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C 在 海歸主壇 發貼, 來自【海歸網】 http://www.haiguinet.com [猶太人的孩子上學的時候,最先接觸的就是“箴言”裏的一句話,即“知識從敬畏上帝開始”。 人有選擇善或惡的自由。對這個選擇,上帝是不會加以幹涉的。人如果順從良知,“惡的衝動”就會在心中萎縮。但是,如果放任“惡的衝動”,良心就會萎縮。那時,良知的呼叫微弱得連本人都聽不見了。 猶太人每年都有贖罪日。在贖罪日裏,猶太人會在上帝的麵前清算自己一年以來的罪過。 信息爆炸和強烈的商業主義將日本人從意義深遠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奪走了。現在,日本人隻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們日本人是不是應該一年一次回歸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靈呢?] 總結的真好。先是讓人認識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會犯錯誤的。然後,教育大家要謹記時刻選擇行善。最後,每年給人以改正錯誤的機會,承認錯誤,放棄包袱,重新開始。 我們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行惡都是後天的問題,所以製造了各種係統來防止壞的行為。可不知,如果不改變人心,就會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 結果。人總是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很多年前本人曾在日本住過8年,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從大阪做火車去到北方的城市紮晃,隻用了120日元(=1美元),正 常的話要1-2萬日元。日本的鐵路係統很講究防止人蹭車,所以每一個出站口都使用自動檢票機。中途不檢票。這個人就從大阪上車,買了最便宜的120日元火 車票,上車,一路做慢車去。第2天,到了紮晃,給他的朋友打電話,讓他的朋友拿2張月票,接他,通過自動檢票機順利出站。 最近工作的關係經常回國,也有機會跟各種人交流(從上至上市公司的老總,到酒店大堂工人和農民工)。總得感覺是,1)大家都忙,2)窮得隻剩下錢了。為了錢沒有廉恥和道德。隻有錢是硬道理。 ==============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原罪概念的成立 如果根據《聖經》所述,上帝創造了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而他們卻不顧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結果被從伊甸園中驅逐出去。因為這次罪過,亞當和他的子孫都被定為死罪。這個故事被英國的宗教詩人記錄在以這個故事命名的大型敘事詩《失樂園》當中。 人生來就背負著亞當的原罪。基督教認為,要解脫這些原罪,就要求助於基督。隻是,新約《聖經》裏麵沒有“原罪”這個說法,它這隻是後世的神學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 關於“罪”這個問題,辯論家們和傳道士保羅都沒有直接用“原罪”這個詞進行過論述。基督教方麵堅持認為,原罪論的理論根據是放在保羅的書簡和羅馬書籍裏 麵。其實,保羅本來想主張的是:人類的祖先亞當犯了過錯,失去了赦免的希望之後,罪和死亡就成了人類生活的現實;如果耶穌基督死後能夠複活,人們就應該相 信他,而歸依他的人就可以從死亡和罪過中解脫出來,做到靈魂不死,永遠地享受生命。 保羅主張的是每個人都受到罪過和死亡的困擾,而且整個人類曆史都是如此,而不是想強調是由亞當造成了原罪。 基督教之所以有以上的說法,是為了強調要解決罪與死的問題,就要依靠基督教。為此,他們把亞當的過失搬了出來進行論證。對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猶太拉比和羅 馬人當然不能無動於衷。