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章將軍,122師長,為確保台兒莊會戰勝利,孤軍守滕縣,人在城在,城破人亡,死後備極殊榮,為川軍廣大將士之楷模;
早年經曆
王銘章1893年7月4日生。父王文煥,經營小商業為生,家境清貧。雙親早年相繼病逝,遺王銘章兄妹三人,生活窘迫。
王銘章由叔祖父王心田資助,就學於新都縣高等小學,一九O九年畢業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辛亥秋,四川保路運動興起,王銘章激於義憤,參加了保路 同誌軍的反清作戰。一九一二年,王與陸小第四、五兩期同學百餘人反對四川政府改組陸軍小學堂,憤然離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時,王銘章與同學參加了上海討袁軍 總司令陳英士指揮的進攻江南製造局的戰鬥。後返川,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畢業,分發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任排長。
一九一六年,護國戰爭起。川軍第二師響應護國,參加討袁,與袁世凱派來的軍隊交戰於川南瀘(州)納(溪)一帶。作戰中,王銘章負傷,因功升任連長。不久, 他參與劉部與滇軍羅佩金部在成都的巷戰,追擊滇軍至仁壽土地坎,又負重傷。此後轉戰資、內、滬、渝等地、積功升任營長。一九二〇年川軍整編,王銘章任第七 師十三旅二十五團團長。一九二四年升任川軍第三師二十五旅旅長。一九二五年第三師駐防德陽,升任師長,隸屬於川西北屯殖軍田頌堯部。一九二六年,川西北屯 殖軍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副軍長孫震,王銘章任第四師師長。一九三三年,四川軍閥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發起“三路圍攻”,王銘章任左縱 隊總指揮,擔任主攻,為紅四方麵軍擊敗。此後,曾數次與紅軍交戰。一九三五年,二十九軍改編為四十一軍,孫震任軍長,王鵬任一二二師師長,授陸軍少將,轄 三*、三六六兩個旅共四個團。次年,晉升中將。
出川抗日
七七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浪潮,川軍愛國將領紛紛請纓抗戰。當時任一二二師師長的王銘章將軍亦請求率部開赴前線作戰,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他在德陽駐地 慷慨誓師,表示要用熱血報國的具體行動,來贖回他二十年來參與內戰危害人民的罪愆。當時,川軍各部編為第二路預備軍出川作戰,劉湘任總司令,鄧錫侯任副總 司令,下轄兩個縱隊。王銘章所在之第四十一軍與四十五軍、四十七軍編為第一縱隊(後改稱二十二集團軍)。經川陝公路開赴抗日前線。
部隊到達寶雞後,因晉北忻口與晉東娘子關受日軍猛攻,戰況緊急,西安行營奉轉蔣介石命令,要二十二集團軍立即由寶雞乘火車直開潼關渡河,歸第二戰區戰鬥序 列,馳援晉東。王銘章將軍之一二二師為前衛部隊,十月十四日到風陵渡,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十五日,王銘章在趙村車站號召三*旅全體官兵要“受命不辱,臨危 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十九日,三*旅到達太原後,接到負責指揮正太線作戰的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肱的命令,東行至岩全鎮。二十四日又接到黃紹肱 命令“即刻出發迎擊西進之敵”。由於情況不明,二十五日拂曉,三*旅在東回村與日軍遭遇,三*旅尚未部署完畢即遭日軍炮火襲擊,敵機轟炸掃射,各部傷亡很 大,但該旅官兵士氣高昂,以簡陋裝備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激戰一日,傷亡近二千人,當日夜晚撤退。由於黃紹肱直接指揮師、旅、團,部隊建製被分 割,以至於被敵各個擊破。當王銘章到達前線時,一二二師已處於混亂狀態。經過兩個星期的作戰,四十一軍傷亡近半,為利於今後作戰,軍長孫震整編部隊,每旅 兩個團並為一個團,一二二師二個旅四個團縮編為二個團(旅番號繼續保留),整編後,即開到平遙、張蘭一帶繼續與敵作戰。
抗戰勇將王銘章將軍: 隻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1)
抗戰勇將王銘章將軍: 隻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2)
抗戰勇將王銘章將軍: 隻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