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小屋

荒原有小屋,不鎖門,路人可進來歇腳。桌上有文字,請隨便翻閱。無興趣的就別睬它,不屑的就“呸”它,憤恨的就塗上幾罵句,沒有關係哈!
正文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2017-01-26 18:11:42) 下一個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上班開電腦,忽見FB(臉書)提醒-有內容。於是溯源而上,原來老友祝我生日快樂也。

掃了一眼屏幕,不禁心中納悶:怎麽會有那麽多生日快樂?細看之,心中更納悶:去年的生日快樂和今年的生日快樂怎麽都聯在一起了呢?細想之,突然醒悟:吾不上社交網FB已一年了;  這一年間無人來過;登陸的密碼也是忘記的;得此三悟,不禁啞然失笑。原以為自己出世已久,靜然於世外已無人記掛了,怎想舊友仍不棄而尋之問候,遂感由衷的溫暖!

 

一年裏雖然沒有上過臉書,但其它的網還是有所瀏覽的。常見老友們躍然於網上,活動眾多,成就斐然。老友們優秀,自不缺粉絲大眾,一有冒泡,讚美之言之符就會蜂擁如至,作為世外人的我還是獨欣賞並樂之了。

 

回想這一年間自己忙了些什麽,真也沒有閑著。生意營生上的事較俗,不屑說了,隻說之外的事。因為找到了40年前的吉他大哥(我稱小朱哥), 又聯係上了當年的幾位琴友發小,去年飛去會了麵,於是就有了新的生活內容。“少時的朋友經過40年的滄桑,大概難以再趣味相投了,”跟發小琴友見麵前我有些許的擔心。會麵後,相互間仍然感到情投意合,談笑甚歡,這實在是珍貴難得。再次離別後,懷舊情感揮之不去,於是就想著要寫幾個回憶小文章,想把40年前的那段純淨的感受記錄下來。內容大概會是:江南古城,青磚灰牆,小巷曲折,琴聲回轉,春風輕拂,路燈昏黃,男女少小,熱茶談笑,雪夜明月,別離影消

 

設想中,這些小文章應該有當時的灰色高牆,小巷曲折,路燈影長的照片相附。這種景色在如今的國內倒是有恢複的,去拍些來不會太難。文章打開後還應該有背景音樂出現,音樂自然是要古典吉他名曲中的段子,還須由作者本人親自彈奏,錄音和編輯,這些就有難度了,但這是必須的。對自寫,自拍,自彈,自已錄音編輯的構想,尤其要等彈奏的水準達到後才動筆的計劃,與現代生活的模式是不相符的,此處孤寂,正好享受。這裏麵一點點的瀟灑飄逸,一點點的恬靜堅毅,乃小朱哥之風格也。下麵讓我簡略講一下他吧!

 

終於,隔著重洋找到了他,在電話中我說想彈吉他了。最後好像還問了:牆上的那張照片是否還在?40年裏, 奔東忙西,那張照片的美感始終在我心中。幾個星期後,我收到了一個大大的厚重的信封,裏麵是一些古典吉它曲,其中有幾張曲譜是用鋼筆手寫成的。在後來的電話中,小朱哥說:他幾次搬家,我們當年彈過的老曲譜已經遺失了許多。有一個曲子,幾乎沒有人喜歡它,而我卻情獨鍾於它。這次,他憑著記憶用鋼筆一個符號一個符號地記下來,信中還夾著一張大照片。他怎麽知道我說的就是這張照片?他怎麽知道我很喜歡它?他怎麽知道我沒有好意思說想得到它?--小朱哥把它寄來了。顯然的,他周圍已經沒有人愛看這張照片了,因為他是從成堆的紙箱中翻出這張照片的。他去照相館翻印,翻印時失去一些細節,但它的韻味,對我來說,仍在!

