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8)
2016 (54)
2018 (46)
2019 (43)
2020 (38)
2022 (36)
2023 (26)
2024 (32)
2025 (2)
每年一到金秋時節,同學群裏就開始有人曬出母校校園裏絕色爛漫的秋景,引得眾同學頻頻點讚,叫好連連,更令大家自然而然地回憶起當年在這所美麗的校園裏的朝朝暮暮,點點滴滴。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昔日的同學們早已走向四麵八方,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麵貌也已今非昔比,很多新建築,新校舍我們從來都還沒有見識過,唯有如今被稱作“校本部”的老校園,依然初顏不改,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看到這些過去曾經與我們朝夕相伴的熟悉景致,仿佛自已又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光,大學時代第一次走進校園,走進宿舍,走進課堂的情景曆曆在目,就像是發生在昨天那樣真切,清晰,鮮活。當然,時間不會真的倒流,逝去的歲月不會真的回返,我們隻能徒歎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下麵這座俗稱“方塔”的建築,學名“文星閣”,建於明代萬曆33年,相傳太平天國年間,曾被太平軍用作瞭望塔。此塔磚木結構,閣高四層,平麵呈正方形,下砌三重青石高台基,上覆四角攢尖頂,塔內橫梁上懸大鐵鍾,上有“文星寶閣”銘文,故又稱作“鍾樓”,是校園裏年代最久遠的別具一格的古建築。當年讀書時,我們所住宿舍房間的窗戶正對著這座高塔。每天從宿舍去教室,也都得打塔下麵走過。可以說,它見證了我們四年校園生活,春夏秋冬的每一年,從早到晚的每一天。
穿越校園的林蔭道,這會兒正是秋葉橙黃,美不勝收的時節。當年,這一帶是同學們早讀的好去處,樹蔭下縈繞的滿是琅琅的讀書聲。
百年紅樓,原是為紀念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女傳教士,獻身中國女子教育17年的海淑德(Laura Haygood)而建,原屬“景海女塾”(景仰海淑德之意)。紅樓以珍藏過海量的古籍善本而聞名四方,國學大師錢仲聯曾經在這裏給他的學生講明清詩文。記得畢業那年,老先生拄著拐杖來參加全校畢業生合影的情景。
當年數學係所在的教學樓,也是一幢古色古香的西式建築。
已逾雙甲子的林堂,係為紀念學校奠基者之一林樂知而建,是當地少有的規模宏大的西式建築,高聳的鍾塔巍然挺拔,是學校地標性建築,參觀者打卡必到之處。我們在校時,有一次電影廠來這裏拍一部叫《特高課在行動》的抗日神劇,把這幢建築變身為一座教會醫院。當天,前來看熱鬧的人實在太多,沒辦法清場,氣得導演連聲高叫“不拍了,不拍了”,提前收場了。
老校門西式建築的三拱門,是引領你進入校園最美麗的所在的必經之地。
把豔麗的紅楓攝入鏡頭
走過鋪滿金黃的落葉的小道
銀杏樹葉泛著鵝黃
這處小橋流水記不起來是在哪裏,可能是後來並入的另一座校園。
紅楓和著泛紅的爬藤,使得一座座精美雅致的校舍更加古意盎然。
從空中俯瞰校園,又是另一番景象。
也不都是點讚,有同學轉貼這些校園美景時,不忘吐槽學校以防疫為理由而把已退休的教職員工拒之門外。有個同學說他們是“站位高,格局小”,拿他們當病毒攜帶者來看待了。聞之不禁感慨係之,走南闖北,見識過不知多少歐美各地的大學校園,從未聽說過有哪所學校有高牆深院,或者森嚴門禁,與外界相隔離。但願疫情早日過去,好讓同學們有機會重返校園,哪天我們自己也能故地重遊,重溫已然遠去的年輕時光。
謝謝瀏覽!
謝謝京妞留言!老校園保持得很好,老景都還在,別的校區都是後來圈地擴張進來的新建校舍。
五湖兄說得是,老建築多富於西式風格,而那款小橋流水,緊臨江南名園滄浪亭,屬於後來並入的另一座大學校園。
謝謝菲兒點閱!是太夢幻了,當年沒覺得特別,現在回憶起年輕時感覺什麽都那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