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畝園

溪畔覓鶴影,東籬采新菊
正文

再說北京的吃

(2017-01-22 09:57:43) 下一個

再說北京的吃

---吃貨吃在北京的一點兒感想 (二)

這次回國終於圓了我的一個夢,這就是又吃到夢寐以求的元宵了。元宵,這是個講究時令的食品,不到元宵節是買不到的。所以曆次回國都不能如願。這次回國,雖然離元宵節還有些日子,可是稻香村居然開始賣元宵了,這真是讓我驚喜得不得了。雖說這兒的元宵隻有四種餡兒:山楂白糖、五仁、黑芝麻和巧克力(這個餡兒我可不愛吃)。但可真讓我解了饞了。我連著買了好幾回。中間還有幾天賣斷了貨,(這可不能賴我買得多,看來還是真受歡迎。)好在馬上又來了貨,讓我可著勁兒地買。

元宵就得是新鮮的,現搖出來的才最好。不像那個湯圓,凍在冰櫃裏,拿出來煮吧煮吧也能吃。所以這兩者的味道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元宵還不像湯圓,自己揉吧揉吧就能做。元宵是搖出來的,不那麽容易。我自己也仿照著店家搖過一回,完全不成功。煮熟的元宵,皮子是軟的,但又有些嚼頭,不像湯圓隻是軟得一塌糊塗。其實元宵,我最愛吃的是炸的。炸好的元宵那真是外焦裏軟,別有風味。想當年我為了吃炸元宵,把自己嘣了個滿臉花,差點兒毀了容,額頭上的疤痕很多年後才消退。看咱吃貨為了吃,也是滿拚的吧!

這次回國因跟先生的哥嫂同住,人家把廚房收拾得一塵不染,我實在不好意思烹炸煎炒,所以也沒吃成炸元宵。很是遺憾。後來想想,回來時真該整它一盒子元宵,帶回家來,那不就是煮是炸,盡由咱的性子了嘛!

每次回國,都一定要去掃墓。不論是誰陪我去,回來時經過羊坊,他們都要請我在那裏吃一頓涮羊肉。當年北京人吃的羊肉都是從古北口來的,經過羊坊進京。這裏大概算個集散地或中轉站,這裏的羊肉館子自然也就不錯了。如今他們還都說這裏的涮羊肉地道。吃過幾回,也確實不錯,鮮,嫩。而且不像城裏的有些涮羊肉的館子, 改良得花裏胡哨的。這裏的涮羊肉,樸素、傳統、原汁原味。

今年去掃墓帶了兩個美國長大的外甥,這兩個小假洋鬼子居然不吃羊肉。沒轍,我們隻好另覓食處。這次涮羊肉沒吃成,我倒也不太遺憾。因為前些日子我在網上買了一個切羊肉的小鍘刀,切出的羊肉不比飯館子的差。所以想啥時候吃,就切上兩盤子。雖說美國的羊肉比不上咱古北口的,但也將就了。

想吃羊肉,現在北京又多了些去處,就是駐京辦-內蒙古的,新疆的,烏魯木齊的......,反正挺多的。每次回國哥嫂總會帶我們去一處,什麽名字我可搞不清。那裏的烤羊肉串很有特色。紅柳枝串著,肉塊兒挺大的,肉有些肥,吱吱冒著油。咬一口又嫩又香,這是街上那些十元、十五元一串的小羊肉串完全無法比的。

可是在北師大對麵的稻香村點心鋪的旁邊有一個小窗口,那裏賣炸肉串,卻總是排滿了人。那可不是一般的排隊,我每次路過,看到總要排出多半條胡同。而且每人還隻限買十串。這又不知是新發明的,還是來自於哪方的新食品。看起來小小幹幹的肉串,不知咋會有那麽大的魅力,會這麽火。可惜我沒那耐心去排隊來買一串嚐嚐。

對了, 還有那個新疆餐廳的自製酸奶也是特別好喝的,稠稠的,酸甜正合適,還帶著一層果料。

說到酸奶,我還是喜歡正宗的北京酸奶,特別是那種瓷瓶的。北京的酸奶比起美國的,不僅味道濃鬱,口感綿柔,而且甜酸適口。更奇怪的是,我對美國的牛奶中的乳糖過敏,以至於連酸奶都不能吃。可是吃中國的酸奶就沒有問題。在北京的超級市場裏,酸奶的品牌口味繁多。有一種小塑料盒裝的”老北京酸奶”, 還有一種“經典老酸奶”都和那種瓷瓶的味道差不多,是我在北京眾多酸奶中的首選。

在北京超級市場的貨架上,夾雜在一堆中國品牌的酸奶中,我也看到了我們在美國日常吃的最普通的一種酸奶”Yoplaip”,包裝一樣一樣的,但它也有了一個中國名字叫“ 尤諾”。看看價格可有點兒貴。當然,坐了趟飛機身價自然也就不同了。

北京就是這麽一個南北薈萃,中西結合的大熔爐。甭管哪兒的食物,隻要好吃,北京人都肯端到自家的飯桌上;甭管哪兒的文化,隻要優秀,北京人都會毫不經意地把它揉入到自個兒的文化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