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愛叫做中國式父母的愛。
他們象無處不在全方位360度掃描的攝像機,使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監控之下無所遁行。使一切違背循規蹈矩的軌道的萌芽,毀於無形。
他們焦慮,嚴格,苛刻,一絲不苟。
孩子的成績,沒有得A,將經曆一場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滌蕩; 孩子的鋼琴沒有練夠2小時,將遭遇秋風掃落葉般的指責謾罵。孩子沒有考上名校,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和貶損。孩子整日被置於一種競爭和緊張的戰鬥狀態中。
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害怕孩子不如別人,害怕孩子上不了名校,害怕失了光宗耀祖隨時炫耀的顏麵,害怕孩子找不到賺大錢的工作,害怕孩子找不到優秀的伴侶……這些害怕的目標逐漸變成焦慮,不僅會侵蝕我們的親子關係也同時將毀掉我們的健康。而且,父母如果不從這個焦慮的漩渦中解脫出來,這個焦慮的單子還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和增長。
人生一切的目的和活動範圍,都圍繞一個中心,進名校;兩個基本點,掙大錢,跨入精英階級。路是父母選的,孩子跪著爬也要爬進名校。孩子的愛好和特長,夢想與興趣,在大是大非的爬藤進名校麵前,都是無足輕重的煙塵浮雲。孩子乖巧聽話,言聽計從,按照計劃按部就班,進入心儀名校,一切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旦發現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膽敢懷有自己的夢想,違背父母的旨意,不服父母的安排,那就要出現雞飛狗跳天下大亂的動蕩局麵。作為父母,我們當然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起居,讀書學習,未來前途和社交友情。但當這些關心,變成了一種執著,一種負擔,一種監視,一種要挾,親子關係,就無可避免的走向了我們期望的反麵。
愛的反麵不是恨,而是逃跑。
孩子象躲避瘟疫一樣,躲避父母的監視和控製,就是照出親子關係是否已經進入誤區,是否健康正常的鏡子。
許多人將父母“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的說辭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掩蓋之下,父母對孩子一切的過度掌控,以及不停的批評指責,不斷的施壓和打擊,就變得名正言順。
父母焦慮的情緒,像病毒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施加給孩子,往往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外傷。而是,深藏在內心深處沒有傷口的痛苦。有位認識的中國人,他的女兒大學學的律師專業。他常常自豪的向我們宣稱,到美國來,咱衙門裏終於有自己人了。 這種下一代為自己揚眉吐氣的自豪感是可以理解的。在國內,無權無勢沒有人脈的平頭百姓難於出人頭地,所謂“寒門難出貴子。”來到美國,通過兩代人的打拚,通過孩子的努力學習,勤奮上進,而實現階級的逆襲和圈子的跨越,這是值得慶幸的。然而,父母退一步想一想,孩子如果僅僅為了實現父母的設想和計劃,而被迫放棄自己的真正夢想,一輩子背負沉重光宗耀祖的枷鎖,在孝道和實現自我的糾結中,將是一種怎樣的摧殘和悲哀。
當年被譽為冰上皇後的華裔運動員關穎珊,除了奧運會她幾乎囊括了世界各種冠軍頭銜。然而,兩次參加奧運會,卻都痛失金牌。後來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她惋惜的承認,關鍵時刻,想起奶奶父母家人,為家族爭光的心理壓力引起的焦慮,導致她發揮失常,與奧運金牌擦肩而過,成為遺憾。
最近讀到一位34歲的母親,拋下家庭和幼小的孩子跳樓身亡的故事。原因是,她曾在上海年薪百萬,但因為沒有上海戶口,孩子無法注冊上學。她決定辭職搬到深圳,因為他們在深圳有學區房。 一家人搬到深圳後,她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履履受挫,很難找到能與在上海相匹配的薪資,在焦慮和絕望中,縱身從30幾層樓躍下。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就在她死後的第二天,她的手機收到了用人單位條件優厚的聘任信息。我相信她是愛孩子的,但是她的焦慮控製了她的正常思維,沒有留給自己轉念一想的機會,讓衝動占了理智的上風。她沒有想到,她所帶給孩子和家庭的,將是一生怎樣的痛苦而慘烈的記憶。
我們中國人,熱衷於智力投資和教育投資,願意花大錢花大氣力買學區房,上天才班,每天無縫銜接的上補習班,卻很少化時間和精力關心自己和孩子精神方麵的健康和情緒的健康。動不動歇斯底裏情緒大爆發,像病毒一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淫威下,選擇沉默。並不是ta 真的認同父母的觀點和做法,可悲的情況是,ta可能已經放棄抗爭的可能,胳膊擰不過大腿,識時務者為俊傑,不投降,難道等著被批鬥而亡?