為了澄清這種錯誤的認識,他們對“罪”進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詮釋,但他們並沒有要求自己的同胞也去進行繁雜的討論。 對於猶太人,“原罪”是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所以不需要去說明。因為新約《聖經》裏麵沒有“原罪”的記錄,所以人們也就不可能從舊約《聖經》裏麵找到這個 充滿詛咒的字眼。猶太人承認“原罪”這個基督教用語是中世紀(也可能是從公元十世紀)開始的,那時盛行猶太教和基督教在神學方麵的論戰。時至今日,猶太教 的神學典籍也不接受任何帶有“原罪”字樣的記錄。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猶太教義上的罪 作為基督教來源的猶太教,是怎樣定義“罪”的呢? 希伯來語中有好幾個詞表示“罪”的意思,主要是赫特(罪)﹑俳夏(過失)﹑阿邦(不義)和拉阿(惡)。這幾個詞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脫離正道”。赫特的 原意就是迷路和走錯方向;俳夏表示謀反和**;阿邦是故意歪曲事實的意思。所以,“罪”就是無視已經存在的正確道路,走向歧路或是其結果。 保羅有句名言,“罪在有律法之前就存在了,隻是有了律法罪才被明確”。法的重要作用就是明確何為善惡,何為正邪。 即使在今天,一些熱情很高的猶太**在他們的生活裏,還是非常細致地遵從著《托拉》裏的規定,把它們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命令。但說到人間的倫理道德,就不 能因為法的經存在而做機械式的遵守。在西乃山上接受“十戒”以前,猶太人實質上是不是一個沒有律法約束的﹑鬆散的群體呢?不是這樣的。“社會秩序”在以前 的猶太人社會中就存在了,而且一直被默默地遵守著。這對猶太社會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 《聖經》雖然可以稱為是“律法的典籍”,卻不是自始至終都僵化不變的。從這一點上看,猶太人總是能發現事物的積極方麵。例如,《摩西五經》就不是來於“十戒的授予”這個官方的報告。 作為《摩西五經》的第一卷,《創世記》中有上帝和人的對話。那是一係列的敘事詩,說的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向神問路,最後的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挪亞﹑亞伯拉 罕﹑雅各﹑以撒和約瑟夫都是求得了上帝的指引,參透了人生。亞當因為偷食禁果被放逐,而他的長子在殺害了自己兄弟阿波羅後倉皇出逃。這個故事也被收錄在 《創世記》中。 讀了《創世記》,我們不禁會想到一些樸素的問題,如人為什麽要犯罪?罪惡為什麽在世間蔓延?這種問題會引起讀者在倫理道德方麵上的思考。有時,還會出現一 些痛心的批判,例如為什麽全能的上帝不把罪惡除掉,而把它留在人間?如果《聖經》起於“十戒”,律法的細則又始終如一,上麵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那猶太人 是不是已經對律法唯唯諾諾,成為一個消極民族了呢?不,他們沒有粉飾現實的矛盾,沒有拒絕尖銳的批判,而這,對於培養猶太人堅韌的合理主義也有著特殊的意 義。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猶太人的道德教科書 前麵已經說了,對於猶太人,“罪”就是脫離正道。那他們來判定“正道”的呢? 猶太人的孩子上學的時候,最先接觸的就是“箴言”裏的一句話,即“知識從敬畏上帝開始”。 《箴言》是所羅門王時代,統治者為了宮廷內部的子弟的教育而編纂的。就是到了今天 ,它也被當作猶太人道德教育的教科書而倍受重視。 《箴言》中的下一句可以作為上麵一句的詮釋。 “上帝給予你智慧 他有知識和感悟 他為正直的人提供正確的知識 他是誠實者的保護者 保護公正之路,保護聖徒們的路 最終,你將感悟到所有的正義﹑公正和公平。” 上麵話的核心意義就是:通過知道上帝的存在,人能夠走上沒有錯誤的,真正的道路。 “上帝為所有被欺淩的人主持正義和公正。 上帝告訴摩西自己的路,並讓所有的猶太人知道自己的所做的事情。” 這裏需要注意一點,行使正義和公正的世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聖經》所教。