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清明,一年一度的蠶豆就慢慢上市了,雖然蠶豆並不是什麽稀罕之物,但是接下來短短的幾個禮拜中,蠶豆會迅速變老,如何收獲吃到最好的豆子,還是有些講究的。
第一階段,豆莢比較空,豆子很小很嫩,豆農是絕不肯摘了上市的。等過了一個禮拜,第二階段,豆子就會撐滿豆莢,豆莢也會長大許多,這時候的豆子也還算嫩,但是已經開始變的粉與糯了。再等一個多禮拜,第三階段,豆子就會開始變老,豆莢也變得很硬,沉甸甸的,這時候豆農才開始摘豆上市,但是豆子已經變得粉而不糯了,最明顯的是剝出的豆子頂端有了一條黑線,這標誌著豆子老化的開始。
第一階段的豆子很小,故稱“壁虱”豆,是最好吃的,水嫩,皮薄到梢碰即破,剝的時候香氣撲鼻。
起油鍋,清炒,豆子會爆開,放蔥花,鹽,起鍋,那個香啊!往往這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倒上一盅好酒助興。
老上海人認為蠶豆隻有兩種,本地出的蠶豆為本地豆,比較短,一般隻有兩節,產量低,但是皮薄吃口好,曬幹後豆子泛青綠色。另一種叫客豆,皮相對厚些,一般有四到六節,產量高,曬幹後呈棕褐色。
來美國後才知道其實蠶豆有不下四個亞種,而且蠶豆曆史上又叫胡豆,明顯是西方來的。現在上海人說的本地豆其實都是由日本改良的蠶豆了,而客豆其實就是意大利的Fava beans。我原來還保持種兩個品種,但是漸漸地,蜜蜂把兩個品種都串了。