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他的著作《中國人》裏指出,中國婦女受到西方影響之後,“在氣質、裝束、舉止和獨立精神等方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她們在裝束上的變化表現為,“燙頭、英式高跟鞋、巴黎香水、美國絲襪、高叉旗袍、乳罩(代替了以前的緊胸衣),以及女子的遊泳衣”。瞬間如此輝煌。最好的年代並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年代,而是最獨一無二的年代。你會看到20世紀初每一個十年,都是最美的年代,那麽新鮮,那麽獨一無二。
1916年北京培華女中四位女生合影,右一為12歲的林徽因。她們身上穿的校服是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既有東方的簡約之美,又和西方時尚相得益彰。培華女中是當時教會的貴族學校。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了婚禮。她身上的婚紗、頭上的花冠都是自己設計的。
關紫蘭是中國較早接受野獸派影響的畫家。抗戰期間,她出現於公眾場合時,總是穿著中式服裝。她說,“越是在這個時候我越要表現出一個中國女人的端莊與優雅。”
李霞卿,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她曾以李旦旦之名出演電影,息影後學了飛行。1939年,國難當頭之時,她跟另一個飛行員顏雅清一起開始環美航行募捐善款抗日救亡。
胡濟邦,中國有史以來派駐國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年輕時的胡濟邦風姿綽約、儀態萬方。
張愛玲,民國時尚圈兒最有發言權的女人。她以一篇《更衣記》記錄了中國時裝三百年來的變化。關於服裝,她這樣說:“人們沒有能力改良她們的生活情形,他們隻能夠創造他們的貼身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裏。”
黃蕙蘭,民國外交家顧維鈞的第三任妻子,時尚界的寵兒。她喜歡創造出新的時裝樣式,對服裝材質異常敏感,視自己為時尚帶領者。傳說宋慶齡曾偷看黃蕙蘭的衣櫥,以確認自己的服裝是否落伍。
圖為1943年黃蕙蘭與英國伊麗莎白王後在倫敦的一個展覽會上。
周璿,一代“金嗓子”,電影《馬路天使》女主角,並在影片中主唱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銀幕偶像。
她們都是民國時代的美人,時尚界的寵兒。劉半農給女人造了一個“她”字,讓女人在文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後,旗袍正式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裝束”,中國自此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時裝,圖為身著旗袍的阮玲玉。
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作家張愛玲在她的作品《更衣記》裏提出,中國女性最早穿上旗袍是在1921年。女性為追求男女平權而蓄意模仿男性的長袍穿戴。圖為1935年廣州的一對青年男女,男子穿西裝,女人著旗袍。
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時尚男女跟隨上海的腳步,亦步亦趨地學著上海的式樣。圖為1935年,參加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的學生。他們的衣著穿戴可謂時尚。
民國年間,上海是中國的時尚之都。1930年10月30日,上海美亞織綢廠製作了24套時裝,聘請多位中外女模特,在國內首創了“時裝秀”表演。到1934年,美亞織綢廠已擁有22位時裝模特兒。圖為民國時期,上海的服裝模特。
張愛玲說過,當時歐美流行的雙排鈕扣軍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國人淒厲的心情一拍即合。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國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著拂地的絲絨長袍,袍衩開到大腿上,露出同樣質料的長褲子,褲腳上閃著銀色花邊。圖為1936年在歐洲旅遊的中國女人。
旗袍的出現,使女性身體的曲線美得到了表現。《北洋畫報》1929年曾刊文並附圖指出,女子有七點已經得到解放,依次為頭部、胸部、臂部、臀部、腿部、腳部,最後在腹部打個一個問號。圖為1936年,第11屆奧運會期間,一位身穿旗袍的女運動員在柏林。