這是因為塵世間的人即使有完全遵從正義的覺悟,這種覺悟也會有被自負心代替的危險。“自己是優秀的”這種覺悟最多隻能拯救自己。這是倫理上的利己主義,和真正的正義毫不相關。 一個人在道德上的完全主義可能會受到周圍的人的指責,這不是一件什麽可怕的事情。1950年初轟動美國的麥卡錫上院議員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 有的人大談所謂的正義和公正,絲毫沒有在上帝麵前謙虛。對這些人的論調,猶太人是持懷疑態度的。 “人將自己的眼睛變的更加明澈,以便看得更清 耶和華卻可以看到人的靈魂。”(摘自《箴言》) 《聖經》說:“對心靈實施割禮,不能強求第二次”。三千多年以來,上帝一直教育猶太人“不能強求”。 日本人把猶太人作為“它山之石”,可他們有沒有進行反省呢?看看那些蜂擁著去海外觀光的日本遊客和那些在路上擠來擠去的公司職員吧。一旦加入到某個集團,日本人就變得目中無人,這是他們的集團意識作祟的結果。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心靈的割禮 猶太人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痕跡,就會想到和上帝的約定。眾所周知,割禮就是為了紀念上帝和祖先亞伯拉罕的契約,將**器的包皮割去的宗教儀式。 我在紐約的時候,有一次去拜訪了我的同事(也是一位進修拉比的學生)弗朗克魯。 “你怎麽認為割禮?” “割禮不但在生理上起到衛生保健的作用,而且,每次我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痕跡的時候,就會非常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 弗朗克魯所說的可能不帶代表全體猶太人的見解,但是,大部分的猶太人一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印記,就會或多或少地在本能上意識到“不應該過放縱的生活”。本能和情欲的衝動雖然十分強烈,如果能適當地控製,就能營造出有秩序的社會生活。 重要的是,猶太人從《聖經》中學到的是“心靈的割禮”,這是一個超越本能的﹑更高層次的課題。借用先知以西結的話,“賦予他們新的靈魂,將鐵石之心從血肉 之軀中取出,換上一個有血有肉的心”。這樣,頑石一樣的人就具有了一顆新鮮靈動的心,沒有偏見和偏執的謙虛的心,也就是禪裏麵的“順從的心”。 猶太人認為,律法的根源在於對上帝的依賴,所以他們強調的是我們所不具有的“心”的重要性,而這顆心就是用來感知上帝的。摩西代表全以色列接受上帝所賜予 的律法。對於摩西,有“像他這樣順從上帝的人,勝過世間所有的人”這樣含蓄的評價。為什麽呢?律法再完善,如果人沒有順從的心,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惡的衝動 如果有一顆順從的心,是不是就沒有罪惡產生呢?不是這樣的。 被稱為“上帝”的摩西接受“十戒”後,從山上下來。這時,他看到人們在他不在的時候已經造好金牛,並對它頂禮膜拜,就大為光火,打碎了那塊刻有十戒的石板。因為這個罪過,在他死的時候沒有被允許到和上帝約定的地方(迦南)。 被上帝寵愛的大衛王看到部下的美貌之妻沐浴的時候,情欲泛濫,逼她與自己同寢。所以,知道什麽是正確的道路和實現沒有過失的生活還有著很大的距離。無論是竊賊還是強盜都承認自己所做的是一種惡行。“罪”的問題裏麵,總有些是單靠人們的道德意識解決不了的。 猶太人將這稱之為“惡的衝動”(英語叫“EvilImpulse”或“EvilInclination”)。這種“惡的衝動”的概念是猶太人特有的,我還不知道其它民族的思想文化中還有相類似的表述。 在著名的挪亞時代,地球上暴虐橫行,上帝就想用洪水將人類消滅。這個《創世記》上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概念。 上帝對於世上罪惡曼延早有了思想準備,但他想不到每天看到的全都是惡行。上帝當初創造了人後悔莫急,說:“把我創造的人從地麵上抹去!人也好,獸也好,就是天上的飛鳥,我都後悔當初造了它們。” 洪水消退之後,挪亞為上帝設立了祭壇,在祭壇上擺上了祭品。上帝聞到祭品的香氣,不禁心動,說:“人年輕時候犯了錯,我就毀壞他們的土地。這種事我不會再做了。” “耶次艾”這個希伯來語的詞實在太難翻譯,如果把它作為“創造”派生出來的動詞來理解就是“表象”和“意圖”的意思。