我們在忙著將全副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業上時,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情緒的健康,最終將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在常春藤盟校工作了24年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教職。他的《精英教育的劣勢》的文章,曾引起巨大反響。他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對精英教育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他在書中描述到,“美國心理學會曾經公布一份名為《大學校園的危機》(The Crisis on Campus)的報告。該報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無望”;接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12個月中,由於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大學校園的心理谘詢服務的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攀升,現在幾乎門庭若市,應接不暇。在接受過服務的學生群體中,被診斷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數量翻了3倍,接近整體人數的一半。 麵對挑戰,越來越多的學生會選擇依賴抗抑鬱或者抗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應對困難和諸多的不適。有些學生會選擇中途休學或者夢想著休學。”
從小到大,這些年輕人為了名校的炫目光環而奮鬥。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以及自己真正的夢想從未被認真的尊重過,更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一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女生更加坦白地總結了自己的過去、現狀和將來:“我討厭自己的活動;討厭自己的課程;厭惡高中裏所做的一切,而將來的工作也將會是令人厭惡的。我將如此度過餘生。”聽了這種內心的獨白,做父母的將會有何等的震驚和遺憾。
很多孩子懂得如何做一位“好學生”,但並不懂如何獨立思考。 許多中國父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談孩子的幸福快樂,就是主張孩子遊手好閑不思進取前途盡毀。 給孩子成長空間,就是縱容玩樂不學無術,就會輸在起跑線上而進入萬劫不複之地。
其實父母的焦慮才可能是摧毀孩子自信心和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為了光宗耀祖而學,為了父母的臉麵而學,為了打敗對手而學,為了成為精英而學,惟獨忘了為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目標而學。
在理解和被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學習的目標才可能成為孩子自己的動力。
如果父母在工作單位,受到老板同樣的對待,像電影《The Truman Show》一樣被全麵監控,每分每秒都要按照老板的旨意操作,少有懈怠和走神,便被指責謾罵貶損。估計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堅持,不逃走就可能成為精神病或抑鬱症患者。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鼓勵孩子的不同,沒有必要都去走相同的道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要想孩子有個健全的心理體係,可以淡定而從容的應對真實社會的挑戰,父母自己就先要治愈自己的焦慮,以平和欣賞的心態對待孩子每天的努力,而不是虎媽般的瘋狂摧殘和控製。
避免自己成為狂躁焦慮的虎媽,不僅使自己可以享受生活,還可以使孩子免遭精神的荼毒。要不然有一天父母不幸被兒女歸入“父母皆禍害”的黑名單裏,任憑兒女再成功再有錢再風光,卻損失了親情損失了健康快樂的親子關係,人生又有什麽意義呢?
學鋼琴,學跳舞,學畫畫,參加社團,上補習班爬藤進名校,都是好的,但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絕非僅隻這些,還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屈不撓的意誌力,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麵對問題解決問題,麵對困難不氣餒,不依靠,不消沉,不退縮,不放棄,才是培養孩子最基本的原則。
焦慮的實質其實就是信任危機,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它不會改善任何關係和結果,隻會攪亂你的腦袋,偷走你的快樂。
相比於整日焦慮孩子的未來,比較明智的方法應該是立足當下,珍惜和享受一去不會再來的與孩子相處的今天和明天。
從焦慮到放棄焦慮,中間隔著的無非就是兩個字:尊重。
每星期五上午更文,敬請關注!
節日愉快!
“有種愛叫做中國式父母的愛”-- 分析這種愛可以做博士論文。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單純為了讓兒子遠離中國同學從好學區裏搬出去。她對我直言不想讓孩子受到扭曲心理的影響。
投給學校大筆資金?給學校帶來名人效應?
這些犧牲幼年童年擠進藤校的老中現在不會給學校帶來好處將來也渺茫。幾十年來轟轟烈烈的進了藤校連拿到藤校教職的都鳳毛麟角,為啥爬藤?
韭菜好文章。 可能沒辦法, 我們當父母的也靠讀書出來的, 別的也不會, 隻認讀書一條路, 結果把孩子逼上梁山。。。
韭菜周末好
是要尊重孩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