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2021 (58)
2022 (52)
2023 (51)
2024 (45)
近期,關於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討論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媒體、自媒體紛紛聚焦,輿論聲浪此起彼伏,廣泛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
作為曾經大一過的男生,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後,不禁思緒翻滾,感慨萬千。
江城寶地,珞珈山下,美麗的武大校園本應是莘莘學子刻苦求學,放飛夢想的神聖之地,然而就在這裏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事件回放:2023年的7月,一位大一姓肖的男同學在圖書館自習,碰巧對麵坐著一位讀研的楊同學。不曾想這位學姐“明察秋毫”發現肖同學反複用手揉搓其大腿根部,並主觀地認為該同學是進行自慰,從而對她構成了性騷擾。她偷偷地錄製了視頻作為證據記錄肖同學的行為。
之後她和肖同學對峙,並迫使對方違心寫下道歉信。然而這位楊同學卻一不做二不休,要求學校對肖同學以“性騷擾”為由再次書麵道歉,取消其一切評優及保研資格,並對交涉過程進行錄音。
可是,經過監控調查,學校並沒有發現肖同學對楊同學的任何性騷擾的所謂的證據。楊同學不滿學校對此事的態度和提出的私下裏解決的方案,於是她在其微信公眾號平台發表長文《關於我在武漢大學圖書館受到性騷擾這件事情》,引起了網絡輿情。也許迫於輿論的壓力,學校成立了專門工作進行調查並對肖同學給予了記過處分。
在工作組成立的同時,忍無可忍的肖母和肖同學也向警方報案稱被誹謗。因為肖同學是被徹底冤枉的,楊同學指控的所謂性騷擾,實際上是楊同學罹患的濕疹複發而不得不隔衣抓癢,而且有詳細的就診記錄為證。
校方的一紙“公文”帶來的排山倒海的輿論風暴和網暴,幾乎徹底毀掉了肖同學自己和他的家庭。肖同學本人因此患上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並被評估有80%自殺或自殘風險。有報道指出,肖同學的爺爺無法忍受這種屈辱和打擊,幾個月後鬱鬱而終,姥爺得知消息後當場氣暈,至今還躺在病床上,成了植物人......
2024年初,這位楊同學再次對肖同學窮追猛打,開啟了民事糾紛訴訟程序以性騷擾來指控肖同學,要求肖同學在省級或以上報紙上刊登公開道歉,並支付精神撫慰金。
然而幸運的是法院一審宣判,肖同學的行為不構成性騷擾並駁回了楊同學的不實指控。這個判決讓武漢大學的“處分決定”情何以堪?
敗訴後,楊同學還不斷地地在多個平台發表言論,炫耀自己“已經通過法考啦,之後還會繼續美美讀博”並譏諷肖同學“保研會很困難吧”,而且揚言肖同學申請到哪所大學,她的性騷擾的舉報信就會跟到哪裏。
最終,楊同學一係列持續性舉動引發了網絡輿論的普遍反感。有正義感的博主們開始理所當然地開始密切關注和口誅筆伐這位楊同學的做法。而且隨著更多的信息披漏,她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被發現多處低級錯誤,譬如杜撰了並不存在的《離婚法》、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年份寫成“1049年”等並出現了大量錯別字及錯誤表述等,這位法碩“高材生”學術水平也受到了質疑。
縱觀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似乎就是一個現實版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真令人哭笑不得。
大學圖書館理應是學子們聚精會神看書學習的場所,但這位楊同學或許因主觀誤判,反而過度關注男生的舉止產生主觀揣測,並進行秘密拍攝進而對男生進行誣告。而這位過於退讓、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男生不但沒有義正辭嚴地予以駁斥,反而在對方誘導下寫下了“道歉信”。根據事件的真相,明明就是那位楊同學在對無辜男生的行為產生誤判並秘密錄像!怎麽忽然間變成了受害者一方?公眾不禁疑惑,這種錯位的指控與輿論走向,是否反映出製度和觀念上的漏洞?
試想,如果肖同學當時理直氣壯地挺起腰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就地回擊對方未經證實的指控的要求,而且可以有理有據有節地控告對方,那會是什麽結果呢?
若肖同學自信勇敢一些,就會毫不客氣據理力爭:“你擅自拍攝並散播視頻已涉嫌侵犯隱私,甚至構成對我人身尊嚴的傷害。我有權控告你性騷擾!”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有效及時阻止事態的蔓延,對自己也保有更完整的尊嚴。
不幸的是,一場原可避免的風波,終因誤判、退讓與執念而釀成三敗俱傷的結局:受害者身心俱毀,加害者自取其辱,學校聲譽亦被拖累。令人扼腕。
作為中國百年名校,武漢大學不該淪為個人鬥爭的戰場。學子之間理應互敬互助,坦誠友善;即便誤解,也應以寬容化解,而不是訴諸輿論極端對抗。
這場事件已大致水落石出,塵埃落定,但其所揭示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在性騷擾防治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既要保護弱勢者,也要警惕指控權利的濫用。否則,在道德恐慌的名義下,每一個人都可能被當作“假想敵”審判於網絡輿論之下。所以每一個個體、每一所高校都需更加理性、克製與公正。
願此事件作為反麵教材成時刻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遇到類似事件時一定要做到:慎用指控,冷靜判斷;尊重他人,守住底線;伸張正義,亦要審慎從容。
我們的社會需要公平、正義和擔當,需要友善、包容和感恩。但願通過這件事,“楊同學與肖同學們”都能引以為戒,用陽光豁達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不再以傷害為代價來踐行自己人生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025年8月6日 )
“若肖同學自信勇敢一些” 是這個反思。我準備和我兒子談談這個案例。
順著這個思路,如果輔導員細致自信勇敢一些,如果學院相關人員細致負責一些,如果學校相關人員細致負責一些,如果平台負責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