不管怎麽說,它就像是“心象”,指突 然湧在心頭的意念﹑意欲和欲望。人通過“心”這個無色無形的精神機能,獲取有形的對象,並使之表象化。上帝說“年輕時候”,很顯然是指思春期以來,人們能 感受到的肉欲或是性的欲望的時候。人類真正開始自主行事,走上惡行道路的時候就是從思春期開始的。 事實上,“耶次艾”這個概念已經被猶太人當作肉欲﹑欲望和權利欲等的總稱來使用了。它有時像火一樣,在人們心中燃起,點燃人各種各樣的欲望。有時,人的心 沒有被點燃,卻仍然試圖達成某種欲望。從這層意思上看,將“耶次艾”翻譯為“惡的衝動”更貼切一些,更能表現出這個詞所特有的意味。 “惡的耶次艾”誘導人們享樂,讓人們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猶太人把它稱作是“在店門前轉悠的野狗”。因為它會在店主疏忽的時候溜進店裏,偷吃掛著的魚和 肉。一個十分誠實的公司員工突然會挪用公司的經費去賭馬。同事們會驚訝,“這麽認真的一個人怎麽會…….”。這是因為“惡的衝動”巧妙地潛入了他的心中。 特別是在**和性行為的情況下,“惡的衝動”更容易發生。在夫妻生活中,就是聖人也免不了受到“惡的耶次艾”的影響。耶穌說:“誰都有情欲。見到少女的時候,他已經把她在心中**了。”將他的這句名言和當時拉比們對“惡的耶次艾”的見解綜合起來看,意義十分深刻。 偶像崇拜也是“惡的耶次艾”作用的結果。偶像也是人的心理的產物,所以崇拜的結局隻能是自己崇拜自己。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惡的衝動的積極麵 人在幼小的時候是很單純的。隨著年齡增長,人就會沾染上很多欲望。這不是因為人生來就要背負原罪。對於罪和惡的問題,猶太人沒有采取悲觀的﹑宿命論的態度。根據猶太教的思想,“惡的衝動”的存在對人們人格的形成是必需的。 至少,這樣認為是有積極性的。食欲維持人的健康,**保證子孫的繁衍,所有欲讓人保護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有了權力欲政治才有可能,想在某一方麵優秀的欲望促使人提高自 己的能力;欲望的刺激讓人從事生產活動。為了經營自己的基本生活,各種欲望都是需要的,而“惡的衝動”點燃了人的欲望。從生產活動來看,“惡的衝動”的存在是被當作正當的事物得到承認的。 反過來看,“惡的衝動”和世界上別的事物一樣,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所以,人們沒有理由對其進行全盤地否定。有人說撒旦是死亡之神,可在舊約《聖經》裏 麵,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之一。他隻是扮作一個惡人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和上帝相對立的異類。有這樣一種積極的評價:上帝為世人創造了三種優秀的品格,即惡的衝 動﹑羨慕和慈悲。“上帝能夠看到他所造的萬物,這真是太好了。”(摘自《創世記》) 這裏,“惡就是善”這種思想變得可能了。當人被“惡的耶次艾”控製的時候,惡的問題便產生了。如果人能對其管理和監督,就能讓生活變得更高尚。猶太教將“惡的存在”理解為對人生固有課題的選擇。 上帝說:“看啊!人們為什麽都在從事惡行呢?我當初創造人的時候,給了他們惡的耶次艾,也給了他們良知,為什麽他們隻擇惡而行呢?”。 上帝對亞當說:“伊甸園中的果實你都可以取來吃,惟獨不能采摘長在中央的智慧樹的果實和生命樹的果實。”最初,亞當服從了這個命令,過著順從天意的生活。 但是最後,妻子夏娃還是引誘他吃了一枚甘美的智慧之果。這並不是因為他的良知受到麻痹。對於猶太人來說,麻痹的良知是不存在的。“良知”就是什麽時候都以 警覺的心去判斷正邪和善惡,而麻痹的良知已經不是良知了。亞當如果當時和自己的良知對話,應該能拒絕誘惑的。亞當的罪就是不遵從良知,放任心中惡的衝動。 人有選擇善或惡的自由。對這個選擇,上帝是不會加以幹涉的。人如果順從良知,“惡的衝動”就會在心中萎縮。但是,如果放任“惡的衝動”,良心就會萎縮。那時,良知的呼叫微弱得連本人都聽不見了。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惡的衝動”為什麽會存在? 對於“惡的衝動”為什麽會存在這個問題,有如下的說法: “國王將自己和臣民強製性地聯係在一起,控製住一切自己喜歡的東西,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受尊敬和愛戴的。”