 

文革時期,鋪天蓋地的是工農兵和偉大領袖的畫,無一例外,都是大紅大綠和橫眉冷臉。是一個仲夏的傍晚,我第一次去小朱哥家,那是一座民國時期的高牆大院,各房間的內壁是木板的,木板的顏色是深深的“荸薺”色,高貴典雅。在小朱哥房間的一麵牆板上,隨意地掛著一張黑白的照片,平靜恬淡。我看了它,沒說話,再也沒有忘記它。革命的鮮麗與人性的朦朧,我擁抱了後者。自那以後我離開了打架,拷狗打貓的小混混生活,後來自學高考,照片透出的平靜,謙和,細致是我心中美的標準,它讓我一路尋找著,收獲著世上的美好。照片像是少年時代暗戀的情人,多年來,潮起潮落,未忘其美。40年後,繁華漸退,驀然回首, 燈火闌珊處,情人未老依舊。我沒有想到還會再彈那些老曲,還會再聽到小朱哥那醇厚的,如奶油般潤滑的男中音。

 

在信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出身(當年是諱說的):他祖上是中國曆史上的顯赫人物。當年上海租界有兩條馬路曾用中國人的名字命名過,一條就是他祖父的名字。小朱哥身上透出的溫文爾雅與眾不同,此乃幾代名門望族之傳承,非一時暴發後所能效仿造作得出來的。我們隨後開始了通信 ,我 不用電郵,用傳統的郵寄方式。過程和環境是幹淨清爽的,全然沒有網絡中“賣萌”和“嘩寵”的氣味。他是貴族式的全手寫,我的定力不夠,隻有信頭信尾手寫,中間的就用打字了。寫信-看信-寄信-等待回信,整個過程都充滿著舊時代的一種文雅。郵路萬裏,一站又一站,薄薄的信箋吸附著沉甸甸的時間和情感,…。有時,我會在信封上加寫一個老派的名稱,想到郵局的分拈員和郵差必會念它,並因此讓他們有了一種古老的感覺時,我就會在心裏笑起來。將來我要寫的小文章,無論是達到或沒有達到向往中的那種雅致,它使我已經感到了現在的雅致。

 

每天玩琴不止,不斷進步的技藝讓自己享受著古典音樂的優美,還享受著想像中小文章的清新。重撥如雕性情,輕勾如琢思維。每當讀著名曲背後的那些故事,讓人仿佛正乘著小船,在浩瀚的曆史江河中,隨著音樂流水緩緩而行,觀兩岸的古景古色,心曠神怡。愛烏及屋,我也開始對琴的材料,形狀,規格,檔次和品牌感興趣了。不同的木料,不同的弦,不同的形狀會發出不同的音色,細膩至極,如人情感。練習中,感到手指不能如少時那麽的靈活自如了,名曲《阿罕布拉宮的回憶》每分鍾500次的撥弦速度很難穩定保持,那也沒有什麽,不圓滿的美好就是真實的美好。一生中奮力追求過各種領域中的至高,過程中的艱辛卻正是美感的基石。名譽,地位,錢,不快,不如意,唉,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理會這些,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太多了!

 

今年還會像去年那樣-不閑著。生日時再去看臉書,再看那麽多連在一起的“生日快樂,再由衷地感謝大家。

 

對朋友們的祝福,本來隻想寫兩句回複,網上嘛,就該是那樣的不花時間。誰知一開寫卻沒有止住 ,競成了幾十條“兩句”。過程中,不時想“就此打住“,直到一句話飄入腦中: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於是安心寫完,還回去潤色修改。實際上,人的一生總是在還,有些是自主的,有些是不自主的罷了。

 

對了!那張照片被標起來,掛在書房裏了。它是發黃的,卻是豐厚的,美的!

 

2017126日星期四 農曆臘月二十九。

加州

==

文字發表後的幾天去看了一下,文中既然說了古典吉他,卻沒有吉他曲相襯,感到不妥,於是想去彈一曲來補上。開始時,是想配索爾的作品35 22b小調練習曲,俗稱“月光的,錄音後感到彈奏的水準尚不達。鑒於此文是有時間要求的,朋友祝你生日快樂那麽多天了,必須要盡快回複才好,於是就對《Romance De Amor》略作修改配上了,祝朋友們新年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