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

歎往事如煙,匆匆太匆匆。
正文

孔子殺少正卯

(2014-04-13 23:53:51) 下一個
少正卯( ~前496)是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法家的先驅,姓少正,名卯(一說少正是官名)。

少正卯才華橫溢,能言善辯,知識廣博,是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他聚徒講學,主張革新,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反對沒落奴隸製的統治秩序,影響很大。孔丘的學生,除顏回之外,都曾多次到他那裏聽講。

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少正卯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與孔丘存在思想分歧和利益競爭。魯定公14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後七日就把少正卯以 “君子之誅” 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曝屍3日。

殺少正卯之後,學生們都不敢說話,隻有子貢問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你初當政就先殺了他,該沒有弄錯吧?”

孔丘回答說:“ 少正卯有五種惡劣品性,那就是:
      心達而險(知識通達而心懷險惡);
      行辟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
      言偽而辯(言語不合正道而善於狡辯);
      記醜而博(博聞強識,宣揚邪惡的思想);
      順非而澤(讚賞錯誤的觀點,加以文飾)。
      人的品性隻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 ‘君子之誅’。少正卯同時具有這五宗罪(身兼‘五惡’)。他的居所足以聚集門徒成群,他的言論足以掩飾邪惡,蠱惑人心,他的剛強足以與正確的見解分庭抗禮,他是小人中的雄傑(‘小人之桀雄’),不可以不殺!”

看到子貢沒說話,孔子趕緊又進一步為自己找到理論依據:“商湯殺尹諧,周文王殺潘止,周公旦殺管叔,薑太公殺華仕,管仲殺付裏乙,子產殺鄧析、史付,這七個人,雖然時代不同,險惡的用心卻一樣,是不能不殺的。”

少正卯就這麽被殺了。

少正卯被殺後,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據說後世的 “聞” 姓的原型是 “聞人” 複姓,是少正卯的後人所改用的姓氏。

少正卯的學說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孔丘的殺人理由可以分析到以下幾個事實:

(一)少正卯有著率領民眾造反的政治影響力(但是並沒有造反的思想或實際行動);
(二)少正卯才華橫溢、知識廣博。孔丘也不得不間接地承認少正卯有著 “心達”、“行堅”、“記博”、“言辯” 的長處;
(三)少正卯對社會下層民眾有著比孔丘大得多的親和力。

少正卯被孔子加罪而誅,實在是千古奇冤。僅從知識分子聚徒講學的角度而言,少正卯和孔子是一樣的人。問題出在少正卯所持觀點,與孔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本是學術之爭,但是,孔子當了大司寇,事情就變了樣了:孔子坐不住了,在他當權的第七天,他就用起了自己的職權── 刑法,宣布了少正卯的五項似是而非的罪行,判了他死刑。

“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從這些罪名來看,其實隻有一條,就是“思想反動”,和官方意見不保持一致。因為思想反動,所以越是知識廣博、越是善於辯論、越是堅韌剛強,對統治階級的負麵影響就越大,就越是該殺。

有人誤會孔子妒賢嫉能,有點太小看至聖先師了。其實孔子殺少正卯殺得名正言順、理直氣壯。這才是最可怕的事。這就意味著,隻要思想、言論與我不一樣,就是異端邪說,就該殺而後快。以思想、言論入罪,孔子絕不是第一個,商湯、周文王、周公旦,那都是上古的賢人,該殺的時候決不手軟。但殺人的理論,的確由此完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ichthedog 回複 悄悄話 孔子、宋江、薛寶釵,不知道什麽原因,就是覺得他們都很討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