在強製性的措施麵前,人們伏首聽命,而國王就是用 強權來詮釋正義和律法。這種措施本身並不一定算得上是“惡”,但將人們從正義和律法中隔離出去就是“惡”,就是“惡的耶次艾”。 這裏的“惡”就是使用強權的同時被“耶次艾”控製。上帝賦予了世間“惡的耶次艾”,就是希望看到世人克服它後擇善而行。猶太人對惡的誘惑有一個基本態度: 自己身上有罪的種子,自己就應該去克服。以色列人向上帝問道:“上帝啊,你賜予了我們惡的耶次艾,會把我們引向罪惡,請你把它從我們身邊拿走吧!這樣,我 們就能正確地按照您的旨意行事了。”上帝回答說:“可以,等來世我再將你們從惡的耶次艾中解脫出來吧。”(摘自《出埃及記》) 世人的命運都受到了“惡的衝動”的影響。那全能的上帝為什麽不把“惡”消滅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隻有去問猶太人了。 對於上帝為什麽不向世人施以援手,巴錄是這樣解釋的: “幼兒能走路的時候,就不需要父母來抱了。幼兒在玩的時候,如果看到父母,就會遵從父母以前教的玩的方式。這樣,父母想幫助自己孩子的願望就落空了。父母 看到走路的孩子遇到障礙的時候,不要跑上前去幫助,而要讓他自己走過來。孩子的喜悅程度和他所走的距離是成正比的。” 上帝如果想幫助世人,那是易如反掌,但是在世人學習如何克服“惡”的時候去幫助,人就沒有成功的喜悅了。上帝要為世人的成長而高興。 如果這個世界都是由“善”構成的,人就沒有必要來證明自己,當然也不需要提高自己了。如果世間全是善,一切都完美無瑕,那就無所謂進化和退化了。在這樣一 個靜止的世界裏,人和機器沒什麽兩樣!這樣豈不是一個極其無聊的世界嗎!真是像雅各?約瑟夫布拉比所說,“絕對的快樂不是快樂”。 惡的誘惑對於檢驗人們是不是向善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必要惡”這個詞表現的一樣,惡是通向善的台階。但是,這不是意味著對惡的容忍。承認惡在現實中存在,卻不能放任其泛濫,因為“惡”是能夠從靈魂中擺脫的。借用保羅的話,上帝要求人們在“流血之前先和罪惡戰鬥”。 對於已經犯下的罪過應該怎樣解決呢?在這個問題上,外界認為猶太教采取的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度。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蘇薩出土的《漢漠拉比法典》中。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個報複情緒很濃的解釋出現在古代塞牧爾族通用的律法中,當時的以色列是將這些律法原原本本拿了過來。現代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門好 像還在使用這些律法。而猶太人,最晚也是在希臘?羅馬時代,就將這些鐵的法則做了彈性的解釋。猶太教法規定:在人身傷害的事件中,“以牙還牙”意味著由侵 害者以其它形式做出相當的賠償;死刑隻限於殺人﹑通奸和冒犯神殿三種情況;除此以外的各種情況都用鞭笞或是賠款的方式解決。自從公元70年神殿第二次遭到 毀壞以來,猶太人就喪失了獨立的司法權。所以說,猶太人在過去的一千九百年中,不可能對自己的同胞實施死刑。 認為猶太人是“以牙還牙”這種報複主義的信奉者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如果被打斷了牙齒,作為報複就將對方的牙齒打斷,是與事無補的。如果用賠償金的辦法解決,對方得到了教訓,自己也不用一直被怨恨所困。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贖罪日上清算罪過 猶太人每年都有贖罪日。在贖罪日裏,猶太人會在上帝的麵前清算自己一年以來的罪過。這個活動是在猶太曆法的新年(陽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之間)後的第十天進行的。 贖罪日結束之後,還要進行曆時五天的祭奠活動和在茅草搭蓋的小屋裏麵吃飯(帳篷節)。第八天就進行“感謝祭”,第九天慶祝托拉節(紀念自己用一年讀完《摩西五經》之後,又將其重讀的第一天)。新年到托拉節的三周是猶太人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在贖罪日臨近的時候,猶太人會走親訪友,並說:“這一年裏發生了很多事情,如果有什麽得罪的地方,請現在就原諒我吧。”