旗袍的款式越裁越貼身,麵料越用越輕薄,袖子越剪越短,裙衩越開越高。1934年,“高開衩”的流行到了頂峰——一直開到臀部。圖為1937年,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和他的三個女兒。
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民國,無論在上海的裏弄、北平的胡同還是名流沙龍、國際酒會,旗袍永遠不會顯得不合時宜。圖為20世紀30年代末,北京北海公園,遊園的姑娘。
《上海生活》裏曾有文撰述,小姐派的女子必須燙發、抹粉擦胭脂,皮鞋必須是高跟的,春天穿單大衣、夏天穿綢大衣,秋天穿夾大衣、冬天穿皮大衣,無非是跟著學時髦。圖為1938年從上海到北京的一架飛機上,走下來兩個穿旗袍的女子。
方群奮在他的《一封可以公開的信》裏寫道:那些摩登女郎其實是長衣短裙、革履絲襪,畫電影眉、點櫻桃唇的代名詞。她們有“燙得像個涼棚式的頭發、過膝襪子、高跟皮鞋,一步三扭的步伐。”圖為1939年初夏時分,福建廈門,公園裏觀賞風景的時尚女子。
民國時尚界,宋氏三姐妹始終走在時尚前沿。宋家的媳婦也不甘落後。圖為1945年舊金山會議期間,宋子文的妻子張樂怡。
作家林語堂在他的《中國人》稿中指出,中國女性在裝束上的變化變現為:“燙頭、英式高跟鞋、巴黎香水、美國絲襪、高衩旗袍、乳罩(代替了以前的緊胸衣),以及女子的遊泳衣”。圖為1920年在海灘的中國女郎。
達官貴人始終是民國時尚界的主力軍。圖為穿泳裝的藍業珍,她是孫中山兒子孫科的第二任妻子,又名藍妮。
隨著“西風漸進”,西式婚禮也逐步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新的結婚時尚。中國人婚禮上本來忌諱白色,但是這種忌諱很快就被打破了。圖為1915年,一場西式婚禮上,新娘以及伴娘和友人。
蔣介石的照片,常見的是穿長袍或者軍裝的,很少有西裝照。在他和宋美齡1927年的婚禮上,蔣破例穿了西服,而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宋美齡選擇西式婚紗。
民國年間,集體婚禮也頗為流行。鼎鼎大名的杜月笙的公子辦的也是集體婚禮。圖為1947年杜維翰迎娶嚴智多之女嚴仁芸、弟弟杜維寧迎娶另外一位女子的婚紗照。
老舍曾寫過一篇短文:“在今日的文化裏,相片的重要幾乎勝過了音樂、圖畫與雕刻等。在一個摩登的家庭裏,沒有留聲機……,似乎還過得下去;設若沒有幾張相片,或一二相片本子,簡直沒法活下去!”圖為1925年,廣州,一位中國女攝影師和她的搭檔。
民國年間,照相是一件時髦的事情,出現了很多以營利為目的的照相館。個體的攝影師非常少見,而能夠擁有自己的相機的,絕不會是普通人。圖中這個有自己相機的女人名字叫閔勤
在民國,高爾夫已是一種時尚。圖為上海市市長吳國楨與妻兒玩球的情景。
到戶外遠足、野餐也逐漸成為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圖為宋子文、陳友仁與三個女性朋友在進行野餐。
到了30年代,跳交誼舞在上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上海的舞廳有百樂門、維也納、大都會等10餘家。“百樂門”被稱為“遠東第一樂府”。大學生是舞廳的中堅分子,知識分子也是舞廳的常客。圖為1926年,在上海某舞廳跳舞的男女。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上海充斥著各種俱樂部,供有錢人到此消磨時間。吃西餐也成為上海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圖為上海網球俱樂部網球比賽間隙,李家三姐妹在吃點心。
民國年間,一些中產家庭也養寵物。圖為民國時期,牽著狗的摩登女郎。
在民國年間,福特車在中國的定價最高,當時福特車的價格是:1160兩銀子。能買的起車的家庭都是有錢人。圖為1948年孫科第二任妻子藍妮在一輛車裏。
《上海生活》中講:“風頭派盡可能地趕時髦,模仿,燙發,描眉,連著裝都是模仿明星。”圖為1947年,南京中上流社會家庭內化妝的婦女。
看電影在民國也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圖為1948年,上海,時尚男女路過一個戶外廣告。
1930年之後,幾乎每隔一個月上海就有一個影戲院誕生。大家閨秀是支撐上海繁榮的主力軍。“跳舞場、電影院、咖啡館、滑冰場、遊泳池等,要是缺少了她們,就會冷落很多,也許有關門的危險。”圖為上海大光明電影院。
轉自《文藝》手機雜誌
不過呢, 他們多是上流社會的闊太太, 上海界的, 這樣的打扮對他們不是什麽難的事, 她們有機會接觸西方, 模仿選擇潮流,
喜歡擁有相機的的那位女性,張愛玲天生的模特兒身材和氣質, 就是現在也是很酷的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