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文與中文語言改革

百年來的中文語言改革造就了現代中文。它以口語和文字表達相一致為特征而有別於古代漢語。它為何能存在?它的現狀和未來如何關係著孩子們
正文

現代漢語這個概念不符合史實

(2014-02-14 22:38:54) 下一個
現代漢語這個概念不符合史實
― 對「現代漢語是當今的主流概念」一文的回應

化名為“京師漢儒”的那位學者在「現代漢語是當今的主流概念」一文中提出了一個論點,即漢語和中文是同一個概念,而現代漢語這個詞也早就有了,並且早已是當今的主流,所以,提出現代中文的概念有點兒多餘。其實,我之所以在「現代中文與中文語言改革」一文中提出現代中文的概念,實在是因為現代漢語這個詞存在著太多的問題。
盡管在不少字典和百科全書的解釋中,漢語和中文是同一個概念,但從字麵上來理解,漢語和中文這兩個詞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就像蒙語、藏語、客家話與中文不屬於同一個概念一樣。1980年第一版的《新華詞典》對於漢語的定義也還是“漢族的語言”。這說明,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包括某些學界和官方人士,並不認為漢語和中文是同一個概念。
1980年第一版的《新華詞典》在對於漢語的解釋中還有一句話:“規範化的現代漢語是普通話”。這可能就是現代漢語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和最有權威的定義了,因為這一版《新華詞典》是國務院科教組,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出版工作座談會上的指示,於1971年所組織的一個詞典編纂組而編纂的。而這個詞典編纂組則由26 位大中學校教師和兩名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所組成。據說目前中國官方對於普通話的定義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恕我孤陋寡聞,實不知道這個語句不通的定義出自哪一條法律或法規。即使真有這樣一個官方的定義,難道那種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就真的可以屬於漢語或現代漢語了嗎?
許多外國人並不這樣看。普通話在英文中被稱為Mandarin,也就是滿洲話。在他們的眼裏,普通話與滿洲話,即自清代以來通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中國官方語言,在語音上和語言習慣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而這一地區則包括了北京地區和東北地區。應該說,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從曆史來看,從東晉司馬氏王室南遷、即五代十國時期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退位的1608年之中,漢族在包括北京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內中國北方地區掌握政權的時間,比其他少數民族在這個地區掌握政權的時間要短。在這1608年之中,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在中國北方地區掌握政權的時間,長達1006年,約占全部時間的62.57%。而漢族所建立的隋朝、唐朝和明朝,在這一地區掌握政權的時間,總共才602年,約占全部時間的37.43%。北宋雖然也是漢族所建立的朝代,但北宋基本上沒有掌握這一地區的政權。根據這一曆史事實,我們可以看到,影響普通話形成的因素決不可能僅僅來自於漢語。這種因素隻能來自於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的多種語言。
新文化運動的那些前輩們對於這一點是看得十分清楚的,所以,從那時起,大家就把那種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並由官方推廣的語言稱為國語或國文。直到現在台灣那邊還在使用這樣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對於這一點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所以,盡管國語被改稱為普通話,但畢竟沒有被稱為漢語或現代漢語。
漢語這個詞的詞義是比較狹窄的,即使這個詞包括了漢字文字表達的內涵,又在其前麵冠以“現代”這個形容詞,也無法改變其比較狹窄的詞義。自從現代漢語這個詞出現之後,現代漢語甚至漢語的稱呼從八十年代開始,已經取代了中文這個稱呼而占據了各個領域,就連一些國家和政府機構的名稱中也使用了漢語這個詞,例如: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職業漢語測試中心、等等。坦率地說,這種用法不符合曆史事實,也不利於中華民族的內部團結。
我之所以提出現代中文的概念來取代現代漢語的概念,是因為現代中文的概念具有可以包容各種地方語言和民族語言的內涵,從而,這個概念更符合百年來中文語言改革的事實、以及中國數千年文化曆史的事實,並且,更加有利於民族和睦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內部團結。我提出現代中文這個概念的用意,不過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這與我個人有沒有名氣,應該沒有什麽關係。
化名為“京師漢儒”的那位學者在「現代漢語是當今的主流概念」一文中還提到了一個疑問,即當今的史學家中可能沒有人認可“胡適和陳獨秀發起的白話文運動,推動了中文語言改革”的說法。首先我需要說明一下,胡適和陳獨秀發起的是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隻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部分。說實話,我確實不知道當今的史學家中有沒有人認可上述說法,但我卻知道,我至今還沒有聽說過當今的哪位史學家否定這種說法。
那位自稱“京師漢儒”的學者還認為,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語言上發生的變化,不是改革而是演變,因為這些變化本身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種看法顯然不符合事實。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中文口語表達與文字表達上的統一,而這個目標也確實得到了實現。難道那位自稱“京師漢儒”的學者所寫的文章,用的不是白話文嗎?
中文語言改革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所出現的各種語言現象,都將經受億萬萬人的選擇和淘汰。這些語言現象無論被人看成為正麵的,還是負麵的,其實都不能代表中文語言改革這個全過程。在中文語言改革這個過程中,許多用語都隻是暫時的,特別是那些流行用語。例如,文革時期的許多帶有特定政治色彩的用語,早已沒人再用了。就連文革之後流行於一時的“蓋了”、“蓋了帽了”、“侃大山”等詞匯或用語,也已被新一代的流行語,如“酷了”、“頂一個”、“土豪”、“大媽”之類的詞匯或用語所代替。
產生於中文語言改革之中的現代中文是一種開放的語言。這種開放性使現代中文能夠吸收來自其它語言的優點,並使其自身得到更新。這種開放性也表現出了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和博大的胸懷。由此來看,漢字裏夾雜著幾個英文字母,恐怕也未必一定是一件壞事。

原文首次發表於2013年12月24日,現代中文語法網/學術講台
網址:http://www.grammarofcontemporarychines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