說完後,他們還要請求對方的同意。 如果是被自己傷過的人去世了,猶太人就會到死者的墓前,請求他的原諒。隨著贖罪日前一天的日落,猶太人會停止一切經營活動,以一種肅穆的心情聚集到猶太會 堂。禮拜活動會持續到第二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直到號角響起才停下。在這整整一天裏麵,猶太人不吃飯,隻是反省自己的罪過,請求上帝的寬恕。 虔誠的猶太**每天都會在猶太會堂裏麵做禮拜,當然不會錯過安息日和猶太教的祭祀活動。有些猶太人平時不關心宗教,對猶太教傳統還懷有類似感傷主義的憧 憬,但一到新年和贖罪日,他們也會毫不含糊地遵守傳統,並把這當作一種心靈的享樂。就是完全不關心宗教的猶太人,到了贖罪日也不能逃避。 在紐約,我以前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個叫“克林堂”的雜貨店。店主人五十歲上下,長相像希臘人,而老板娘是一位俄羅斯裔的金發女人,長得很胖。夫婦兩人對自己 的生意很有熱情,周六和周日都不休息,而且什麽事情都考慮得很周到。附近的居民都喜歡光顧這個店,其中黑人也不少。在他的店裏,你能感覺到沒有種族歧視的 人間溫情。 有一次,這個店沒有做任何通告就歇業了,因為那天是贖罪日。第二年贖罪日的時候,他的店也歇業了。當地別的商店和猶太教沒有關係,所以照常營業。誰也沒有 對“克林堂”的歇業表示不滿。在第一年,人們問店主為什麽歇業的時候,他說是參加他侄子的婚禮。第二年就說是因為他的身體不舒服,第三年竟然說是因為心情 不好。不管怎麽樣,每到贖罪日,他都會將店門關起來。我當時也沒問他是不是猶太人,但我從當地居民的口中得知他叫紮烏。“紮烏”這個詞在猶太語裏麵是 “狼”的意思。 有很多人都是隱藏自己猶太人身份的。但是,雖然別人不知道,他們自己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是猶太人。這種時刻知道自己是猶太人的自覺性和作為為猶太人的良心讓他們在贖罪日的時候向上帝懺悔他們隱藏自己身份的罪過。 即使不是猶太人,一個人在猶太社會中過上幾十年,到了贖罪日也會有一種難以言狀的畏懼感,從而自己也開始反省。對於猶太人來說,在贖罪日那天想逃避過去是不可能的。在那一天裏,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會靜靜地在上帝麵前檢討自己一年以來的錯失。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驚遇飛石 本來,在猶太人的節日或祭祀日的時候,例如在安息日,一切的勞動和旅遊都是被禁止的。特別是在贖罪日,要求更為嚴格,像旅遊和玩樂這類事情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有違規就要被擲以亂石。 我剛到以色列留學的時候(那是1964年九月)我和東京大學的A先生和B先生一起去格裏湖邊的考古發掘現場訪問。途中,他們不幸遇到了贖罪日。 下午要從齊百裏出發的時候,所住修道院的僧尼說:“今天贖罪日就開始了,你們在日落以前是到不了耶路撒冷的,就在這裏多住一天吧,以免你們的車子被石頭打中。”我覺得不可思議,在已經是文明之都的以色列怎麽會有這種野蠻的行為?!我們沒有聽從勸告,開車出發了。 在路上,我們參觀了各種遺跡,還去了史前洞窟,不知不覺天已經黃昏了,而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在路上行駛的隻有警察的巡邏車和醫院的救護車。到了鎮上,一切都被沉寂所包圍著,偶爾出現的幾個身影,更是給這鎮上增添了陰鬱的氣氛。 我們到了一條田間小路,路上橫七豎八地擺滿了石頭。沒有辦法,我們停下了車。突然,很多碎石從四麵八方飛了過來!石頭有大有小,像雨點一樣密集!遇到這種 情況想解釋都來不及了,隻有祈禱車上的前窗玻璃不會被打碎。我們要下車說明我們是日本人,可是太危險,還有沒有這樣做。 投石結束後,村裏的年輕人打開我們車子,不由分說把我們帶到了村民委員會。當他們知道我們是日本人的時候,才安撫下了那些群情激憤的人們。委員會的人說: “今天開始是贖罪日了,你們也要自律,不要再在這一天出來開車兜風了。”最後,我們被“無罪釋放”,灰溜溜地離開了。就在我們舒了一口氣,再次發動車子準 備“逃掉”的時候,石頭又飛過來了…….