沽協定,日軍勢力正式進入華北。
二、國民政府的因應政策
(一)堅忍圖成
自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戰役以來,日本對我蠶食鯨吞、橫辱交加。此時不惟我舉國願戰,亦有興師抗戰的神聖理由,但政府以準備未周、共黨作亂、國防未固,所以力圖忍讓,委曲求全,無非是想藉忍讓以換取備戰時間,加強充實國力。
當時國民政府秉持「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信念,一麵與日本進行外交折衝,一麵積極進行各項建設,加強國防實力。
(二)整軍經武
1.在政治方麵
貫徹「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健全中央政府體製、製定訓政綱領、召開國民會議、製定訓政時期約法、加強對國際聯盟及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外交關係。另外加強建設川、康、滇、黔各省,宣慰青、新等邊疆地區,以建立穩固的大後方基地,作長期抗戰之準備。
2.在軍事方麵
聘請德國顧問加強整建陸軍部隊、健全各種專業軍事教育、購儲軍械、統一裝備、於內陸省分發展軍需工業。空軍方麵亦增聘美、義等國顧問,建立航校訓練飛行員,添購各型戰機,建立防空係統及設施。同時,強化海軍戰力,整建江防海防要塞,以及逐步推行徵兵製度、普及國民軍訓教育。我陸、空、海軍經整頓後戰力大幅提升,而軍訓與兵役徵兵製度的健全更是日後國軍抗日人力資源的關鍵。
3.在經濟方麵
製定經濟建設綱要、充分運用及儲備國家財力物力、推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發國防資源、力謀自給自足,實行法幣政策、發展交通、拓展郵電,期民生與國防合一,抗戰與建國並重。
4.在心理方麵
復興民族傳統文化、實行新生活運動。使全國上下均能堅忍不拔,艱苦共嘗,冒險犯難,英勇殺敵,支持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