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為何中國衛星最先發現漂浮物而不是美國?

(2014-03-13 21:36:50) 下一個


 

 
 

中國利用自己的高分一號首先發現疑似客機漂浮物,充分說明中國在衛星圖像判讀方麵比美國卓有成效。
從高分一號的情況來看,對相關海域進行拍照後,肯定是先將圖像存儲於星載存儲器中,等到經過中國上空時回傳。

 

中國衛星在海上找到了什麽?

多家西方媒體13日紛紛報道了“中國衛星可能發現了馬航客機殘骸”的消息。據報道,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在“高分一號”衛星3月9日上午11點左右獲取的圖像中,觀測到3處疑似漂浮物體,尺寸分別約13米×18米、14米×19米、24米×22米,3個漂浮物間距離約20到30公裏。

盡管馬越兩國民航官員13日表示,並未在中國衛星拍攝到疑似殘骸的區域有所發現,但人們仍然會好奇,中國衛星拍攝的漂浮物到底存不存在?是什麽?目前世界各國多顆衛星對失聯海域進行觀測,為什麽是中國首先發布相關信息?從衛星拍照到發布信息有將近3天時間差,這又是什麽原因?

為什麽是高分一號?

中國率先公布衛星發現的疑似漂浮物信息,首先源自衛星本身的性能。從分辨率的角度來看,高分一號的最高2米的分辨率不算高——DigitalGlobe商業公司的GeoEye1衛星的分辨率達到了0.41米,美國軍用偵察衛星更是達到了0.1米,但最高2米的分辨率對於發現幾十米大小的疑似漂浮物也完全夠用了。而且往往分辨率越大,拍照的視角就越小。以高分一號為例,16米分辨率的相機觀測幅寬可達到800公裏,而2米分辨率的觀測幅寬為70公裏,美國人形容其偵察衛星的視野就像“可樂吸管”。可見高分辨率衛星的觀測幅寬小,覆蓋麵積也就相對較小。在這種情況下,既要拍得分辨率夠用,還要能夠覆蓋盡可能廣闊的麵積,高分一號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

其次,從時間分辨率(衛星重複觀測同一區域的時間間隔)上來看,高分一號的時間分辨率為4天,這種較高的時間分辨率以及可能的變軌讓高分一號在事發第二天就拍攝了照片。據專家透露,目前其他國家的同類衛星時間分辨率大多為十多天,甚至20天,很可能還未對該地區進行拍照。

另外,從判讀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又很費時間、費人力的事。中國利用自己的高分一號首先發現疑似客機漂浮物,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高效率。相比之下,一些國外商業公司,在判讀和後期利用上就未必跟得上,或者是沒有投入太多精力。比如DigitalGlobe公司就把部分衛星拍攝的照片上傳到網絡上,讓普通網友進行判讀識別。但畢竟網友相關知識、技能較為欠缺,可用線索不多。該公司的GeoEye1衛星也於3月9日成功拍到了馬航失聯海域的影像,但是至今未發現有價值信息,很可能主要是判讀力量不夠。當然,該星0.41米的高分辨率也會增加判讀的工作量。

為何延遲3天公布?

3月9日衛星便拍到的照片,為何12日才公布?實際上,這還涉及一個拍照、回傳、判讀、確認的時間問題。9日確實拍攝到了圖片,但不太可能當時就能判讀出結果。據專家介紹,商業對地觀測衛星通常是先把目標區的圖像存儲在星載存儲器上,當衛星經過本國接收站上空時,將圖像信息下傳到接收站,這種方式接收圖片數量會受到存儲器容量和傳輸係統帶寬的影響。因此,有些商業衛星是一邊拍攝一邊傳輸,近乎實時地將拍攝的圖片傳輸到附近的地麵接收站,以便於別國購買、使用衛星信息。

從高分一號的情況來看,對相關海域進行拍照後,肯定是先將圖像存儲於星載存儲器中,等到經過中國上空時回傳。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接收數據後組織判讀,對於重要情況必須進行反複確認,然後將疑似漂浮物信息提供給相關部門,而對公眾發布可能是最後一個環節。這之間相差了3天時間也是很正常的。

進一步現場查證打撈

由於高分一號的分辨率隻有2米,通過判讀其圖片隻能對十幾米、二十多米的不規則物體得出“疑似漂浮物”的結論。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專家13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20米×20米左右的飛機金屬部件是有可能漂浮在海麵上的,因為機翼為了減輕重量並不是一整塊金屬板製成的,而是部分中空的蜂窩狀結構,而且機翼裏要裝油箱,要走各種管線,所以是中空的,這種結構特性使機翼等大型飛機金屬部件有可能漂在水麵上。但並不是大麵積的海麵疑似漂浮物就一定是飛機機身,例如一個玻璃鋼船體的帆船如果因風浪解體,它的船體也可以形成一個麵積很大的平麵。從目前情況來看,最可靠的方式仍然是現場打撈確認。就像越南和馬來西亞派出飛機去查證一樣。

不過,這名專家認為,由於從拍照到判讀確認再到艦機抵達現場搜索之間有一個不算短的時間差。而在這個過程中,漂浮物的位置會發生移動,甚至沉入海底,因此現場搜索、打撈、確認工作仍然需要一定時間。(張亦馳劉揚)

中國公布的衛星圖片,注意移動的雲(資料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