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給日本人回歸的機會 贖罪日對猶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罪”的懺悔和告白在每天的祈禱中都會做,但大多數的猶太人不能堅持每周都去做禮拜,即使去參加禮 拜,也是作為一種程序去唱一下懺悔詩。這是當今猶太人的現狀。“半瓶水”的道德意識對於人性的提升是沒有多大作用的。但是,有了一年一度的贖罪日就不同 了。在贖罪日裏,無論誰都要回歸自我,對自己的道德進行反省。 在以前的日本社會裏也有類似的節日,比如除夕和元旦。一年裏借的錢要在除夕之前還清,才能以一種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新年(元旦)。經濟方麵是對借貸的清算,與此對應的是對一年生活的清算。 除夕那一天,人們要在家中進行大掃除,將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後準備好洗澡水,準備迎接新年的一切。到了全家吃除夕麵的時候,日本人會有一種“一年終於 結束了”的感謝和欣慰的心情。當聽到遠處傳來除夕鍾聲的時候,人們會感到自己心中的煩惱一點點地消失。這可以稱作是“精神的清算”。 到了新年這一天,人們就有了全新的自我,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那時,無論是人的心靈,還是自然和城鎮,都是新鮮和清冽的。 但是,這種清冽的感覺好像在我們當中已經不複存在了。元旦新聞在除夕就開始登場,第二年的雜誌也早早地掛滿了店頭。家族團聚的除夕之夜,人們不去感受新年 的來臨,隻去看那些電視上的問候和一些乏味的表演。超市提前開門營業,元旦在寺院的參拜也因為擁擠而完全沒有了肅靜的氣氛。寺院管理部門的如意算盤就是如 何賺錢。 信息爆炸和強烈的商業主義將日本人從意義深遠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奪走了。現在,日本人隻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們日本人是不是應該一年一次回歸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靈呢?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可以原諒的條件 在贖罪日裏,猶太人以絕對虔誠的心態出現在上帝麵前,檢點自己的行為。《塔木德經》上說:“在贖罪日裏,上帝會原諒世人所有的過失。”但人和人之間的恩怨,隻要對方不諒解,上帝也無能為力。 為什麽呢?對方也是人,也是上帝的創造物。被造物的心中殘存怨恨是因為他們在被上帝創造的時候就帶有瑕疵。可以說,上帝的創造行為本身可能也不是完美的。在祈求上帝的 寬恕之前,人有修複自己的責任。隻要對方的心中還有憤怒的火種,總有它一天會燃燒,會引起更大的災禍,會讓更多的人卷入紛爭。 贖罪日也叫“上帝的審判日”。這不是說上帝會在這一天帶來解決紛爭和罪過的辦法。如果對上帝的判決不滿意,上帝也無能為力。贖罪日是要人們自己對一年中的罪過﹑錯失和敗進行清算,然後再祈求上帝的認可。這樣解釋似乎更正確一些。 喬治?華盛頓在小時候承認自己砍斷了櫻桃樹,並且發誓說自己不再做這種事情了,因此,他的父親原諒了他。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到的最大感動不是承認砍斷櫻桃樹的誠實品質,而是認識到自己錯誤後的悔恨之情。有了這種悔恨之情,人們才可能有決心不再犯用同樣的錯誤。 贖罪也是如此,必需有一顆悔過和勇於改正的心。借用來比拉比的話就是“如果人承認自己的罪過,並且對此有深深的悔過之情,上帝就會對他產生憐憫之情。如果認為自己沒有缺點或是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正確,那上帝是不會幫助這種人的。” 大衛王曾經因愛慕自己部下之妻,將部下殺害。像他這樣犯下殺人和通奸的罪行而能被上帝原諒,就是因為他從自己的心和靈魂裏麵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深深地悔悟。 悔悟在希伯來語中叫“teshubah”,同時還意味著“回歸”的意思,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 《聖經》說:“懇求上帝吧,這樣你才能生存。”拉比們認為,求助於上帝,向上帝回歸就是世人的責任。即使上帝來到世間,而人又拒絕他的教誨,那上帝也不能 幫他們走向正途。即使上帝要用他的慈悲之心來寬恕世人,而世人卻沒有罪過,那也就沒有寬恕的必要了。這就要求世人有決心擺脫罪惡深重的過去,從新做人,並 和上帝的意誌保持同一步調。 “即使犯了罪過,隻要有改正之心就可以了”,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想法,上帝是不會原諒他的。這種話本身就是對正義的褻瀆。說這種話的人一邊說著“我錯了”, 一邊重複著同樣的罪過。認為隻要承認罪過就萬事大吉的人,心裏並沒有罪的概念。這樣,即使是真誠的後悔也沒有意義,因為他們已經將罪過和悔恨習慣化了。 按照拉比們的見解,上帝對人所犯的罪行有三次警告,如果超過三次還不見悔改,作為懲罰,就會拿走他們的靈魂,讓他們一生都走在悔恨的道路上。《塔木德經》也允許人有三次犯錯(當然隻限於道德方麵的過失)的機會,但絕對不允許第四次犯錯。 和罪惡劃清界限,用真心來悔悟是向萬物之源的上帝的回歸。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人生的意義 人可能是一種“罪”的產物,而不是由父母的**將其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父母的**隻是作為人在世間生存的一個關鍵點而存在。 “人的靈魂是由上帝創造的,未出生以前一直在天界培育。在快要誕生到世間時,人就被轉移到母親的胎腹中。能不能遵循在天界所學的善決定了他在世間的人生。” 最初,亞當的罪給了世人死亡的命運,但這不是最終的死亡。對於人,死亡可能是恐怖的。“人生的課題就是帶著對死亡的恐怖,與邪惡對抗,最終贏得勝利。人類靈魂的義務就是重返天界,向上帝報告在世間取得的成果。”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在惡的誘惑麵前迷失方向,是不太可能的。人在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帶著一個完美的道德靈魂。猶太神秘主義者認為,人在出生以前,他的靈 魂在天界學習了什麽是善,所以人有一種向善的本能。善惡的觀念是人性中固有的。隻是,善惡的觀念是一種不成型的觀念,隻有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惡的誘惑的考驗 才能不斷圓滿。 有人在這種考驗中中途放棄,選擇了惡。也有人在不斷的失敗中站起身來,鼓起勇氣繼續向善。這就像立誌於考試合格的學生一樣,有的人隻有一次考試合格,有的 人卻一次兩次,不斷地合格,還有的人在一次次失敗之後失去了及格的希望。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基準就會被淘汰,這種考驗可以說得上是殘酷。但是,為了保持 “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最近,日本出台了一些政策拯救在社會各個方麵被淘汰的人。對於體味過流浪之苦的猶太人來說,這種溫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拯救被淘汰者。猶太人關心的是怎樣努力使自己不被淘汰。 說到考驗,它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就是“可能合格”。在人格形成或者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上帝會允許一定的失敗並給予再生的機會。這是上帝的慈愛,世人應好好把握。 幼兒在學習獨立行走的時候,隻有我們這些不對其伸手相扶的父母才是真正地幫助了孩子。人的一生糾纏了很多惡和誘惑,怎樣擺脫它們,上帝也無能為力。上帝雖 然不向世人施以援手,但是他正從遠處看著世人怎樣獨立地克服這些障礙。上帝和人雖然相距遙遠,但正是這種距離證明了上帝和人的心是相通的。當人們領悟到這 些障礙和磨練正是上帝賦予他們的時候,人們就會對上帝由衷地讚美:“ 快,讓我們回到上帝的跟前! 上帝讓我們傷痕累累,也能將我治愈; 上帝將我們鞭打,因為他要給我們包紮。”(摘自《詩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